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嘴龙幼龙化石 |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工作人员在拆卸合川马门溪龙的骨骼化石。 本组图片由记者 刘嵩 摄 |
鸿鹤盐都龙化石也将来渝展出 |
快来看 亚洲最大恐龙回家啦(图)
合川马门溪龙化石昨日抵渝,今日开始在科技馆组装,陪展的还有大石坝龙、迷你恐龙宝宝
国宝档案
名称:合川马门溪龙
生活年代:1.4亿年前侏罗纪晚期
长度:24米(复原长度)颈部长9米,脑袋长60厘米
高度:3.5米
重量:26吨(骨骼化石重1765公斤)
食性:植食
发现时间、地点:1957年,重庆市合川县太和镇
迁往成都时间:1961年
大腿骨需要6个人抬,一只脚的趾骨一个人都抱不动……昨日,亚洲保存最完整、体形最大的恐龙——合川马门溪龙在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住了近半个世纪后,由专家首次将骨骼化石拆架、装箱,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重庆探亲。这一“国宝”级恐龙化石将在重庆科技馆展出到6月,这是合川马门溪龙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离开成都。
提亲 3月25日赶赴成都接它
3月25日,记者随重庆科技馆代表一起,在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里见到了这个庞然大物。“脖子立起来可以达到9米长,相当于三层楼。”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馆长李奎介绍,合川马门溪龙从头顶到尾尖近23米长,由300多块骨骼组成,光颈部就有身长的一半,是目前世上发现颈部最长的恐龙。它被发现时颈椎一个也不少,是迄今为止亚洲最大、最完整的恐龙化石。为了保护这个“国宝”,专家将它的每块骨头用钢架或铁丝固定。得到李馆长的许可后,记者试图抬起它的脚趾骨,却连脚趾都抬不动。据了解,博物馆专家每两年都要给恐龙“洗澡”——除去灰尘后,用香蕉水涂抹,再让固化剂渗透骨头的裂缝,形成保护膜以隔绝空气。
待嫁 行前骨骼装了10多箱
李奎说,“它从1961年进我们馆里后,还是第一次离开。恐龙化石拆架都是从两头往中间拆。头骨和尾椎很脆弱,要先拆下才能避免不被其它骨骼化石压碎。”博物馆技术开发室主任陈志刚站在尾巴下,用钳子小心拧着钢架上的螺钉和铁丝,由于年月已久,钢架、铁丝等已经生锈腐蚀,他的动作很轻。拆下来的骨头,由工作人员包上厚厚的软泡沫,然后写上对应的编号,最后放到专门打造的箱子里。“我们一共打造了15个尺寸的箱子,里面有属于每块骨头的格子,避免在运送过程中互相碰撞。”陈志刚说,按照头骨、尾椎、颈椎等不同尺寸,每块都必须先编号,后装箱。8个人,一具恐龙完全拆除花费了整整三天时间。
迎亲 车速不敢超过80公里
昨日上午,运载着10多箱合川马门溪龙骨骼化石的加长大卡车,从成都理工大学缓缓驶出。“即使是平稳的高速路,时速也不能超过80公里。”李奎说,骨骼经过上亿年的风化腐蚀,有的呈中空,不能被磕碰。上缓坡时也不会超过60公里。
尽管合川马门溪龙名扬海外,日本、意大利、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都邀请它出国,但每次去的都只是由石膏做成的复制品。“让它回到重庆,也是希望它的家乡人民能亲眼看到。”李奎说,在重庆展览完后,它将会回到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新馆,并不会再出门展出。“这是它第一次出门,应该也会是最后一次。”
合川马门溪龙的头部为制作的替代品 |
花童 最小陪展恐龙如小鸡
从今日起,我市就将组织技术专家对合川马门溪龙的骨骼化石进行拆封,装架,预计在几天后,它就将在重庆科技馆里现身。
跟随亚洲最大恐龙首次来重庆的,还有另一只“恐龙宝宝”。这只名叫鹦鹉嘴龙的恐龙小宝宝仰着头趴在石头上,长度仅有20厘米,它往前探着头,看上去像是在等待妈妈来喂食,很惹人怜爱。“这个小宝宝估计只有几个月大。”专家介绍,鹦鹉嘴龙成年也只有一米多长,婴儿期就更小了。它被发现在辽宁。当时考古专家发现一块石头有些异常,于是一边轻轻地敲,一边剥开,发现其中竟然藏了一只小恐龙。专家说,如此完整,形态如此生动的恐龙宝宝化石,可谓世间罕见。
伴郎 大石坝龙也来凑热闹
据悉,此次“聆听恐龙的呼唤——重庆科技馆大型恐龙主题展”共推出31具恐龙化石骨架、10条仿真恐龙和90多件恐龙及古生物化石标本,包括自然博物馆镇馆之宝,上游永川龙、南岸永川龙、李氏蜀龙、天府峨眉龙、江北重庆龙、甘氏四川龙等。其中还有主城的大石坝恐龙(现命名为“神州巴渝龙”,长18米、高3.5米,距今1.5亿年。2004年3月22日,前卫仪表厂的退休女工胡玉秀在枯水期的嘉陵江边走,走到了河床中部,忽然看到几块奇怪的“石头”保留着动物尸骨的形状。胡玉秀立即打电话向市自然博物馆报告了她的发现。当天下午,自然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张仁宣和市自然博物馆古生物部的一位同事来到现场踏勘,并赶在涨水前将这条龙发掘了出来。
一个真相 曾窝居重庆 白蚁把它“逼”到成都
“合川马门溪龙为何一直在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博物馆内?”据专家介绍,“发掘人员发掘了一个多月之后,便把化石装了40箱,在太和镇租了一条木船运到千厮门,最后又用汽车运到当时的重庆市博物馆,在食堂呆了三年时间,因为木箱遭到白蚁啃食,当时的老馆长朱鼎固没办法,就打算送给当时的成都地质学院。”
“合川马门溪龙现在成为成都理工大学的校徽构图之一。”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馆长李奎证实,当年的成都地质学院收到这批恐龙化石之后,就让院里的何信禄教授乘火车护送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请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创始人杨钟健教授进行鉴定,并经过该所研究人员和技术工人研究、修复与装架,光修复就用了将近半年时间,装架也用了一个多月。
在这之后,又把化石拆掉装箱运回成都地质学院,摆放在当时的地质矿站陈列室(现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供教学研究之用。
“‘东方巨龙’价值连城,没在重庆,太可惜了!”说到合川马门溪龙化石离开重庆一事,重庆自然博物馆馆长欧阳辉觉得非常可惜。“1975年,曾参与过马门溪恐龙研究的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钟健教授来到重庆市博物馆问起了合川马门溪龙的情况,当他得知化石被送往了成都地质学院后,当时就火了,说这么珍贵的马门溪龙化石不被博物馆收藏,怎么送给一所大学,简直莫名其妙!”原重庆博物馆馆长周世武回忆道,脸上满是遗憾的神情。
趁着重庆科技馆举办这次恐龙展,对恐龙非常了解的欧阳辉馆长强烈推荐了世界闻名的马门溪恐龙。科技馆通过多方努力,做工作。终于得到许可,将马门溪龙迎回家门展出。
重庆科技馆馆长郭定平说,这次合川马门溪龙应邀到重庆科技馆展出,是自1961年装架,并在成都地质学院度过了49个年头后,第一次卸下展架,也是首次回归故里,这也算圆了一代科考工作者多年的梦,也让重庆人民实现了多年的一个夙愿。
一个猜想 它为啥没头 可能被吃了
这具如此巨大的恐龙性别是什么?如何死去的?虽然相距亿万年,但专家根据其骨骼情况猜想,这只恐龙当时有一些健康问题,患有骨质增生,而由于颈部太长,也患有相当于人类的“高血压”。专家说,它生活的四川盆地,当时气候较为温暖,曾生长着大量的蕨类植物以及松柏类、银杏类等裸子植物。马门溪龙就成群结队地漫游在这绿色世界中,用钉状的小牙咀嚼蕨类植物为生。由于盆骨宽大,专家推测其为雌性。“当时它生活在湖泊或者河岸边,有可能是失足掉入湖中死亡。”在它死后,有可能被其他小型哺乳类动物吃掉美味的头骨,因此才造成了其头骨缺失。
一个误会 叫马门溪龙 其实是口误
我国第一具马门溪龙化石于1952年发现,当时在四川宜宾的马鸣溪渡口旁发现了一具保存不是十分完整的蜥脚类恐龙化石,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教授以发现地将其命名为马鸣溪龙。由于杨教授是陕西人,说话有些地方口音,在说马鸣溪的时候别人误听为马门溪,于是,在后来的文字记录中马门溪龙便取代了马鸣溪龙。
马门溪龙属最著名的两个种:一为合川马门溪龙,发现于重庆市合川区和甘肃永登,前方为多棘沱江龙;另一个为建设马门溪龙,发现于四川宜宾。本组稿件均由记者 纪文伶 实习生 黎曦 采写(来源:华龙网—重庆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