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内的外国文学期刊纷纷以涨价的方式,回答了自去年以来有关“窘境中的外国文学杂志何去何从”的话题。此次杂志提价幅度平均超过30%,很多读者认为,一本文学杂志要想走出目前的困境,单纯的涨价并非一条好的出路。对此,《世界文学》主编余中先解释,提价只是为了让译者的稿酬看上去更体面一些,绝对不是目的。
现状 最高涨幅50% 新年伊始,上海译文出版社有32年历史的双月刊《外国文艺》全新改版亮相,内容和装帧之精,让人不免觉得该杂志在朝“珍藏本”方向发展。当然,一切都是有条件的,杂志定价从去年每期10元飙升到现在的15元,涨幅达50%。无独有偶,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的有57年历史的《世界文学》,其定价今年也超过了15元大关,达15.6元,就在几年前,该杂志每期只要9.6元。
显然,涨价俨然正成为外国文学杂志的一种时尚,看到同行大幅提价,同为外国文学期刊“三驾马车”之一的《译林》也不甘落伍,很快,其定价便从12.8元猛增至15元。在这涨声一片之中,一些读者表达了他们的不满——难道涨价就可以使那些日渐式微的外国文学杂志重新过上80年代那样舒坦的日子?
质疑 不涨价行不行? 使读者由涨价而联想到外国文学杂志在实行自救的,是去年的《译文》杂志停刊事件。虽然《译文》的停刊最后被认为与刊号问题有关,同时涉及到上海译文社内部内容资源的调整,但外国文学杂志的困境依然被摆到了台面上。别的不说,《世界文学》在改革开放之初是何等风光,其最高发行量曾高达30万册,其主编余中先昨天告诉记者,现在的发行量只有1万左右。而同样只有1万册的《外国文艺》,20多年前也曾达到过10万册。
不涨价行不行?《外国文艺》的执行副主编李玉瑶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如果以过去的定价可以盈利的话,我们又怎么会想到涨价?”这几年印刷和人力成本都在增加,作为主办者上海译文出版社,每年都要贴相当一部分资金给《外国文艺》,这个担子显然并不轻松。“提了价,我们就可以将译者的稿酬涨到千字80元,这可是国内译者最高稿酬了。但究竟今年能不能扭亏为盈,现在还不好说。”李玉瑶说。
说到译者稿酬,《世界文学》主编余中先算了笔账:千字五六十元的稿酬已经相当寒酸了,但《世界文学》每期有20多万字,光稿费就要付掉一两万,而如果不涨价,每期发行总收入也只有10万元,除去稿酬、编辑人员工资、印刷纸张费、发行费等,则必亏无疑。“我们没有广告,涨了价,我们就可以填补一些亏空,并让译者稿酬看上去更体面一些。”
分析 靠涨价肯定不够 早在准备涨价前,余中先就在担心,涨价是不是会使杂志流失掉一批读者,订阅结束,数字报上来后,他才舒了口气,因为发行量还是保持在1万册左右。其实,坚持到现在还订阅外国文学杂志的读者,必定已经算得上“铁杆”,他们热爱着这些杂志,并且一片涨声中没有太多的选择机会,所以对于涨价,也只能采取默认的态度。“我所担心的是,现在每年《世界文学》总定价还只有90多元,如果再涨下去,超过了100元,读者就可能要流失了。”余中先表示。
既然有铁杆拥趸,仅靠涨价是否就可以让杂志摆脱窘境?余中先认为这不可能,因为中国的外国文学杂志读者估计也就不过几万人,再也经不起流失了。同时,杂志要生存发展,归根到底还得靠吸引更多读者,涨价只会阻碍新读者的加入。“涨价绝对只是手段。”余中先说:“关键必须在杂志内容上下工夫。”余中先透露,《世界文学》今年将进一步系统梳理介绍外国作家,视野也会更宽,除了第一期介绍的一批罗马尼亚作家外,今后还将关注阿拉伯作家。
李玉瑶也明确表示,《外国文艺》仍将以质量取胜。改版之后,《外国文艺》回归了传统,20多年前该杂志最早译介了劳伦斯、萨特、纳博科夫等西方大牌作家,现在他们决定坚持这么做。
建议 国家文化政策扶植 虽然很触目惊心,但这是事实——在这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读外国文学杂志的订户只有不到10万个。这些外国文学杂志曾译介过数以千计的外国作家,这直接影响和催生了苏童、余华等一批中国名家,最终诞生了80年代文学的辉煌时期。可现在外国文学杂志的式微,使人们不得不担心文学以及文化在这个国家的未来。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认为,既然外国文学杂志及其他纯文学杂志对于民众素养的提高如此重要,那么政府就必须在两难境地中做出选择,是继续走市场,还是适当予以扶植。梁永安认可后者,他告诉记者,据他了解,现在国家对一些外国文学杂志已经有一些资金的补助,但这还不够,“关键是国家必须制定相应的文化政策,给外国文学杂志更宽松的生存空间。”梁永安还认为,某些外国文学杂志也应该自省,他们的视野不应该只局限于译介几位国外大牌作家,而应该善于发现那些新锐,而这些新锐往往代表着世界文学发展的方向,“而只有善于独立发现的杂志,才会获得读者的认可。”
海青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