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2010年清明节

清明祭祀 新老民俗都流行

来源:新民晚报·新民网
2010年04月05日15:05
  飞龙舞狮,滚灯祈福……祝福年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今年清明时节,滨海古园举行的“清明祈福”传统民俗活动,令前来祭扫亲人的市民大开眼界,心情为之一爽。同时,近年来,一系列新的殡葬和祭祀形式也渐次在沪上公墓流行。

  传统民俗进公墓回归清明本义

  “"春耕","插秧",我们平常只在庙会、婚礼的时候才表演,在清明表演,今年是第一次。”表演团队的联络人王志勤说。

  滚灯有700多年的历史,流行在江南乡间,看上去像舞蹈,也像杂技。“奉贤乡下不少男孩子从小就学玩滚灯,滚灯种类不少,大的有20公斤重,身体棒才玩得转。”老周是滚灯队领队,一口奉贤乡音,他说,滚灯已成功申报了国家非物质文物遗产。

  “《历书》说得明白:春分后十五日……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市殡葬行业协会会长王宏阶说,“春耕”、“插秧”,滚灯……传统民俗走进公墓,让清明进一步回归本义——清明,可以是虔诚的追思,也可以是明媚的祈福。

  电子触摸屏系统追思海葬亲人

  “我走遍世界,别处公墓很悲伤,这里很明媚!”德国西曼太科电子公司首席执行官施汉格说这话时,正在滨海古园海葬苑调试电子触摸系统,这是全球第一个走进公墓的海葬纪念电子系统。

  沪上开始海葬19年来,海葬者将近2万人。当海葬日益成为一种新民俗,人们如何表达对逝者的崇敬和纪念?6年前,滨海古园出现了全国首个海葬者纪念地——海葬苑,历年海葬者姓名逐一镌刻在黑色花岗岩纪念碑上。今年清明,海葬苑又出现了电子触摸系统——触摸屏幕,就可以查找亲人的生平,音容笑貌宛若生前。

  “这个露天系统不怕雨雪,能忍受零上80℃零下70℃的极端气温。”施汉格说,人们在纪念碑上找到亲人的名字,拈上鲜花,还能触摸系统再见亲人,令人欣慰。

  生态葬不留墓碑融入大地安息

  清明时节,卫家角息园举行第4次生态葬典礼,为23位逝者集体落葬;2年内,已有143位逝者安息在绿色葬区。海葬之外,生态葬也已成为申城“低碳殡葬”新民俗。

  2008年冬至,卫家角息园开辟出200平方米土地尝试生态葬。墓区绿草如茵,音乐环绕,逝者家人将亲人骨灰缓缓安葬。然后,地面覆盖草皮,不留墓碑。骨灰坛是环保材料制成,一个月内,骨灰溶解在土壤中,土地可以重复利用。丧家交纳880元成本费用,就可以体面地安置亲人骨灰。

  “目前,本市经营性公墓土地已占用70%以上,市区每年亡故10万多人,80%以上市民选择传统墓葬。”王宏阶说,生态葬成了新民俗,就能缓解现实与传统的冲突。

  本报记者姚丽萍
责任编辑:廖恒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