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南方日报记者从广东省文物局获悉,被列为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第一个项目的“南澳Ⅰ号”,即将于3天后正式展开水下文物考古发掘工作。昨天,曾负责“南海Ⅰ号”整体打捞的工程船舶———广州打捞局“南天顺”号已经启程,考古人员已经奔赴南澳岛,等“南天顺”3天后到达南澳海域,正式的考古发掘就将展开。
“现在据保守估计,可能有上万件瓷器将出水。”“南澳Ⅰ号”水下考古队队长崔勇告诉记者。记者了解到,单是这上万件瓷器出水后的保护经费,就可能耗费上千万元。
考古难度大于“南海Ⅰ号”
只打捞文物不打捞古船 ○考古
自2007年发现“南澳Ⅰ号”并向外界公布后,围绕这艘明代沉船如何打捞、价值几许的说法众说纷纭,昨日,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南澳Ⅰ号”水下考古队队长崔勇等人。
去年9月,“南澳Ⅰ号”曾在汕头举行了隆重的考古发掘启动仪式,但随后考古工作被迫中断了接近半年,于近日重新开启。昨天,崔勇解释说:“中断主要是因为天气影响,9月底,南澳岛附近一直遭受季风、台风的双重影响。”崔勇说,当时打捞作业船原本预计3天内到场,结果在海上走了半个多月,为了节省经费,文物局果断中断了当时的打捞。
4月、5月将是海上作业的黄金季节,对于在海底展开水下考古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崔勇说,按国家文物局批准,“南澳Ⅰ号”的考古发掘工作将持续3个月。“我们采用了不同于"南海Ⅰ号"的发掘方式,直接在海底的考古现场,对古船进行清理发掘。”
崔勇称,“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发掘的难度要大于“南海Ⅰ号”。因为“南海Ⅰ号”被整体打捞上岸进入“水晶宫”后,水下考古发掘的环境“人工可控”,相当于在室内游泳池里进行考古发掘。但“南澳Ⅰ号”的水下考古发掘,要面对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水下考古工作者要在海底探方内,清理文物并完成测绘记录,难度比较大。
省文物局局长龙家有透露,目前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南澳Ⅰ号”发掘方案,仅限于发掘船上的文物,不包括打捞整个木质船体,这也意味着,这艘明代古船暂时不会出水。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卜工介绍说,由于“南澳Ⅰ号”科研学术价值不菲,发掘工作将被列为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0年“一号工程”,南澳还有望以“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发掘为契机,建设国家水下考古基地。
古瓷出水保护经费超千万
日后保护和科研难度会非常大 ○文物
之前,考古专家曾在“南澳Ⅰ号”沉没的附近海底,打捞出近200件瓷器,大部分都是明万历年间的青花瓷,还有少量的宋、元瓷器出水。根据省文物鉴定站专家的鉴定,已出水的近200件瓷器,有盘、碗、罐、碟、瓶、盖盅等,风格古朴,不少是喇叭口的青花大碗,其中10件可定为馆藏三级文物。
根据前期的考古探摸,“南澳Ⅰ号”上货物散布范围长约28米,宽约10米。昨天崔勇告诉记者,“南澳Ⅰ号”的木船中部的隔舱裸露在海水中,里头整摞排列的瓷器清晰可见,估计整船将有上万件瓷器出水,“这还只是一个保守估计”。
短短3个月,将有万件古瓷出水,这将是一笔非常罕见的海底文物资源。龙家有昨日透露,“南澳Ⅰ号”的大部分出水瓷器将收入广东省博物馆内,少部分留在汕头及南澳当地的博物馆。
昨日,记者采访了省博物馆此项目的负责人张欢,他告诉记者,文物修复专家将首先展开对“南澳Ⅰ号”出水瓷器的抢救性保护,目前已经在南澳县博物馆建了3个大型的脱盐水池,瓷器从“南澳Ⅰ号”出水后,将第一时间放入这个脱盐水池内处理。
“上万件瓷器短时间内出水,是一个保护难题,保护经费可能都要上千万元。”张欢说。他认为,一次性收藏这么大批的古代瓷器,在国内博物馆界并不多见,但日后的保护、科研难度会非常大。
瓷器不精美?学术价值高! ○对话 记者:一直有一个谜团,为什么“南澳Ⅰ号”上发现了宋元乃至明代不同朝代的瓷器?
崔勇:这个疑问已经解开。考古专家经过实地探摸发现,“南澳Ⅰ号”上满载的都是明代瓷器,大部分是青花瓷,时间约为万历年间。之前打捞上来的宋、元瓷器,应该是以往渔民在附近拖网时留在沉船附近的,“南澳Ⅰ号”已确定为一艘明代沉船。
记者:有一种说法,“南澳Ⅰ号”出水的瓷器不够精美。
崔勇:这种说法是很可笑的。首先,“南澳Ⅰ号”上出水的肯定是民窑的瓷器,否则官窑是要进贡宫廷的,不可能出口,就更不可能出现在“南澳Ⅰ号”这艘船上。
有人以收藏把玩的眼光去看待“南澳Ⅰ号”上的瓷器,作为考古专家,我们本来不予理会,因为文物的学术价值绝对不在于它的品相,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所以,“南澳Ⅰ号”上出水的明代瓷器没有必要和故宫收藏的瓷器去比,但学术价值会更高。因为很简单的釉的厚度、胎的厚度,都可能揭示出中国古代远洋贸易、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丰富信息。
链接
郑和下西洋五经南澳 史载:“郑和七下西洋,五经南澳”。据了解,南澳在明朝有“海上互市之地”的美誉。“南澳Ⅰ号”的发现地汕头市南澳岛,地处闽、粤、台三地海面交叉点,辽阔的海域是东亚古航线的重要通道,海上交通十分方便。自古就是国人南船北上或北船南下必经之中转站,更是外国船舶来华于粤海入闽海的门户。而考古专家称,“南澳Ⅰ号”及出水文物,恰恰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李培
摄影: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