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年多的激烈争吵和讨价还价,民主党控制的美国国会众议院21日晚以219票对212票的、“薄如刀片般”的优势,通过了最终版本医改法案。至此,美国医保改革立法终见分晓。这一美国史上最大规模的福利立法,不仅让奥巴马政府的“变革”口号终于有了实质内容,也圆了民主党近一个世纪以来孜孜以求的梦想——让美国迈进了“全民医保”的大门。但该法案的通过并不一定能为民主党中期选举赢得更多政治加分。医改法案能否获得民众支持并顺利实施,依旧是横亘在奥巴马政府面前的一个严峻考验。【详细】 现场—喝彩声混杂嘘声
参议院版本医改议案表决开始前,议长佩洛西为辩论作“总结陈词”。当她对奥巴马推动医改议案表示感谢时,现场共和党议员马上发出嘘声,随即与民主党议员的喝彩声混成一片。
华盛顿时间21日22时30分,表决开始,整个过程耗时15分钟,议员们陆续按下电子表决器。[详细]
幕后—共和党三次集体投反对票
投票过程中,共和党众议员当晚三次集体投下反对票,民主党版本医改议案刚超过最低多数。奥巴马上任时倡导的“跨党派医改”终成空话。
众院投票结果以党派为界,泾渭分明,所有共和党议员投票反对。[详细]
·目标—“全民医保”覆盖率10年内达到95%,首次要求全民强制购买医疗保险
根据已通过的法案,在未来10年内,政府将通过扩大医疗救助制度、创立各州经营的保险交换市场,以及向低收入家庭提供联邦补贴等方式,将医保覆盖范围增加3200万人,使医保率从目前的85%上升到95%。法案中首次规定所有美国人必须购买医疗保险,否则将交纳每年至少695美元的罚款;未向雇员提供可支付保险的雇主将面临每人每年2000美元罚款;保险公司不得因已有疾病拒绝投保人;未成年子女可留在父母的保单覆盖范围内。[详细]
·焦点—民主党内部利益博弈,堕胎问题始终是决定法案能否通过的最大悬疑
美国会众参两院曾先后于去年底通过了各自版本的医保改革议案。由于民主党在今年1月19日马萨诸塞州的参议员补选中失利,导致参议院医保改革议案几乎失去了转圜空间。这意味着,众议院民主党领导人若不想前功尽弃,就只能接受参议院版本的改革议案。然而,参议院文本中特别是堕胎的条款,又令众议院一些民主党保守派难以接受。[详细]
·后果—医保改革分裂了美国社会,民主党短期内可能将为之付出政治代价
虽然奥巴马实现了几代民主党总统“全民医保”的梦想,然而与此前医疗救助计划和医疗保障计划实现的跨党派合作的结果不同,这一美国立法史上最大规模的福利扩张,是在共和党一致抵制的前提下实现的。[详细]
赢家—无医保群体
目前,全美约4600万人没有医保,医改将使其中3200万人获保,从而使医保覆盖率从85%升至95%,距离全民医保只有一步之遥。没有医保的美国人是医改的最大受益者。[详细]
输家—保险业与富人
受医改冲击最大的将是保险业。在美国医保体系中,保险企业是既得利益者,对医改持抵制态度。投票前,保险利益集团游说议员,斥巨资投放广告,号召反对医改。[详细]
·民意是最大“绊脚石”
据盖洛普的最新民调结果,在美国普通民众中,医改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分别占45%和48%。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医改只会使那些目前没有医保的人和低收入群体受益,而中产阶级和高收入人群将受到冲击。
除不得不缴纳更多税收来为穷人享受医保“埋单”外,富裕阶层还担心,大量穷人在获保后涌入医疗服务市场,而医疗资源相对有限,富人们曾经享受的VIP式服务将可能不复存在。[详细]
·美国人最怕征税和大政府
与其他国家人民相比,美国人更怕什么呢?一是征税、二是大政府,因为这两个东西会侵犯个人财产权和自由。当年正是对英国征税的恐惧导致了殖民地革命,才有了美国。历届美国政府对征税向来谨慎,美国在经合组织各国中各类税收占GDP的比例为倒数第二低。大政府则象征着专制政府或管制公民私人生活的政府,它必然也会压制市场经济的自由。
奥巴马医保方案的反对派就是利用了美国人的这两大恐惧。共和党反对的主要理由是:这会让政府接管医疗界,让美国走上“高税收、高福利”的道路,削弱美国的经济竞争力和个人奋发进取的动力。有学者指出,“美国有很多人很穷,没有医疗保险,但是他们就是对政府充满了怀疑,反对一切形式的国家化。”[详细]
·个人主义与基督教福利观念长期并存
包括美国在内的整个西方福利救济观念受基督教影响很深,在基督教义中,慈善救济是一种宗教义务,在穷人得到物质救济的同时,富人的灵魂也得到拯救。
但这种基督教救济观念在近代以来,被个人主义福利观所补充。这种个人主义传统认为,无论从经济上还是道德上,一个人应该依靠自己而不是依靠别人。所谓“自助者天助之”。自助不仅是美国建国至新政以前制定救济政策的出发点,而且对新政以来至今的社会政策仍有很深的影响。[详细]
·36州抵制法案执行困难
虽然国会已经表决通过医保改革法案,但有许多州的共和党州议员也在加紧提出反对医保改革的州法案,这类行动不但可能导致州主权的法律之争,也会影响医保改革法案的执行。
美国全国州议会协会(NCSL)的数据显示,至少36州的州议会正在研究各种法案、决议或州宪修正案,其内容是限制或抵制国会通过的医保法案中的若干条款。[详细]
·医改法案:奥巴马的政治豪赌?
这项法案到底是“历史性成就”,还是“历史性错误”,目前难以得出结论。有历史学家指出,美国民主、共和两党现有的分歧不会随着医改立法而消失,这项立法将在今后数年内影响美国国内政治。
分析人士认为,通过医改法案和法案未来能否获得成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这项法案虽然被称为奥巴马上任以来的最大成就,但它是对奥巴马和民主党的政治生涯来说是福是祸,还很难预料,所以说这只是一个政治豪赌的开始。[详细]
·美国医改能否让国民皆大欢喜
分析人士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医改成功一定会为奥巴马本人及民主党赢得更多的政治加分,关键还要看民意。如果民众对医改不买账,则可能对民主党中期选举产生反效果。民主党在1月份马萨诸塞州参议员补选中的意外失利,或许可以说明选民对待医改的态度。美国进步中心医改问题专家沃尔斯基对医改取得民众喝彩持乐观态度。他认为,一旦人们开始切身感受到医改带来的切实好处,这一改革就将成为美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详细]
·美国网民热议医改:历史进步或权钱交易结果?
这一方案的通过引起网民的议论纷纷,支持者认为这是历史性进步,反对者则认为这是权钱交易的结果。
有很多网民对新的医改方案表示了积极的支持。网民“Lulubean09”说,那些不论什么原因反对医改的人们,看看英国卫报,读一下你们的亲人的留言,学会用世界的眼光看问题。感谢奥巴马总统以及那些为了拯救生命迈出历史性一步的人!
同时,有许多网民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认为这是权钱交易的结果,给了政府更多权力。网民“4juices”说,如果这是正确的,为什么总统和国会议员不像普通人一样需要为自己的健康保险交税。我为3000多万需要帮助的人感到难过,但除非同样的法律也能施加于国会成员,否则医改方案对我而言没有什么意义。国会成员应该为普通人作出榜样,对免费获得的津贴(医疗保险、退休金等)说“不”。[详细]
总统声音——
“变革,就该像这样”
医改的两个核心
目前,美国的医疗体制是世界上“最贵”的,美国的卫生总费用占GDP的17%。同时,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没有建立全民医疗保健制度的发达国家,约有15%即大约4570万人没有医疗保险。而且医保效率偏低、公平性差。美国婴儿死亡率高于其他所有发达国家。
长达1000多页的医改法案,内容极为繁杂。但复杂的医疗体系设计,最终保障的是两个核心目标:病者有其医、降低医保成本。
新的医保法案将分期落实,到2014年,3200万像玛拉这样没有被医保覆盖的美国人,将真正纳入医保范围,从而使全美医保覆盖率升至95%左右。每个美国人都会被要求强制购买医疗保险,否则就要被罚款。[详细]
“世纪医改案”亮点一览
1.禁止保险公司不对投保者已有疾病进行赔付,不受理患者投保要求,或者通过诱骗手段推销终身保险,同时要求保险公司不得对投保人年度保险赔付额度附加不合理条款。
2.建立新的国家保险市场,没有由雇佣者提供医保的美国人、以及小企业可以通过这一途径购买医保。[更多]
奥巴马政府医改大事记
自从2009年1月20日奥巴马入主白宫之后,奥巴马就将医疗改革作为任内最为重要的国内政治议题。
去年6月17日美国参众两院开始陆续讨论各自医改方案,希望争取8月国会休会前合并成一个能为两党接受的议案,奥巴马希望去年10月达成一致。但参议院民主党和共和党议员围绕医改方案持续谈判了好几个月。
去年9月9日晚奥巴马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演讲,寻求国会议员支持其医疗保障改革计划。[详细]
两个女性是关键 成功男人背后一定有伟大女性,奥巴马也不例外。实施划时代医保改革法案任重道远,奥巴马一路走来,两位女性给他增添了无穷力量。[详细]
美历任总统医改多失败
美国医改可谓经历了一段漫长的道路,历届总统都将医改看成是一件棘手的大事。
1912年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想要通过新的医疗保险政策,但由遭遇反对未能能实施。
1933年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侄子——同样身为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提出帮助美国走出1929年经济大衰退的一系列政策,其中包括医疗体系改革。但他提出的医改方案遭医学专家的指责,未能真正合法化。[详细]
媒体评论
国会众议院通过医疗改革法案意味着,奥巴马将成为美国历史上少数几位改变社会福利体系的总统之一。但它既可能是一场历史性变革,也可能成为民主党的“自杀秀”。帮助他赢得这场辩论的,是奥巴马的信念———即便在政治上对自己不利,医疗改革也是美国必须迎来的变革。——《纽约时报》
奥巴马的医疗改革是近半个世纪来最重大的社会改革立法。这份法案尽管不完美,也需付出昂贵的代价,但它填补了美国社会保险体系中的一个巨大漏洞。这给很多美国人带来安全感:让他们知道疾病不会再让自己破产。——《华盛顿邮报》社论《是的,他们创造了历史》[详细]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