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创新之路 顶尖中学是怎样炼成?
人民网北京3月1日电(记者 崔灿)以“人大附中创新之路”、“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研究”、“课堂教学教法改革研究”为主题的“中国基础教育卓越校长、卓越教师培养基地第四次培训大会暨人大附中第十二届科研年会”,于2月25日至3月1日在人大附中举行,人大附中在年会期间发布了《人大附中创新之路》系列报告,分别展示了人大附中在教学改革、现代教育技术、科技教育和国际交流方面的创新历程。
教学改革的创新
人大附中的教学改革始于1989年,至今已经走过21年的历程。以人为本,尊重个性是人大附中教学改革的根本宗旨;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是人大附中教学改革的突出特色。在刘彭芝校长的带领之下,人大附中的教学改革紧跟时代的脚步,始终焕发着蓬勃的朝气和旺盛的生命力。
人大附中构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探索激发每个学生学习潜能的教学方式,创造激励每个教师发展的教育机制。人大附中教学改革的目的始终是为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满足未来社会对优秀人才的需要,因此从80年代开始,人大附中的课程改制就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
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方面,人大附中1989年开设劳动科技课程,1989年开设现代少年课程,1994年开设了发明创造课,成立了发明创造学校,1998年建立了全国中学第一个汽车模拟驾驶教室,开设汽车模拟驾驶课,2002年建立设计技术教室,开设设计技术课。在全国2004年4个实验省份才刚刚开始开设通用技术课程,北京是在2007年正式开设通用技术课程。
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方面,人大附中在上世纪80年代,刘彭芝校长组织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1994年创设科学实践课,1996年创设社会实践课,2001年开设研究性学习必修课,正式出版研究性学习指导用书,并为全国多所中学培训相关教师,2002年自主研发人大附中研究性学习网络平台并投入使用,实现了教师对学生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网上指导和评价。
在网络远程教学方面,人大附中1998年4月与加拿大渥太华理科高中开通视频远程互动教学,这在加拿大和中国都是尚属首次。1999年刘彭芝校长带队赴美考察纽约州立大学远程教学,建成了当时国内中学的第一个远程教室,2000年与美国堪顿中学远程教学首次开课,此后与加拿大、美国、日本、意大利、香港地区的名校多次成功地进行了英语、数学、生物等学科的远程教学。
在外语教学方面,人大附中自1997年开设第二外语日语选修课,目前开出日语、韩语、德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芬兰语、阿拉伯语、荷兰语等10个语种,1998年开设了外交英语课,远程英语科,双语课,2000年、2001年相继开设“行星英语课”和“新动力英语课”,2001年引进专职外籍教师,陆续开设外交英语学科课,目前开出《英语教数学》、《英语物理》,《英美文学》等18门课程。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人大附中1989年开设现代少年课,探索政治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1998年引进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担任心理课的专职教师,随后陆续引进心理学硕士,博士。2003年组建人大附中心理教育研究中心。
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
15年前的人大附中能和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联系起来的部门只有电教中心,他们的职责和现代中学所有中学的电教部门一样,负责学校的电子电器广播工作。然而因为一位副校长不寻常的超前的眼光,看准了信息技术将对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人大附中迈出了现代教育技术创新发展的第一步。于是奇迹出现了——
1995年的11月,国内中学第一间多媒体教室在人大附中诞生;
1996年,人大附中建起第一个因特网站;
1998年,人大附中校园网正式建成,在国内中学居于领先地位;
1999年和2000年与美国的堪顿中心学校做了远程教学;
2000年,建成了全国第一个可容纳200名学生的中学网络阅览室;
2001年的11月份人大附中与日本开通了远程教学活动
2001年,获得网络文明工程组织委员会颁发的“绿色网络示范学校”;
2002年,全体300多名老师配备电脑;
2003年非典肆虐的时候,人大附中的校园开通网络绿色通道,全北京市的学生都可以免费登录人大附中网站进行学习。
这位当年的副校长,就是今天的人大附中的校长刘彭芝;这一切,都源自这位校长的一个梦想和一种理念。刘彭芝认为,“信息化是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必须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占领中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制高点。我的理想是建一所世界一流的学校,这样的学校要有一流的现代教育技术,要有懂得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一流人才。”
美国著名SUN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在参观人附中后说“人大附中的信息技术已经站在了中学教育的山尖上,应该向下辐射”。 人大附中在不断尝试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向外辐射,帮助中西部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办学,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更为便捷、更畅通的途径,使人大附中能够更好更大的履行社会责任。
科技教育的创新
人大附中的办学理念是:“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创新精神+高尚品德。”
刘彭芝校长多次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意要超前,起点要高,要让孩子们在求知欲望和创造热情最旺盛的时候,就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追求新的发展。”
上个世纪80年代,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命运,但是那个时期的教育却逐渐走上了“应试教育”的道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高考成了所有人最看中的东西,分数成了衡量学生能力和学校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基础教育阶段的其他重要内容都不同程度地被为轻视被忽略。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大附中意识到创新、创造的重要性。自1989年刚刚担任副校长的刘彭芝校长成立了科技办公室,从此,人大附中科技教育创新之路就开始起步,同年成立了发明创造课外兴趣小组,到06年的12月29日人大附中少科院成立,到如今人大附中的学子在国内外各项科技创新大赛上,屡创佳绩。更为重要的是,科技创新教育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科学的种子,植入了创造的精神,真正实现了刘校长最初的设想——让学校成为孩子们的科技园。
国际交流的创新
“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创世界名校”是刘彭芝校长12年前为人大附中确立的办学目标,十几年来,定位国际一流,签手世界名校一直是人大附中外事工作的指导思想。刘校长又以世界的眼光立足高端,牵手名校,打开了人大附中与世界基础教育的交流的扇扇窗户,现在人大附中在全球一共有35所友好学校,遍布世界五大洲。
人大附中与各国名校交流是为了增进对世界各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了解,达到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目的,实现互惠共赢。为了深入交流,人大附中与每一所友好学校制定了切合实际、步骤详尽的交流计划。
人大附中在刘校长的带领下不断为师生创造机会走出校门,走出国门,开阔眼界,学习交流,培养出一流的甲级教师队伍,达到一流的教育水平,取得世界一流的教育成果。
人大附中的校园是一个浓缩的世界校园,走在这里,随时都会遇到金发碧眼的外籍教师和穿着人大附中校服的外国学生,他们是人大附中国际化窗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和中国的老师、学生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人大附中人”。
人大附中在开展对外合作交流方面的经验及做出的巨大成绩,为国内其他学校树立了与国际接轨的标杆,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人大附中取得的骄人成绩得益于校长刘彭芝的在课程建设方面的前瞻性和实施能力,正是刘彭芝校长对学校师生的高度责任心和对改革创新之路的巨大勇气,成就了今天的人大附中。至今,刘校长回忆起改革的初衷时,仍用最朴实、最简单的话:“我希望让学校成为孩子学习的乐园,生活的家园,科技园,除了教授孩子知识,而且能够挖掘孩子们的特长和潜力。”这句简单的梦想的实现寄托了十几年人大附中人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