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防止贫民窟问题致两会的信
尊敬的两会代表委员: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在日益多元复杂的利益格局下推进关键领域的改革,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我们海外华侨和国内同胞一样,比较关注民众住房和房价问题。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土地面积有限,所以民众住房成了人们生活当中的一个难题。应对金融危机以后,人们期盼一个健康发展的房地产市场能让更多的民众从中受益。
肯尼亚有一个特殊的景观,那就是有近百个贫民窟,分布在肯国各个城市。其中,非洲第二大贫民窟“贝拉贫民窟”就位于首都内罗毕。这些贫民窟小的只有几百人,大的有几十万人,成了这个号称“非洲的小巴黎”身上的一个个不雅的“伤疤”,这明显是对联合国人类居住署及环境规划署总部所在地的极大的讽刺。
类似贫民窟这样的城市贫民聚居区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不少国家里,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后,最紧迫的问题就是解决住房问题。出于这样的朴素需求,许多外来人口自然在城市夹缝或城乡交接地带建造各种材料的简易住房,从而形成了规模庞大的贫民窟居住区。
我听说,在祖国一些城市里,也有很多类似的城中村,还听说现在新出现了一个时髦词——“蚁族”。虽然我没有眼见为实,但这些祖国的同胞们对于城市人居理想的美好企盼,应该和肯尼亚贫民窟居民是一样的吧?
去年,我们和中国房地产协会在肯尼亚内罗毕联合举办了“联合国人类居住署中非房地产论坛”,在东非地区反响很大。一个健康成熟的住房市场,已不仅是某个国家的需要,而是整个人类的共同企盼,对于这一点,我在肯尼亚有非常直接的感受。
今年的元宵节,我和公司的几个年轻员工开车来到贝拉贫民窟参观。贝拉离市中心只有十几分钟的车程,占地540多英亩,有近二十个村子,生活着近百万左右来自各地的低收入贫民,如工厂的工人,小商小贩,服务行业服务员、保安等,还有许多无业游民和周边国家的难民。
走进贝拉,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坑洼不平的道路。尽管这里没有像样的下水道,没有自来水和卫生设施,但这里仍然是一个拥挤的小社会,散布着学校(前年中国大使馆还在这援建了一所学校)、教堂、诊所、警察局、法院等等。可能是星期天的缘故,我看到到处都是闲散的人。三三俩俩的鸡在垃圾堆里找食,几只脏兮兮的狗懒洋洋地躺在路边。临街两侧的酒吧、副食店、商店、小吃店、录像放映厅、美容美发店等店铺林立,物价虽然比较偏移,但设施非常简陋。
贝拉贫民窟里的服务和生活设施相当差,但房租却不低,一间六七平米的小房子月租金在1500肯先令以上(1美元合75肯先令)。我们走访了当地居民苏珊的家。这家男主人在驾校当教练,月收入13000先令,苏珊是家政工,收入6000先令。夫妇俩育有5个孩子,在贫民窟里算收入较高的中产阶层了。苏珊告诉我们,他们最大希望之一,就是能早日改造贫民窟,住上好房子。
早在2009年,肯尼亚财政部长阿莫斯·基蒙亚就批准专项资金,为低收入居民建造约20万套低成本住房。政府已批准约3.5亿先令专项资金,来进行低成本房屋项目建设,并承诺为至少20个贫民窟修建必要的基础设施。
中国房地产公司也参与了肯尼亚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去年底,由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提供贷款,中国公司承建的在肯尼亚首个中低收入住房试点项目在内罗毕竣工。该次建设的“长城小区”总共为肯尼亚的中低收入阶层提供528套住房,每套住房面积约为75平方米,每套约350万肯先令。除住房之外,开发商还为小区居民建设了配套的商业设施、学校、诊所以及污水处理管线。
前段时间我在网上看到了温家宝总理关于中国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四点要求。我想,暂时仍生活在城市缝隙的同胞,应该是有希望能够实现他们的安居梦想。
肯尼亚华人华侨联合会会长
韩军
2010年3月2日
来源:2010年3月1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6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