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乌鲁木齐南山发掘三千年前古墓 八人合葬属罕见

来源:亚心网
2010年03月18日10:57
乌市文管所文物部主任梁勇在撒恩萨伊古墓发掘现场进行记录
乌市文管所文物部主任梁勇在撒恩萨伊古墓发掘现场进行记录

乌鲁木齐南山,撒恩萨伊古墓群远眺
乌鲁木齐南山,撒恩萨伊古墓群远眺

  乌鲁木齐,南山,一道宽阔的山脊上,180多座古墓被小心地打开,尘封千年的青铜器、铁器、陶器、丝绸……渐渐露出了土层。由此,一段埋藏了3000多年的古老文明被逐渐揭开,考古人员惊叹:“180多座墓葬跨越的时间长达1500年,乌鲁木齐的史前文明与中原并无太大差距”。

  上周,记者从乌鲁木齐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获悉,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乌鲁木齐南山“萨恩萨伊古墓”的抢救性清理发掘已告一段落,挖掘历时三年,为乌鲁木齐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考古发掘。此次发掘的180多座古墓中,共出土文物300多件。

  考古人员对墓葬中残木的年代测试显示,这一墓葬群的主体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之间。这意味着,乌鲁木齐史前时代比现有的界定提前了近1000年,此前,新疆地区的史前时代为汉代张骞使通西域之前。

  一、剽悍的八人合葬墓

  乌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文物部主任梁勇介绍说,1988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中,就有关于萨恩萨伊古墓的记录。但出于保护的缘由,这处古墓一直没有被发掘。

  2007年,乌鲁木齐河大西沟水库枢纽工程开建,因萨恩萨伊古墓位于水库的淹没区和施工区,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乌市文管所开始对这座古墓进行抢救性的清理发掘。

  一个晚霞漫天的黄昏,萨恩萨伊一处墓穴,当轻柔的毛刷拂去层层泥土,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其中紧紧相连的八具骨骸所吸引:他们仰直着身体、头向西方、脚边放有马头、羊头;八人中一人腰佩铜刀、一人身带箭镞;与他们同穴而葬的马头上,青铜制的马衔和马镳仍泛着蓝绿的幽光。

  考古人员推断,他们可能是在部落战争中阵亡的将士。这说明,史前3000年前的乌鲁木齐周边,虽无类似于中原地区诸侯争霸的文字记载,但部落间的征战时有发生。

  此外,考古人员从陪葬的马头、羊头推测出,这些故人骑马,且以羊肉为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阮秋荣据此认为,当时萨恩萨依墓地的先民应以游牧业为主;而墓葬中出土的大量箭镞说明,当时先民们获取食物的主要途径是狩猎。

  乌市文管所资料显示,目前乌鲁木齐周边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是柴窝堡湖附近的少量新石器时代实物遗存;1983年乌拉泊农场附近发现的古墓群;及1976年乌市东风机器厂附近发现古墓群。但仅用这些资料研究乌鲁木齐地区的早期历史文化显然不够。而萨恩萨伊古墓发掘的成果,让考古人员感到惊喜,阮秋荣表示,墓葬主人以及青铜、土陶和丝绸等陪葬品中均为乌鲁木齐地区史前文化研究的罕见资料。

  二、“萨恩萨伊人”,你从何方来?

  撒恩萨伊古墓挖掘期间,考古人员对古墓出土的20多枚墓主人头骨进行了人类学研究,结果表明,墓主人大都为蒙古人种,还有个别为欧罗巴人种。因此,他们究竟从哪里来,成为考古人员最想探究的问题。

  阮秋荣认为,萨恩萨古墓所在的南山山脉,联通乌鲁木齐、吐鲁番地区、北接准噶尔盆地、远接中原地区;南山以南数十公里,翻越天山大阪,又可进入南疆和静县境内。乌鲁木齐自古就是连接南北疆的便捷通道,生活在此周边的先民存在从南北两个方向迁徙而来的可能性。

  考古人员首先排除了南来的可能性:萨恩萨伊古墓与此前发现的和静察呼沟文化、古罗布泊太阳墓地、小河墓地,楼兰古城均没有相似的墓葬形式或文物。

  思路转而向北,考古人员发现,阿勒泰克尔木齐古墓从墓葬形式、出土文物的形制、花纹均与萨恩萨伊古墓有类似之处,再细寻下去,萨恩萨伊出土的文物与鄯善洋海墓、吐鲁番地区的苏贝希墓地出土的部分文物有类似或一致的特点。

  据此,阮秋荣做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吐鲁番—鄯善—阿勒泰,将这些地域相接后再向北延伸,广袤的欧亚草原是否就是萨恩萨伊人的故乡呢?

  三、萨恩萨伊,始于3000年之前的文明

  体积小巧的陶器、制作粗放的青铜器、造型简约的首饰及晚期墓葬中出土的丝绸,丰富的陪葬品或可说明,3000年前乌鲁木齐地区就存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

  萨恩萨伊古墓出土的陶罐体积小,阮秋荣对这一显著特征的理解是,对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先民来说,小巧的物品更容易携带。

  此外,萨恩萨伊古墓出土的陶罐在色彩和纹饰上与吐鲁番、鄯善、阿勒泰地区出土陶罐相近;而其圆型敞口、方型平底的造型,又和阿勒泰及南西伯利亚地区发现的陶罐具相似。这样一来,阿勒泰以北的南西伯利亚地区,及从欧洲多瑙河延伸至中国长城地带的欧亚草原,似乎都与萨恩萨伊的文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一座晚期墓葬中,考古人员甚至发现了一些丝织品残片。这块丝织品残片底色为黑色,其上布有黄铜色的丝线。考古人员认为,这些残片应是墓主人所穿丝绸衣物的残片,再次说明当时地处西域的人们和中原已经有了文化和贸易的往来。

  阮秋荣认为,从楼兰文明、小河文明,以及萨恩萨伊古墓所呈现的文明来看,在汉代丝绸之路繁盛之前,新疆地区就有了联系东西方的通道。新疆与内地、中亚的联系也可以追溯到更早的青铜时代。张骞通西域后,大量丝绸由中原经新疆运往中亚,丝路的开放代表着古代东西方大规模贸易的开始。而从考古来看,汉代之前的新疆地区文化交流的遗存就已很发达。

  “汉代以前新疆地区的文化格局演变对于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研究,显得很重要。”阮秋荣认为受多种文明共同影响是萨恩萨伊墓出土的文物最为显著的特征,也是破解萨恩萨伊人“来自何方、如何生活”的密码。

  萨恩萨伊,更多谜团待解

  “最让我惊讶的是,萨恩萨伊人对美的追求。”乌市文管所文物部主任梁勇说:“挖掘中,我们看到一粒粒珠子围绕在骨骸腕骨的位置,多见的是纯白的骨质链子,部分链子中串有绿松石、玛瑙、玉石甚至是珊瑚。”

  3000年过去了,绿松石和玛瑙依然色泽鲜亮。考古人员推测,对于距远海的新疆而言,珊瑚珠可能是从东南沿海或地中海运输而来。

  同时,萨恩萨伊人腰间骨骸处佩戴的除了铜刀还有铜镜。其中既有带着塔加尔文化特征的卷沿铜镜,也有仿中原汉晋时期的四兽铜镜。考古人员推测,这些铜镜应是装在布袋中,系在腰间携带。由此可见,早就在3000年前,先民的审美情趣兼具东西方的特征了。

  三年的挖掘中,180多座墓葬里没有出现非常面积超大、或很奢华的墓葬。阮秋荣认为,这说明先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也显出当时社会中还没有出现明显的贫富差距。

  按照史学的划分,我国中原地区的史前时代为夏朝之前;而新疆地区的史前时代,则为汉代张骞使通西域之前。

  正是丝绸,当时仅出产于我国内陆的柔软面料,结束了新疆的史前时代。在2000多年前的古罗马,来自东方的丝绸因价比黄金成为古罗马人财富的象征,令人无法揣测的是,在3000年前的乌鲁木齐周边,撒恩萨伊人又是建立了怎样的通道让东西方的商品得以流通?

  丝绸之路繁盛前,途径乌鲁木齐的、更古老的东西方商贸之路,已通过萨恩萨伊的发现,在人们眼前若隐若现,除了对这条古老商道曾经存在的证明外,撒恩萨伊古墓还有更多的谜题等待破解。

责任编辑:新闻公共帐号5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