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扫崇尚文明风
来源:
人民网
2010年03月31日06:20
又是一年清明时,在澳大利亚工作的钱先生专程回国扫墓。
“我常年居住在国外,没机会在清明期间回国祭扫,去年在一个祭扫网站建立了网络纪念堂,表达对奶奶的怀念。”钱先生感慨道,“今年回国后发现清明祭扫的方式与前几年有很大不同,大家都用鲜花祭奠、植树祭奠了,既怀念了故人,又不破坏环境。”
随着祭扫观念的改变,网络祭扫、环保祭扫、低碳祭扫等开始走进生活。“现在的清明祭扫中透出了新意,更多了一份绿意。”钱先生说。
捧着鲜花悼故人
3月27日,不少北京市民到八宝山人民公墓进行祭扫。今年北京春来得晚,但墓园里的松树和往年一样发出了新枝,唯一不同的是“花”多了。
家住北京的赵阿姨一大早就手捧菊花到墓园祭扫。赵阿姨说,去年她是带着纸钱来公墓祭扫的。她看见周围的人都用鲜花或是绢花进行祭扫,觉得用花代替纸钱的方式很环保,而且故去的母亲也喜欢花,于是将手中的纸钱投入墓园设立的箱子换取了一束绢花。
“今年我直接就带着菊花过来了,”赵阿姨说,“用花祭扫能传情,让人少一分哀伤,多一分怀念,也为环保出力。”
接下来的两小时里,墓园里的人越来越多,“花”也随之多了起来。
“我刚来做志愿者时,清明节墓园烟雾缭绕,空气很不好,纸的灰烬也随着风到处飘。完成一天的志愿服务后,总感觉到头疼和气短。”在八宝山人民公墓当过几年志愿者的小王说,“从去年开始,墓园开始推行"纸钱换绢花"的活动,并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今年,大家都自发的带着鲜花来祭扫。”
在民众自发文明祭扫的同时,许多单位也参与到文明祭扫的宣传和推广中。北京石景山城管大队在公墓前举办“冥币免费换鲜花”活动,并设置文明祭扫宣传展台,倡导文明祭扫理念。
文明祭扫转观念
与北京相似,全国各地都开展了相应的文明祭扫的活动。上海、江西等地方采取恭读祭文、植树、河里撒花等方式祭奠故人。
民俗专家介绍,近年来祭扫方式的改变与大众观念的转变有关。
“以前来祭扫,我总认为只有比别人家纸钱烧得多,鞭炮放得久才是孝顺。”
回海南老家扫墓的宁先生说。3月中旬,宁先生居住的社区便开始宣传“文明祭扫,平安清明”。
“现在提倡低碳生活,节约用水用电,其实祭扫也一样。”宁先生说,“今年祭扫,我就领着家人去坟头除草,用野花野草做个小花环,陪故人"聊天",既怀念了故人,又不打扰故人的清静,挺好的。”
民俗专家朱学存介绍,在很长的一个时期,人们已经习惯了复杂的祭扫习俗。这些习俗中,夹杂着一些封建迷信色彩。
“现在人们开始接受献花等祭扫方式体现出文明的潮流。”朱学存说,“人们有了多元选择的可能,文明祭扫成为一种趋势。”
今年,在北京读研的熊先生选择了网络祭扫。
“老家有个习俗,在清明节,外地的游子要在柚子上点蜡烛和烧纸钱,以此寄托对故人的思念。”熊先生说,“今年我准备在网络纪念堂上怀念爷爷奶奶。父母很理解,也很支持。”
弘扬传统重内涵
清明节是农耕文化下的节日,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是扫墓,此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清明节的文化内涵被渐渐遗忘了,许多年轻人只知道清明要扫墓,却不懂得祭扫的原因。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陈连山指出,清明的内涵体现在祭扫,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感谢祖先给予我们生命;另一方面以前的人认为祖宗的魂灵会庇护我们。而祭扫免不了去踏青,踏青有利于人们健康,春季万物生气盎然,人们也会感觉到生命的气息。
前些年,清明祭扫的活动中产生过一些不文明的现象。相关专家指出,清明祭扫中“攀比”风气的出现是由于大众对传统清明文化理解的错位,将清明节形式化,而忽略了清明文化的内涵,老百姓懂清明的内涵,祭扫才能真正做到环保而不失传统。
“今天我也像前人一样,一边祭扫一边踏青。”钱先生在陵园领取了树苗和植树工具,“品出清明节味儿。清明不一定就很悲伤。”
“其实,清明节的主要目的是寄托对亲人的相思。”朱学存说,“不管是哪种形式,只要表达了我们的祝福就可以了。新出现的这些祭祖的方式都是很好的形式,环保而美观。当然清明祭祖方式进一步的发展,还在于人们观念的转变和社会对这种方式的宣传。”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