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漫画/MHZG |
教育部发布今年高考招生工作规定
高考生交证明材料须签订诚信承诺书
本报讯(记者周逸梅)去年高考发生的重庆状元民族身份造假事件,引起全国舆论哗然。近日,教育部发布今年高考招生工作规定,与往年办法相比,特别添加了在报名提供材料时要签订诚信承诺书的内容。
考生必须承诺提交材料真实
在今年的招生工作规定中,特别添加一条,教育部要求各级招生考试机构和高级中等教育学校要加强考生的诚信教育,特别是加强在报名、考试、填报志愿、录取等主要阶段的诚信教育。
考生在申请报名、提交相关证明材料时,须签订诚信承诺书,承诺本人所提供的证明材料客观、真实、准确,承诺参加招生考试时遵守有关管理规定。
部分公示信息保留到年底
除了承诺提交材料真实外,在今年的工作办法中特别增加了一章为“信息公开公示”。其中要求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招办、有关高校、中学应按照有关要求,分别公开招生政策、高校招生资格及有关考生资格、招生计划、录取信息、考生咨询及申诉渠道、重大违规事件及处理结果等相关信息。
教育部还要求“阳光高考”平台、省级招办和高校公示的信息保留至当年年底。县级招办和中学公示的考生有关信息,上报前至少公示10个工作日,并保留至当年8月底。
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招办、有关高校、中学在公示信息的同时,须提供举报电子信箱、电话号码、受理举报单位和通讯地址,并按照国家有关信访规定及时调查处理。
处罚 大学生参与群体性作弊开除学籍
对于考试作弊,今年依旧给予严惩处理。教育部指出,对利用通讯工具作弊、由他人代替考试或代替他人考试等考试作弊行为情节严重的考生,取消其当年报名参加高校招生考试的各科成绩,同时给予下一年度不得报名参加高校招生考试的处理;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对违规参加高校招生考试的高级中等教育学校非应届毕业的在校生,取消其当年高校招生考试各科成绩,同时给予其应届毕业当年不得报名参加高校招生考试的处理。
对违规参加高校招生考试的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取消其当年高校招生考试各科成绩,对其中代替他人参加考试、在考试中参与或组织群体性作弊、使用通讯工具作弊的,由其所在高校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对由他人代替或代替他人参加高校招生考试的社会其他人员,取消其当年高校招生考试各科成绩,并由其报名考试所在地的省级招办向其所在单位或其上级主管部门通报违规事实,并建议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或相应处罚。
新闻附件·高考时间
全国统考今年还是在6月7日举行,具体的考试时间将由教育部发布。
各省(区、市)录取工作应于7月上旬开始,其中本科第一批次录取应在7月10日至15日之间开始,20日之前完成,全部(各批次)录取工作应在8月20日之前结束。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京华网(www.jinghua.cn)
相关报道:
高考花絮:
延伸阅读:看今年高考的一些政策
专题策划——[2010年高考志愿填报胜经]
相关评论:
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考还是相对最公平的,虽然它有很多的弊端。而且我相信,那些加分也好,自主招生也好,只会增加高考的不公平性。读大学的时候,班上总有一些来自农村的同学,我不知道如果参加面试的时候,他们的优势会在哪里,因为他们没有机会看很多的书,学习很多的技能,也不擅长于表达,但是他们其实很聪明。在四年的大学时间里面,我还记得,改变最大的就是这些来自农村的同学,而当我们再过十几年二十年看这些人的时候,他们当中已经有太多的人,成为了现在这个社会中的精英。但是,如果是从现在看将来,这些来自农村的孩子,幸运的话他们可以进入大学,可以在城市里面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是很难想像,他们当中,会像现在这样,成为社会眼中标准的成功人士。因为他们从小学时开始,已经被远远地甩在了起跑线的后面,如果没有了高考,他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上升通道,也被堵塞了…[详细]
在高等院校法人化从而确立自主招生的前提下,高考制度改革也必须走上多元化的道路,具体路径如下:
第一,保留高考,但逐步实行一年多考。第二,考后填报志愿。各高校自行设定高考分数线作为录取门槛,所有考生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踏踏实实地向心仪的学校以及专业投递申请。第三,多元报考。允许所有考生自由地向众多高校报考。第四,双向选择。考生可以多元报考,高校自然也能多元选择。
只有在这样多元竞争的制度下,公平公正以及教育理念的更新才能一并实现。毋庸讳言,在高校自主招生的制度下,考生们或许会在某一个学校遭遇到某种“不公”,但是多元报考、双向选择的制度确保了具备接受高等教育素质的考生基本上能在自己相对心仪的大学深造,从而在整体上实现教育公平。指望“高考裸分”这根独木桥会带来公平,不啻于缘木求鱼…[详细]
如果是在统一试题,统一分数线的前提下,北京、上海录取率高而山西低,其实无可厚非,所谓技不如人,山西孩子也怨不得别人,但现在高考制度却是在事先把录取名额分配到各省市,某地录取率多少只与名额、考生数量有关,而与成绩无关,则显然太不公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多年来,人们一直在追问,凭什么北京人、上海人就比其他地方享有更多的受教育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