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农民工与女记者身后的凉薄和热忱

来源:浙江在线
2010年03月17日18:02

  农民工与女记者身后的凉薄和热忱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潮评论

  这是素昧平生的两个人。一个是在北京城里讨生活的江西农民,叫曾庆香;一个是曾有留洋经历的央视女记者,叫刘薇。3月9日,在一起交通事故现场,曾庆香从车里救出了刘薇,然后两人一同去救人时,却不幸遇难。一个星期过去了,这起事件留给人们的,除了感动,还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都说性格即命运,其实人格更是命运。一个农民工和一个女记者,两人的生命因为同一个原因定格在同一时刻和同一地点,虽然至死都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但肯定拥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当他人处于危难之际,你必须伸出援手,而不能冷漠地转过身去。两人用最宝贵的生命践行了这个信念。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是所有社会成员弥足珍贵的直觉。正因为视救死扶伤为理所当然,人们才会如此在意他人的安危,甚至来不及顾惜自己的生命。这样一种道德上的自觉,事实上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倍加推崇的集体人格,不会对结局作功利性的评判,也不会因出身、贫富、阶层的不同而作区别对待。

  但冷冰冰的现实,却让人心头有点堵。笔者留意到,同一起让人动容的义举,两个遇难者的身后故事,竟如此赤裸裸地打上了身份的烙印,如此直截了当地宣示着不同阶层的微贱或尊崇,如此让人撕心裂肺地意识到了不公和不义。

  救人事件发生后,《京华时报》于3月14日作了题为“央视女记者遇车祸获救-继续救他人时被撞身亡”的报道,第一段的导语是这样写的:“昨天,记者获悉,央视女记者非亚(真名刘薇)3月9日晚在北六环遭遇车祸,在试图和另外一名男子救助车祸中被困人员时,不幸被后面驶来的金杯车撞倒身亡。”标题的语气,无疑是只有央视女记者继续救人时遇难。从导语看,还是暗示只有女记者救人时不幸身亡,而被称为“另外一名男子”的农民兄弟给读者的感觉是个幸存者。只是到了内文,才提到了和女记者一道救人的“这名男子”也遭遇了不幸。

  不知道《京华时报》的“选择性报道”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也不明白选择这么片面的一个报道角度,又让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公信力在何处安放?如果连同一个见义勇为行动的参与者,也要突出“女记者”这个新闻点,而轻飘飘地略过农民兄弟的形象,这样的媒体是不是太势利眼了?这种厚此薄彼的报道手法,不仅仅是对农民这个阶层的傲慢与偏见,也是对女记者的事实上的不尊重,因为任何一个听从内心的道德召唤去做事的人,都不会乐意成为他人的功利参照物。作为媒体同行,我对《京华时报》素怀好感,因此,这一次我宁愿相信只是很偶然的“报道事故”,是相关记者和编辑的无心之失。但必须说,这“失”的代价实在有点大,触痛了我们这个社会的神经。

  更实质的身份差异,来自于不同阶层背后所蕴含的天差地别的社会福利。这比偏颇的报道更让人内心瘾痛。事件发生后,央视女记者刘薇的追悼会已经在八宝山举行。她的遇难也已被认定为工伤。农民曾庆香的遗体也被运回江西老家安葬。他算工伤吗?工伤,从字面意义上讲,是所有劳动者都应享有的劳动福利。工伤意味着一个劳动者受伤致残甚至致死,其本人和亲人都会获得相应的补偿和照顾。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人引用过任何法规来判断农民曾庆香是否算工伤。问题是,如果做工归途中的他不算工伤,那么女记者为什么又算?如果算,谁来承担这笔工伤经费?从相关报道中我们得知,曾庆香有两个小孩,不到两岁的小儿子有心脏病,还有他的老母亲年事已高,他们今后怎么办?这一切,是流溢于网络上的热切关注,也反映了一个公平公正社会的现实吁求。

  逝者长已矣。农民工曾庆香和女记者刘薇,两人的见义勇为,在精神上达到的高度是一样的,让我们感动的程度也毫无二致。也许逝者不会在乎身后的凉薄与热忱,但我们在感念他们的同时,一定要在乎:如何发扬这些世代相传的美德?如何养护好滋养这些美德的社会土壤?

  

责任编辑:张婧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