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虽然2009年已经过去了,但人们对2009年的印象与感觉却未消失。有的人感觉到,在媒体天天“金融危机”的长与短中,自己口袋里的钱却没有少;有的人感觉到,在一片瑟瑟寒风中,身边的建筑工地却是一派热火朝天;有的人感觉到,在外国大片接二连三地包围下,打着“山西出品”标签的佳作却屡屡在全国叫好叫座……对于2009年,每一个人都会有每一个人的感觉,那么他们的感觉会与全省的经济表现一样吗?这可能是每一个人都想了解的问题。近日,省统计局发布了2009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也许从中你可以找到自己的答案。
A.保增长 “V”型反转,城镇化、工业化进入新阶段 全省经济实现了由快速下滑到较快增长的“V”型反转。上半年全省GDP增速较一季度回升3.7个百分点,进入三季度后,经济回升势头逐步巩固,回升速度进一步加快,前三季度GDP增速由负转正,增长0.5%;全年实现生产总值7365.7亿元,增速加快至5.5%,高于一季度13.6个百分点,回升幅度高出全国11个百分点,居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首。进出口贸易呈现出缓慢回升态势,12月份,全省进出口总值增长45.8%,实现自2008年11月以来首次正增长。经济运行质量逐步好转,12月份全省工业利润超过80亿元,重回历史最高盈利区间;财政总收入由负转正,全年完成1537.5亿元,实现增长1.3%,一般预算收入增长7.7%。价格低位回升,居民消费价格在历经9个月同比负增长后,11月份由负转正,12月份同比上涨2.4%,工业品出厂价格10月份起降幅持续缩小。
更为可喜的是,全年全省实现人均GDP21544元,按2009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3154美元,跨上3000美元台阶。3000美元,标志着全省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也成为全省人民克服困难、战胜挑战的重要信心来源。
上项目、促消费,增强内需拉动力 我省把千方百计上项目作为重要抓手,出台6500亿元的投资规划,相继启动了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全年全省城镇新开工项目达7379个,比上年增加2808个,占到施工项目总数的3/4以上。加大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投资力度,全年交通运输、邮电、水利等基础设施类投资完成1306.9亿元,同比增长70.8%,增幅比上年提高31.6个百分点,带动全社会投资增长14.9个百分点。大规模的投资不仅有效拉动了当前的经济增长,而且为全省经济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保工业,帮企业,工业经济漂亮“转身” 针对工业经济大幅度下滑的困难局面,省委、省政府明确工业保增长是我省保增长的重点和难点,是全省的当务之急,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支持工业企业扩大产品销售、减轻企业负担、增加流动资金、加快结构调整,对企业实施了“五缓四降三补”的扶持措施,帮企业保增长、保稳定。工业经济逐步走出困境,特别是随着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落地和年末晋煤兼并重组整合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煤炭企业复产步伐提挡加速,工业生产创出了月度历史最好水平。一年间,山西工业生产不但迅速走出了危机,而且引人注目地创出了月度历史最好水平,以全新的姿态重返历史最高区间运行。
宽财政,松货币,有力支持经济回升 一年来,全省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抢抓机遇,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财政争取中央资金700亿元,比上年增长40%;筹集资金建立工业经济运行调节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解决制约工业经济健康运行的突出问题。在全省税源减少、财政增收较为困难的情况下,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仍实现18.6%的增长,支出额达1556.7亿元。增值税转型改革、成品油税费改革、取消和停征13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各项税费减免政策措施全部落实到位。金融贷款快速增长,全年贷款投放1873.2亿元,为上年的2.5倍,同比多增1134.9亿元。
B.调结构 一、三产业在危机中保持较快增长 全年第一、第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96.6%和60.7%,两个产业合计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48.6%上升至57.2%。全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77.6亿元,增长4.2%,较上年加快1.7个百分点;占GDP比重由上年的4.3%提高至6.5%;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2009年虽遇严重干旱,粮食总产量仍达94.2亿公斤。在服务业“1+10”工程等一系列政策驱动下,服务业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发展轨道。服务业全年增长10.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创近年来新高,占GDP比重由37.7%提高至38.9%,上升1.2个百分点。特别是作为新兴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在一系列扩大旅游消费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旅游业经受了“寒冬”的考验,成为山西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全年全省国内旅游接待人数突破1亿人次大关,达到1061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累计达892.5亿元,同比增长20.7%。
整合重组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煤炭工业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针对我省煤矿“多小散乱”、安全事故频发、资源回收率低和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状况,省委、省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全力推进煤炭资源整合、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全省矿井个数由2600座减少到1053座,70%的矿井生产规模达到90万吨以上,年产30万吨以下小煤矿全部淘汰,保留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通过这一轮整合重组,我省煤炭工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产业水平显著提高。2009年12月份全省原煤产量逼近6300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煤炭工业不仅是全省工业生产止跌、企稳、回升和加速增长的第一主力和引擎,而且是全省工业经济效益降幅持续趋缓的绝对主力。全年煤炭工业增加值比2008年增长6.2%,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5.1个百分点,在全省“保增长”中的贡献高居各行业之首;实现利税、利润总额分别为884.1亿元、461.5亿元,分别占到规模以上工业的80.9%和107.7%。
传统支柱产业不断优化,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2009年年末,煤炭、冶金、焦炭、电力等四大主导行业同比增速达43.6%,超过全省工业增速3.1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5%以上。装备制造、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建材工业、食品工业等新兴产业增速持续加快,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成效显著,太原长安重型汽车基地落成,大运重卡项目正式投产,首套国产千万吨级矿井综采装备试验成功,动车轮对总成国产化基地加速推进。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及28个子行业实施方案制定实施,文化产业作为我省经济发展新的支柱产业,纳入全省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中,通过转企改制,激发了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打造出一批文化精品,彰显出文化产业应对危机的战略价值。
C.惠民生 民生工程列扩大内需各项建设之首 全年全省全社会住宅建设、居民服务、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为主的民生类工程共完成投资963.1亿元,同比增长44.5%,增幅比上年提高21.3个百分点,比全社会投资增幅高出6个百分点。其中,教育业投资增长80.4%,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增长80.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149.7%。全年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35.9万套、2119万平方米,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30%。省级152项重点工程中,直接体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项目有63项,包括山西大医院、山西图书馆、太原铁路客运南站等在内的省城十大建筑全部开工建设。
全力保障事关民生的重点支出 在全省一般预算支出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农林水事务等民生领域的重点支出保持了较快增长,其中,医疗卫生支出增长41.1%,教育支出增长18%。200多万城乡低保和优抚安置人员享受到财政补助,14万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标准达到中央基准定额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提前一年实现全覆盖。
农村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年初启动的涵盖农村交通、教育、卫生、广电、水利的“五个全覆盖”工程顺利推进,累计完成投资94亿元,96%的建制村通了水泥(油)路,完成506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任务,完成99%的卫生室空白村建设任务,并为全省2.8万个行政村配备了基本医疗设备;完成村通广播电视2586个村;新解决272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
保就业工作取得成效 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帮扶困难企业的“五缓四降三补贴”政策,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单月增量在经历3月份的高峰后逐月递减。全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2.2万人,完成全年任务(40万人)的105.5%;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6%,控制在了4.2%的目标范围之内。截至年底实现就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达12.7万人,就业率达81.1%。
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一定增速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97元,同比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244.1元,同比增长3.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突破8000亿元,达到8138.4亿元。此外,财政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80亿元,间接增加了居民收入。
教育、科技事业取得新进步 年末全省普通高等院校达到78所,比上年增加2所,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比上年提高2.08个百分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全面实行。接受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结业的职工和农民比上年增加25万人。科技工作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强化,全年全省受理专利申请6822件,比上年增长26.7%。有180个项目列入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共取得197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
医疗卫生、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年末全省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11804个,比上年增加2265个,卫生技术人员18.2万人,比上年增加近2万人。全省共有115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2126万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1.43%。我省体育健儿在国内外各项重大比赛中再创佳绩,共获金牌27枚、银牌26枚、铜牌30枚。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11个重点城市空气优良率达到85%以上,11个省辖市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都超额完成省政府年初确定的平均273天的目标任务,全部退出全国倒数前22名。70个县(市)达到二级空气质量标准,比省政府确定的40个县(市)的目标多出30个。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万元GDP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全部完成年度任务,特别是二氧化硫指标提前实现“十一五”目标,在全国排名前十位。
本报记者杨珏张毅
本版照片由本报记者马立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