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民航调研机场“裸检”:全身透视X光机有望现身

来源:新民晚报·新民网
2010年04月01日04:56
[提要] 中国民航管理部门相关人士透露,“裸检”高科技检验仪器已经引起国内主管部门的重视,“我们正在密切关注此技术在世界各国的应用情况,并做了一些调研”,安检工作人员介绍,仪器拍摄到的旅客影像不是色情图,“安检人员看过之后它们应该被立即销毁”。

目前美国已有19个机场使用“裸体”全身扫描安检技术。IC 图

  民航调研机场“裸检”(图)

  国内机场一旦投用全身透视X光机 必然广泛告知旅客

  “裸检”

  裸检非传统意义上让人接受裸体检查,而是机场为安全检查配备全身扫描设备,全身扫描系统使用无线电波扫描生成乘客全身的图片,从而能够透过衣服看到暗藏在人体身上的异常物品。

  去年12月,美国西北航空公司由荷兰飞往底特律的航班出现炸弹恐怖袭击未遂事件,恐怖分子将炸弹贴身携带躲过了安全检查。事件发生后,专家表示,如果罪犯经过全身扫描仪,便很可能当即被揪出。现阶段,美国境内有19座机场引入全身透视X光机,随后,欧洲各国、尼日利亚、韩国等纷纷引入这种仪器检查或开展相关试行实验。

  东方早报记者 李萌

  穿过衣服,一眼看透你——昨日,中国民航管理部门相关人士透露,“裸检”高科技检验仪器已经引起国内主管部门的重视。“可以确定的是,一旦决定投用,之前必然广泛告知旅客。”

  影像应被立即销毁

  “我们正在密切关注此技术在世界各国的应用情况,并做了一些调研。”该人士直言,全身透视X光机价值不菲,一旦引入,必然投入巨大成本。他没有给出这种仪器的报价,但根据英国的经验,每台扫描仪大概售价为人民币80万元。

  安检工作人员介绍,仪器拍摄到的旅客影像不是色情图。“安检人员看过之后它们应该被立即销毁。”他说,在英国已启用该仪器的机场,只有一个官员能在远处办公室里看到这些图片,看完后就要立即删掉,图片不能被储存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

  须有行政法规出台

  “这种技术如果使用,确实存在能否保护旅客隐私的问题。”民航部门相关人士直言,如何确保安检人员仅仅循环单纯的安检程序而“没有私心”,是民航管理部门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每个公民都有维护公共安全而配合安全检查的义务。”上海原本律师事务所律师贾草表示,目前,我国在安检方面的法律规范不甚完备。但可以肯定的是,旅客配合检查,必然会增加公共安全系数。

  “实施前,必须有一套严谨的行政法规出台。”他解释说,法规应该从权利和义务两方面规范旅客和检查单位的行为。也就是说,应该如何检查?旅客隐私一旦被泄露应向谁追诉?相关惩罚和补偿机制都应该在法规中有所体现。

  目前仍有多数欧洲国家以隐私为由没有在机场安装“裸检”高科技检验仪器,甚至限制机场试用。

  全身透视X光机在国外

  2009年12月25日,“圣诞惊魂”令人们突然意识到常规的机场安检程序似乎并不足够。

    事发后,荷兰随即宣布将在该国所有机场推广强制性“裸体安检”。美国运输安全局也紧急订购了数十台“裸体安检仪”。目前,美国19个大机场已部署约40台这类仪器英国首相布朗在1月初接受采访时确认,英国计划逐步在全英所有机场推广“裸体安检仪”。

  迄今为止,荷兰、美国、英国、意大利法国相继宣布将在机场推广使用“裸体安检”日本东京成田机场也将试行X光“裸检”,还有更多的国家也在考虑实施。

  何为“裸检”?

  “裸体安检仪”又称全身扫描仪,这个仪器发出的X光能穿透厚厚的衣服,在电脑上留下乘客身体的影像,包括隐私部位。

  图像能够暴露人们想要隐藏的任何东西,金属或陶瓷制成的刀具、手枪、炸药和毒品,都逃不过X光的照射。

  图像是一幅黑白图像,看不到头发或面部特征,但清晰地显示了身体的轮廓,乳房和生殖器的形状,以及臀部中间的那道阴影也可以分辨,甚至可以看到身体穿孔、假肢,乃至丰乳手术的假体等。

  深度:安全vs隐私:能否实现双赢?

  如果说有一场辩论贯穿“9-11”袭击后的美国政坛,那一定是关于安全vs隐私的辩论。安全和隐私孰先孰后?为保证安全需要放弃多少隐私?在恐怖袭击阴影笼罩之下,民众还有多少维护个人隐私的空间?

  无论在哪个国家、什么年代,每当国家面临安全威胁的时候,民众的权利和自由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甚至被取消,这几乎是规律。即使是个人的选择,在不可兼顾的情况下,大多数人会选择安全胜于隐私。2009年7月,盖洛普一项民意调查发现,83%的美国人认为大多数在“9-11”袭击发生后实施的安全措施仍然有存在的必要,只有14%的人认为应该取消这些措施。道理其实很简单:安全关乎生存,是动物本能;隐私关乎尊严,是社会需求。相较于尊严,当然是生存更重要。

  要安全就没有隐私、要隐私就没有安全。这种逻辑显然有问题。事实上,安全和隐私不是跷跷板的两端此消彼长的关系。换句话说,获得安全保障并不一定要牺牲隐私,反之,牺牲隐私不代表安全就有保障。

  只有涉及民众身份的安全措施,才存在侵犯个人隐私的可能。增加警力、加强巡逻,设置门关和报警系统,禁止携带液体登机,配备航班便衣保安,乃至加强民众反恐意识宣传……这些措施都不涉及公民隐私,却依然是提高安全系数的有力保障。

  若从这些方面着力,就可以化解安全vs隐私的“对立”,那么实现双赢就不再是missionimpossible(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责任编辑:赵志鹏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