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周刊2010013期封面:王益案法外情 |
王益案法外情
权力是最好的春药。贪官落马,绯闻四溅,就像“狗咬人”一样,理应不算什么新闻了。
从2008年至今,王益案即将落幕。这不过是反腐大戏中的一折,而那些牵扯其中的绯闻,更只是鸡零狗碎而已。然而,八卦吸引了最多的眼球,法庭似乎成了众人瞩目的舞台。一言以蔽之:又一个喜感的杯具。
“愚人”王益
王益创作的歌词大多充满了爱国主义的元素。听腐败分子歌颂祖国,不啻为莫大的讽刺。
记者/张 静
今年的早春二月有些不寻常,北国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仍是一片肃杀之气。
2月3日,双规近两年之久的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王益被提起公诉。此案曾被叶檀称为“德隆系倒台之后中国资本市场的最大事件”。
两天后,同样是被双规近两年之久的商务部条约法律司巡视员郭京毅,也被起诉。此案被称为“商务部第一大案”。
巧合的是,就在这两桩贪腐大案“突然重启”之后的2月9日,又上演了一段更夺人眼球的“李庄案二审宣判”。
如果说这三桩案件有什么共同点,那便是各方博弈似乎都达到了各自的小高潮。
年少得志
2007年的一期《光华校友通讯录》上曾有一篇采写王益的报道。文末作者写道:“文人气质,历史底蕴,金融通达,再加上音乐家的奔放,这就是我们敬爱的王益老师和校友的真实写照。透露一个小秘密,他已有新的创作计划,不知哪一天,又会带给我们惊喜!”
没想到接下来的“惊喜”,竟是2008年6月被双规。
人生,往往是兜兜转转,又回到一个原点。就在王益生日的前一天,他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3月30日,王益涉嫌受贿案在靠近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而在54年前的4月1日,王益出生于滇西的一个边陲小县城。父亲是白族,母亲是汉族。他排行老大,有一弟一妹。
在他年轻的时候,考取北大是许多人的共同梦想。不幸的是念小学五年级时,“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那时年轻学生的出路通常是下乡、当兵、去工厂。王益15岁那年,被招工到昆明钢铁公司,后来又到了一个机械厂,做过轧钢、铸造、电工等三四个工种。劳动之余他自学了数理化、中文、英语,希望有一天还能去上大学。
当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云南时,王益在第一志愿里填下了“北京大学”,但名落孙山。半年后参加1978年的高考,22岁的王益终于如愿以偿考入北大历史系,一口气本硕连读了6年半。
“北大历史系1978级是‘文革’十年积累的的精华。不管是世界史,还是中国史,这些学生都是顶梁柱,可以说是整个北大历史系的半壁江山。当时薄熙来也在北大历史系,比王益高一级,薄一波的女儿薄小莹和现任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与王益则是同窗。王益大学毕业就成了薄老的秘书,起点很高。”一位历史学者告诉记者。
当时北大颇有些特殊地位,云集了众多高干子女。“据说王益上学时很花,但只追家庭背景是高干的女生。”
王益于1996年离异。外界一度传闻其神秘前妻为薄小莹,实情并非如此。王益之妻原名白昭明,考入北大之前曾是新侨饭店的团委书记。一度为避嫌,曾短暂更名为王昭明。
“当时薄老想在北大历史系找个秘书,薄小莹在班里找了一圈。估计王益史学不行,更适合做行政,所以薄小莹推荐了他。”
王益与薄家情谊深厚。在薄老的葬礼上播放的四首童声合唱,除了《国际歌》、《在太行山上》、《五月的鲜花》之外,另一首便是王益亲自作词作曲的童声无伴奏合唱,也是薄老生前很喜欢听的歌曲之一。
而薄小莹本人,则与他这位老同学大相径庭。因其学识、风骨和特立独行,常为后辈所景仰:“1米8的大个子,穿一双绿色的解放鞋,一个字:酷!她是学考古出身,很个性,就不评职称,是北大著名的‘终身副教授’。曾经有机会升正教授,为她所不屑。”
找北大历史系的老教授们谈谈王益是件困难的事情。“这属于系耻,没人愿意谈。我都进去六七年了,系里老师从来没有提起过他。”
历史系跟王益道不同不相为谋,甚至一些厌恶权贵的同班同学与之到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但墙内开花墙外香,历史系敬而远之,光华学院奉若上宾。
王益在光华受欢迎的程度,简直可以用夸张二字来形容。
众所周知是王益的《神州颂》在北大开演期间,一向词锋甚健的张维迎激动得语带哽咽,尊称王益为“我们敬爱的王益老师”。他在文章中曾经写道:“对于王益老师的身份,我们真的很难表述。金融家?音乐家?历史学人?还是‘王益老师’这个光华人对他的称谓更为亲切。 对于王益老师的气质,我们真的很难分辨。诗人的率真和激情;历史学人的深邃和内敛;金融家的果断和严谨;我们更愿意把他视作有哲学思辨、历史钩沉和文学冲动的一个可亲可敬的老师和朋友。 ”
王、张二人交谊匪浅。当年张维迎草创光华EMBA项目,一开始并没有多少人认可,一万美元的学费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然而该项目不但做起来了,还做得风生水起,成为其他学校竞相效仿的对象,这多少要拜王益所赐。王益本人亲自担任了首届EMBA班的班主任,金融班上40多名学员,也大都是他组织进来的。王石、李宁都曾是学员。据称王益备课非常认真,大有把此当“黄埔军校”之意。
峰回路转
王益能够在北大110周年校庆之时,以特别嘉宾的身份被邀请参加校庆“110+30”校友论坛,自然是因其身居高位、功成名就。
从北大毕业后不久,王益即进入中央顾问委员会办公厅,担任了副主任薄一波的秘书近7年。
1992年10月,王益被调至国务院证券委办公室担任副主任,该机构并无实权,王益身为闲曹,经过1年时间的矛盾与权衡,最终选择了挂职下海经商。那一年,全国至少有10万党政干部下海,他们管自己叫“92派”。
据说王益与妻子一起,曾经为自己构筑了一个复杂的资本帝国雏形。只可惜夫妻俩运气不好,正赶上海南泡沫的末班车。而这对雄心勃勃的夫妻也因官场、商场双失意,而渐生嫌隙。
1993年6月,国务院决定将证券委办公室设在证监会。1995年,国务院确定证监会为国务院证券委的监管执行机构。
在继续从商,还是重返仕途之间,王益最终选择了后者。当他履新证监会副主席一职时,年仅39岁。分管发行、基金等最为核心的部门,可谓权倾一时。而他人生中的“三枪拍案惊奇”,也徐徐拉开了大幕。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