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巩义市西村镇张沟村村民给本报记者打来电话,说他们在山上打井时,挖出一个溶洞,里面自然形成的熔岩晶莹剔透,五光十色,美妙绝伦,就像是一座水晶宫,面积非常大。
打井时发现一个天然溶洞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张沟村,村民张大周、张三红站在海拔800多米高山上的一口旱井旁,兴奋地对记者说:“从这个井口下去,洞里别有洞天,各式各样的岩石晶莹剔透,五光十色,美妙绝伦,简直就是传说中的水晶宫。”
据张大周介绍,他承包了嵩山山系的太白峰、帝屋峰和银杏峰三大峰,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前不久,他们栽种了20万棵小柏树,为解决灌溉问题,他们决定在山上打井。勘探中他们发现,银杏峰北坡有一处地方土质较为湿润,就选在这里打井,不承想,这井挖到20米处时,发现下面是空的,露出了一个大洞穴,黑咕隆咚的,一眼望不到底。
为一探究竟,他们用绳子吊着来到洞下,一看惊呆了,里面自然形成的熔岩造型千奇百怪,晶莹剔透,五彩斑斓,巧夺天工,好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岩洞面积不小,不知有多深
记者把三角带拴在身上,下到洞里。顺着微弱的手电灯光,记者看到,洞中的熔岩形态各异,有的像小山,有的像粮仓,有圆锥状、雄狮状、弥勒佛状、蛟龙出海状、大鹏展翅状、金鸡啼鸣状,岩壁上有喷涌而出的岩瀑,寒光四射的利剑,刚毅挺拔的玉柱,珍珠玛瑙汇成的鳞片,色彩斑斓的花团,凝玉堆积的雪花,浩浩荡荡的长河,或翠绿,或雪白,或深褐,或姹紫,或血红,或青黄,色彩绚丽,让人目不暇接。
洞内天然的大厅面积约30平方米,高近5米,有一直径为0.9米的圆柱状洞穴直通上方,但与地面不贯通。整个岩洞属于东北西南走向,里边不少地方有塌方痕迹。从外观上看,之前没有人进入过。除了村民们挖井时落进的灰尘外,整个洞穴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状态。
现在能够徒步探测的洞长有30米左右,由于记者随身没有携带任何安全设施,没有再往深处去,洞有多深尚不清楚。洞内的温度要比洞外的温度低一点。洞内空气较湿潮,岩壁上有露珠,泥巴沾到身上拍打不下去。记者不时能听到滴答滴答的滴水声。
空气有沉闷的感觉。尽管里面非常宁静,但耳朵还是有耳鸣的感觉,听觉比正常状态下感到吃力。
溶洞距少林寺景区3公里
张大周说:“我们这里距巩义市区20多公里,东离嵩阴风景区3公里,西距少林寺景区3公里,开发旅游项目地理优势得天独厚。这个自然溶洞对进一步研究考证嵩山的形成,以及地质结构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我们要完好无损地保护好这个水晶宫,等待有关部门的科考。”
据悉,这个天然溶洞被发现至今已有15天时间,当地群众知道者甚少。
目前,张大周和他的伙计们轮流值班,日夜守护在井口,等待有关专家进一步考察论证。
溶洞与钟乳石
中国石灰岩和白云岩的出露面积约有13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7,地下洞有数十万个之多,成为世界上的洞穴王国。
雨水降落地面,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等酸性物质,成为具有酸性的水流,沿着岩石的裂隙慢慢渗入地下,沿途溶蚀了岩石的四壁,形成各式各样的洞穴。
由于压力减小,二氧化碳散失,水分蒸发,使已过饱和的、含碳酸盐类物质的水,重新在洞穴内沉淀、结晶,附生在洞顶、洞壁和洞底上。由滴水从洞顶下滴生成的称“钟乳石”,由洞底向上生长的称“石笋”,两者相接的称“石柱”;由流水从洞顶下悬者称“石带”、“石旗”,从洞壁流下者称“石幔”、“石瀑”、“石盾”,在洞底生成的称“边石坝”、“石梯田”;由飞溅水生成的称“葡萄石”、“石蘑菇”、“石灵芝”、“石珊瑚”;由池水沉积的称“石花”、“月奶石”、“云盆”和“穴珠”等,因此,洞内沉积物的形态各异,奇特异常,加之地下水中还含有不同的矿物成分,沉积物就显得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