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制度才是“信义”的最终保障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3月05日13:21
  近段时间,包工头孙水林、孙东林兄弟接力还薪的故事让不少人感动,媒体也大篇幅地予以报道,并送上“信义兄弟”、“道德模范”等美誉。

  毋庸讳言,是“包工头”的身份让孙氏兄弟的所作所为更加令人感慨,而惨烈的车祸也让“信义”二字蒙上了抹不去的悲情色彩。但是,“好人”、“有良知的包工头”孙水林做了不是一年,而是整整二十年,在这二十年中,他从一个被人家欠薪的农民工变成了包工头,也为自己定下了“新年不欠旧年账”原则。可以说,在这个浮躁喧嚣、金钱观念泛滥的社会,诚笃厚道之人、守信仗义之举尤为值得称道,其道德感召作用不容忽视。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好人”难得、“好人”当得难,恰恰证明制度缺乏力度。试想,如果层层转包、拖欠工程款不那么普遍,孙水林会不会需要为自己的“信义”频频垫款?如果欠薪,老板玩失踪,农民工爬楼、爬桥、爬高压电塔的讨薪事件不那么普遍,“不欠薪”这样本属天经地义的做法会不会被评价为“信义如山”?如果说“发包方和包工头在银行预存押金”、“农民工按月领薪”能够坚决执行,腊月发薪、风雪天驱车发薪、“接力发薪”的事会不会少一点?如果我们不是在孙水林一家五口遭遇不幸、在有关部门要为他树碑立像时才认识“有良心”、“讲诚信”的孙水林、孙东林,认识那些和他们一样的人,努力用制度保障这些人不会因为他人的“不信义”而遇到困难,那么“好人”的心里会不会更加温暖?这些问题,同样应当引起我们深思。

  好人与榜样,能给社会带来力量,感动过后,能传递下去的是公众一直尊崇和追求的社会核心价值。不过,这些价值更需要制度化的保障,这才是对个体的“信义”最大的报偿。(彭俐) (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王雪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