冯骥才: 春节应是中华民族最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
中国广播网
2010年02月15日13:25
中广网北京2月15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12时22分报道,著名作家、民俗专家冯骥才先生日前提出,春节应该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说:“节日的本质是精神的。看似一些民俗形式,实则是人们在高扬心中的生活情感与理想。
冯骥才先生认为,节日里有民族和民间的精神传统、道德规范、审美标准和地域气质。如果我们不从文化上、从精神上去看节日,就不明白节日为何物,不经意间随手丢掉。”
那么,春节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有哪些值得我们珍惜的部分?我们应该为这份特殊的文化遗产做些什么?中国之声记者冯会玲为此专访了冯骥才先生。
记者:今年是您第一次提出来,把春节作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之前您在思考这个问题?
冯骥才:我做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就是民俗民间文化的抢救,同时我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委员会的负责人,对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比较了解。
我们成千上万非物质文化的遗产中,春节之所以是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想有三点。第一,时间跨度非常大,前后将近40天时间。第二,它有一整套非常完整的民俗,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上,人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有一个非常完整的民俗,有非常灿烂的、丰富的表现的形式。而且我们民族民间所有的艺术,民间的绘画、雕塑,各式各样的民俗,包括庙会,全部在春节期间被调动起来,没有任何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这么综合,这么完整,这么庞大的规模。第三,是主题,团圆是春节的第一主题,比如对祈福、富裕、平安、丰收、健康等等的这些,对于所有这种精神理想,都是春节的主题,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在这时,一个民族所有的精神理想都要表达出来,所以才创造出这么多的形式。所以说它是一个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说物质文化遗产最大是我们的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是我们的春节。记者:当年韩国成功的将端午节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很多人中国人听到消息后,曾经扼腕叹息,冯骥才说,在我们期盼着春节能够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还需要深思,我们每一个人,能为春节做一些什么?
冯骥才:对于韩国的端午节,我觉得实际上我们有点小题大作,后来我为这件事情专门到韩国看一看江陵的端午祭,它绝对是从我们中国传过去,这没有疑问,但是它已经本土化了,它所有的祭神、娱乐还有节日内涵跟我们完全不一样。比如它还有投壶、荡秋千的民俗,我们端午节已经没有了,它已经形成了一套它自己的民俗,但是它不影响我们。去年10月份,我们端午节也被联合国评下来,是世界文化遗产。
但是我觉得春节非常重要,我们周边的国家包括越南、韩国,他们也过春节。前天还有一个韩国学者到天津来看我,送了两盒点心,点心上面写着恭贺新年,他说他也要马上赶回去过年了,他们甚至也有春运的问题。这些都不影响我们中国申请世界遗产。第一,它是我们最大的文化遗产,另外,全世界都已经公认了,有的国家在春节的时候还放假。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如果它一旦评为世界文化遗产,那么每一个华人都认为自己是这个文化遗产的一个传承者,对世界华人的四海一家这种民族团结的情感,中华民族之间的文化的认同,有一个巨大的团结、凝聚的作用。以后在申请世界遗产的时候应该把春节列为首位,我也会为此而努力,努力争取。
记者:如果说有一天真的春节成为了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很多人会对春节有更重的情感。可能在春节的时候去挤火车,跟老人去拜年去,非常忙碌的往返于工作和家乡之间,可能都会觉得一种享受,而不会把它当作一种负担了。
冯骥才: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因为我们现在一个时代的转型,从农耕向工业文明转型,在这个时候原来我们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未必看到精神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比如我们评上世界遗产了,就想世界为什么把我们列为这么重要的人类遗产,我们就会认识它的价值,认识了就会自觉。特别是遗产,包含着民族精神的追求,核心价值,民俗精神文化的准则,我们自己的审美习惯,这在传承上是更好的鼓励和推动。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