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多数民众30岁起规划独立养老 专家称有利金融业

来源:四川在线
2010年03月09日09:32

  30多岁不小了 该考虑养老的事了

    全国两会召开前,人民网发布了一项调查,共列举了就业问题、民主监督、教育公平等16个话题,“养老保险”高居榜首,成为两会期间网友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成都,全市养老金水平已从2003年的537元/月增长到了2010年的1269元/月。与此同时,一项最贵的“富人险”在成都扯眼开卖,它所推出的包括“养老保障”在内的“5年缴费最低150万元”的产品,在开卖当天吸引了150名成都富人捧场。

  “养老”正前所未有地成为社会公共话题。但是,如果现在你还认为养老是到老时才会面对的问题,如果你还抱着养儿防老的观念,那么,很遗憾,你OUT了。一项专门针对成都市中高收入家庭养老规划的调查显示,超过四分之三、30~45岁的中高收入人群表示现在就在开始规划养老。为何养老规划出现令人意外的年轻化趋势?这份《成都市民养老规划调查报告》对此进行了详解。

  ■神鸟调查显示:九成中高收入者不再指望养儿防老

  ■超四分之三的30~45岁调查样本已开始做“养老财务规划”

  ■近九成受访者自己规划养老,只有不到一成在理财师建议下进行养老规划

  年收入10万元以上、成都中高收入群体如何养老?

  调查对象:“居住在成都一年以上,年龄30~45岁,家庭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成都市中高收入群体。

  调查方法:结构问卷电话访问,定量调查了1200份样本。

  样本结构:31~35岁的占29.4%,36~40岁的占40.3%,41~45岁的占30.3%;收入在10万~30万的占87.7%,拥有一个子女的家庭有70.6%,已婚无子女的有14.2%;拥有本科学历的占被调查者的53.1%。

  调查内容:市民对传统“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市民养老规划。

  调查目的:根据市人口计生委的统计数据,成都市总人口在2008年底已接近1125万。有关资料显示,在2001年,成都市65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8%,人口年龄结构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进入老龄社会。成都市人口老龄化不仅呈加速发展趋势,还呈现出高龄化的趋势。因此,“养老”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成都市民特别是中高收入人群对“养老”持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相信“养儿防老”的说法吗?他们的养老规划可能呈现什么样的新特征?带着这些疑问,神鸟数据把目光投向了这部分群体。

  调查结果·养老趋势

  超过四分之三的年轻人提前规划养老

  对于父辈们来说,许多人可能是到了退休后,才会去考虑养老的问题。但调查数据正在颠覆这一传统现象:提前规划养老的群体正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调查报告显示:这群年龄在三四十岁的中高收入人群中,已有超过四分之三的人提前考虑养老问题。

  “现在就该考虑养老问题。”这是76.8%的受访者投票选择的答案。收入相对较低的家庭,在养老方面的压力越大,因此就会有更多的家庭提前在养老方面规划。数据显示:家庭收入在10万~30万的家庭中,认为养老“现在就该考虑”的比例为78.4%,高于家庭收入30万以上的家庭13个百分点。

  从不同年龄段来看,36~40岁人群中认为“现在就该考虑”的比例最高,为25.9%。

  而数据显示:有两个以上子女的受访者认为现在就该考虑的比例最大,为86.4%,只有一个子女的受访者认为现在就该考虑的比例最低,为75.2%,无子女的受访者中,此比例为77.5%。

  出于上述考虑,目前已经有不少中高收入群体着手养老规划,而且规划方式呈现多元化。数据显示,以“养老保险”这一方式进行养老保障的比例最高,达到了87.7%。此外,表示通过“固定资产投资”、“银行存款”、“购买金融产品”养老的比例,也分别达到了72.2%、59.3%和56.8%。

  不难看出,除养老保险、银行存款等传统的“存钱”方式外,高收入群体养老规划呈现多元化趋势,表示通过购买固定资产和金融产品进行养老规划的受访者比例均超过一半。那么,这个群体每年在养老规划上支出多少钱?九成受访者表示,自己每年在养老规划上的花费在5万元以下。

  而且,大部分人多是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了一套养老规划。调查数据显示,92.0%的人是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规划,只有不到一成的受访者,是在理财师建议下进行养老规划。

  研究发现·观念转变

  超六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有能力养老

  为何从30多岁开始,就在提前考虑养老了呢?调查报告深入研究发现,原来,近九成中高收入人群,已不信奉“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

  宋朝的陈元靓曾经在《事林广记》中收录了两个词条: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这两个形容市井生活的词语在民间流传甚广,并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被视作自古以来中国人的传统养老方式。

  但是,在1200份调查样本中,有89.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不信奉“养儿防老”的观念。家庭收入越高,“养儿防老”意识越淡。年收入在10万~30万的家庭,有11.4%的受访者信奉“养儿防老”。年收入30万以上的家庭,只有7.7%的受访者信奉“养儿防老”。

  年龄也成为一道分水岭。越年轻越“守旧”,年长的反而颠覆了这个旧观念。比如,12.9%的31~35岁人群信奉“养儿防老”观念,比例最高。36~40岁人群信奉“养儿防老”的比例最低,为9.4%。

  而且,受访者中,只有一个子女的信奉“养儿防老”观念的比例最低,为8.7%;暂无子女的家庭信奉养儿防老的比例最高,为17.5%。

  那么,究竟哪些属于“养儿防老”的范畴?近六成受访者选择了“跟子女住一起”,而选择“子女要定期给养老费”的受访者比例为43.4%。调查者认为,这似乎给出了一个信号:受访者眼中“养儿防老”的意义更多在于和子女情感上的沟通,而不是说儿女定期给父母养老费完事。

  在不信奉“养儿防老”的群体中,65.4%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有能力养老,老了之后能依靠自己能力安度晚年。15.4%的受访者是觉得目前年轻人各方面压力均比较大,“不想再给孩子增加压力,所以不能指望以后依靠子女。”

  “认为自己有能力养老,不想给孩子增加负担”,成为他们不再信奉“养儿防老”观念的主要因素。不过,在漫长的规划生涯中,对未来的计划,往往充满了一系列不确定性。

  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表示,担心自己的养老规划会遇到通货膨胀的风险,居首位;也有38.3%的受访者表示担心自己的养老规划会遇到政策变化的风险,表示担心会遇到“市场亏损”风险的受访者比例为23.5%。

  但当被问及现在在养老规划上是否希望得到一些专业理财指导时,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没想过这个问题”,这说明他们在这方面意识还比较淡薄;只有23.7%的受访者希望得到专业理财指导,表示不需要的受访者比例为19.0%。

  另外,有75.4%的受访者表示,和自己家庭情况相似的亲朋好友中,已有开始做养老规划且目前做得比较成功的。这似乎表明,提前规划养老的方式,已经悄悄展开。“养老财务规划”的年轻化趋势,或许正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

  专家解读

  从“依赖养老”到“独立养老”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风笑天

  家庭养老是中国社会长期以来最主要的养老模式。中国传统文化中“养儿防老”的思想正是这种养老模式的客观反映。但这种养老形式已经面临严重挑战。

  养老的困境已经开始临近最早的一批独生子女及其父母和家庭。家庭仍是中国目前赡养老年人的主要场所,但独生子女家庭不具有传统中国家庭养老模式的客观基础。广大独生子女父母要有意识地,主动地从思想上变依靠子女为依靠自己,积极地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从依赖养老到独立养老。

  而转变养老的观念或许是解决养老问题的一个关键环节——独生子女父母要树立一种独立养老的观念和意识,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生活提供有益的帮助,特别是在独生子女父母成为高龄老年人之前。

  人口学界曾提出过一种自我养老的概念:以自力养老(不靠子女,退而不休)为主,外力养老(老年夫妻助养、老年产业助养、老年保障助养、社会公益事业助养、政府政策助养)为辅的养老模式。其特点是老年人自我提供经济支持。从“依赖养老”到“独立养老”,这是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观念的重要转变。

  “靠自己养老,这是一种风险防范”

  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原院长 艾孙麟

  这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许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现状是中国人口增长缓慢,一对独生子女夫妇,两个人抚养的孩子、赡养的老人包括自身,加起来有7人之多。如果还有爷爷奶奶一辈的人,那就更多。在现实的经济压力之下,再指望子女已经不行了。

  这个群体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养老,这是一种社会进步,因为他有一种风险防范意识在里面。事实上,对这个群体来说,子女也要养,父母也要管,到了自己老的一天,也要自己管,这是一种终身的个人理财。这其实也是国外发达国家普遍的一种社会现象。不靠国家、子女,而是靠自己。这是一种很好的思维。

  这对今后的金融产业发展也有好处,许多年轻人会去关注这个领域,这对保险、银行等都是一种很好的支撑。

  但这里面也隐含了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投资房地产,是一种风险投资。正不正常、能否维持、安全与否?风险会伴随而生。但无论如何,个人养老财务规划将逐步社会化。

责任编辑:新闻公共帐号4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