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面上看,当年美国对日本提出的要价是冲着日美贸易顺差去的,有些甚至是"为了日本好",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据财经国家周刊报道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曾如日中天,大有迅速赶超美国的气势:日本产品横行天下,赢回大量贸易顺差;日本资本雄冠全球,似乎连整个美国都买得下来;日本银行规模庞大,一度占据了世界十大银行中的八家;日本科技独步天下,甚至连美国军方有时也得仰其鼻息……
如此强大的经济帝国,却在美国的设计下,突然迷失了方向,陷入了长达十多年的经济低迷。为了改变贸易逆差的局面、转嫁越战和军备竞赛所带来的沉重负担,美国从1971年起就一直拿汇率问题来敲打日本,进入80年代后更进一步加大了对日元升值的施压力度。
美国施压的五大策略 美国施压主要依靠五大策略:
第一,要求日本进一步开放商品市场,刺激内部需求,降低进口壁垒,不断扩大从美国的进口商品规模。
第二,迫使日本将日元大幅升值。1985年9月美国压日本签订了"广场协议",日元在此后的17个月内升值了57%。
第三,要求日本保持比较低的利率水平。日本从1986年1月开始下调利率,其贴现率共下调五次,一直降至1987年2月的2.5%。为了解决经济滞胀问题,美国当时非常需要日本在货币政策上与美国保持一致。为此,英美等国于1987年2月迫使日本签署了以利率调整为主的"卢浮宫协议"。根据该协议的精神,日本将2.5%的低利率一直维持到1989年5月。
第四,促使日本不断开放金融市场。此举的目的,一是为美资金融机构获取更多的业务机会和投资机会;二是协助美资金融机构汇入投机性资金,用"市场力量"推动日元更大幅度地升值,并趁机从中获取升值的红利;三是让风险管理能力更强的美资金融机构在泡沫形成阶段扩大投资,在泡沫即将破灭之际迅速逃走,从而攫取市场大起大落的红利,并陷日本企业和银行于险境。
第五,诱导日本加快日元国际化的步伐。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从1983年10月开始陆续推出日元国际化的许多措施:包括允许国际贸易用日元结算,废除外汇期货交易的实需原则,允许非居民购买境内股票,允许日本企业到境外自由投资,扩大居民发行的欧洲日元债券规模等。
声东击西 从表面上看,美国对日本提出的要价是冲着日美贸易顺差去的,有些甚至是"为了日本好",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除了扩大内需、扩大从美国的进口外,其他四大举措尤其是日元大幅升值对日本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都非常明显。
比如,诱导日本加快日元国际化步伐一招,表面看是为了提高日元的国际地位,但骨子里却是一步"损招":通过日元国际化,国际热钱可以更方便地自由兑换,境外投机者可以更方便地获得日元资产;通过热钱涌入以及日元资金和资产的大量买入,"市场力量"可以推动日元持续、快速地升值,既为投机者获取汇兑受益,又达到削弱日本制造业竞争力的目的。与此同时,热钱大量进入股市房市,在为投机者提供丰厚的投资收益的同时,还制造了空前的资产泡沫,为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预先挖好了陷阱。
对待日美之间的这一段历史,某些经济学家曾认为,日本经济泡沫化是其货币政策失当、货币环境过于宽松造成的。但实际上,只要认真去研究历史,我们就可以知道:日本出现宽松的货币环境,完全是日元升值及美国不断施压的结果:
一、日本国内流动性泛滥,主要是日元升值后热钱大量流入造成的,不是其央行票子发得太多所致;二、日本一开始采取降息的政策,主要是担心日元利率太高会吸引更多的热钱流入境内。如果日元的累计升值幅度不在美国的逼迫下达到97%(1985年9月到1987年底),那么热钱就不会放量涌入,日本就有条件实施较高利率的政策;三、正是因为美国迫使日元大幅升值,日本经济在1986年出现"升值萧条",为了避免经济进一步衰退,日本政府才不得不采取减息的政策;四、日元在1987年2月之后一直维持低利率恰恰是美国在"卢浮宫协议"中对日本提出的要求。
国内有些学者认为,热钱流入日本主要是日元当时未大幅升值、一步到位造成的。实际上,为了推动日元升值,日本曾经使用了一次性大幅升值和小幅升值、政府行政性大幅升值和"市场力量"推动下的渐进升值相互交叉的办法,但无论升幅有多大,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无法满足美国商界和政府不断追加的筹码和不断扩大的胃口。
日元大幅升值直接损害了制造业的对外竞争力,为美国制造业反超创造了条件。此外,升值还吸引大量热钱流入房地产市场,日本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因房价、租金和工资上涨而进一步被削弱。从中国的情况看,除了2005年6月一次性升值3%外,在此后的3年时间内一直实施逐步、缓慢升值的策略。由于人民币升值的方向和幅度可以基本判定,因此,居民、国内企业和跨国公司抛售外汇、借入外汇、购入人民币的汇率风险很低,投机收益却很丰厚而且基本可以锁定。这就导致升值预期一直挥之不去,热钱流入的态势一直得不到扭转。
从日本和中国的实践可以看出,只要国际压力存在,无论是采取大幅升值还是渐进升值的方式,都无法达到减少贸易顺差目的,都无法改变热钱涌入和流动性泛滥的局面。
日本经济泡沫始末 热钱流入和被迫实行的日元低利率政策,催生了空前严重的资产泡沫。1985~1989年底,日本六大城市的房价上升了3倍以上,日经指数从13000点猛涨207%,达到39900点。在此情况下,日本大藏省被迫采取过激的手段,从1989年5月起开始连续加息,至1990年8月其贴现率已大幅上升350个基点。与此同时,日本当局还禁止金融机构发放新的不动产贷款,并迫使银行回笼资金。
如此激烈的动作,自然刺破了本身就快撑破的资产泡沫,直接导致股价、房价大幅滑落;其中,仅1990年房价就狂跌了46%,日经指数也下跌了40%,在此之后更是一路下滑,到2003年3月已经从1989年底的39000点下跌至8000多点。
由于在房市和股市繁荣时代,日本的银行和企业均大量投资于股票和房地产,有些企业甚至以投资品作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然后再把贷款投入股市房市;因此,在资产价格狂跌后,许多企业被迫因巨额投资亏损而陷入无力还贷的窘境。与此同时,日本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也因企业无力还贷和手中抵押品大幅缩水而转趋恶化,不得不将金融竞争力和全球排名拱手让出(就算依靠强强合并,在目前世界前十大银行中日本也只剩下一家了)。随着日本企业和老百姓财富的严重缩水,其消费和再投资能力严重受损,宏观经济被迫陷入长期低迷状态。
热钱流入形成巨额外汇、泡沫膨胀产生庞大账面财富之后,日本人在美国又买房产又搞收购兼并,表面上非常风光。但是,自1990年日本经济陷入衰退之后,其企业和金融机构却因自身困难重重,不得不贱卖在美国的资产以便调回资金自救、自保。此番一进一出,日本人损失惨重,美国人却白捡了很大的便宜。
日元国际化因日本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衰落而陷入停滞状态。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很少有跨境贸易用日元来计价,日元金融投资产品占国际投资产品的比重也非常低。日本在美国的游说下一门心思想靠日元国际化来重温其大国之梦,并获取铸币税收益,到头来却轰然倒在亲密盟国的算计之中。
以上这场后起国家与先行国家之间的角力,既然会发生在日美同盟之间,自然也可能会发生在中美两个具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对比一下当前中国和80年代的日本,就可以发现,美国对待后起国家的策略是基本一致的。面对美国政府官员、国会议员和一些学者吵吵嚷嚷的施压声,难道中国不应当保持警惕吗?(文/姜艾国) (来源:新华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