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贵地区是我国最充沛降水地区之一,西南地区也从不缺水。但在大旱持续之下,焦渴的大地上悬置着串串疑问。昨日,记者就本次旱灾中几个引人关注的话题,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生导师、副院长郑风田教授。
西南还有很多“望天田”
记者:在我们的一般印象中,西南地区水土丰润,降水比较丰富,为何近年来却深受旱灾困扰?
郑风田:西北地区半年不下雨,也没有看到闹出什么动静。原因很简单:西北地区农民都有水窖,在下雨时把雨水储藏起来,等到不下雨时使用。而西南地区降雨量极为丰富,年降水可以达1300毫米以上,还有大江大河,可还是会出现大旱灾,这确实值得好好探究一下。
我认为,问题就出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跟不上实际需求。因为降雨比较多,西南地区的人只想到了涝,没有考虑过旱。
西南地区有很多“望天田”,很多人还是传统地靠天吃饭,没有重视完善水利设施。其实,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就是给农民和庄稼买保险。人都需要买保险,面对全球的气候大变化,西南更应该考虑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对不完善的水利设施建设,应该实行问责制。
西南旱灾比北方破坏更大
记者:从成因和影响上看,西南的旱灾与北方旱灾有什么不同?
郑风田:西南和北方的旱灾在成因上类似。目前全国的水利设施基本上都是六七十年代的,很久没有得到修缮维护。不一样的是,西南由于喀斯特特殊的地形,不能像北方那样打井解决用水问题;但西南是不缺水的,大量降水因为没有采取储水举措,大部分都流走了,而北方整体上是缺水的。
从影响上来讲,西南的旱灾会比北方的破坏程度更大一些。因为人们的防旱意识比较差,如果干旱时间持续比较久的话,西南地区就会受较大的冲击。
记者:这次旱灾暴露出当地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郑风田:从这几年的情况看,旱灾是常态,不能老是怨天。政府不能因为投资水利设施对GDP增长贡献不大就不投资建设。干旱问题也是责任问题。灾区的政府应该考虑到总有这样的不正常年份,将投资水利设施建设放到政府工作目标中,为当地老百姓多建一些储水库,让他们在下雨天多储水,解决农业用水的问题。这样比修建大型水库更直接更方便,而且节约成本。
记者:大旱过后,可能出现大涝、蝗灾等后续的次生灾害,这对抗灾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郑风田:抗涝应该没有问题,而且当地防涝意识较强。一般情况下如果降雨比较均衡,心理上有预期,然后做好相关准备就可以应对。
南方日报记者徐剑桥
实习生王巧爱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