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布锚完成、下水平台开始焊接
昨日风和日丽,在前江码头附近停泊的“南天顺”号打捞船终得海事部门许可,能够前往“南澳I号”所在海域进行打捞作业。中午11时,“南天顺”号在拖轮“德信”号的引曳下,缓缓驶往数公里之外的“南澳I号”古沉船遗址海域。
这种好天气,对水下考古队员来说显得格外珍贵。简直是分秒必争,下午1时许,船组刚到达目的地就开始布锚固定“南天顺”号打捞船。布锚的工作需要借助“德信”号拖轮的帮助。平静无风的海面给作业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布锚定位工作进展顺利。截至下午3时15分,4个锚已经有3个得到了固定。
为了抓紧进度,在昨日下午布锚的同时,还有一批工作人员焊接下水平台。下水平台固定在船身,潜水员届时需要借助平台潜入水底进行文物打捞。
错过了昨日的下水时间,考古队员最快将在今日才能下水工作。
三个脱盐水池
两个月才装满
打捞在即,届时海底文物出水后,需要经过码头运往岛上的县博物馆进行脱盐等处理。昨日上午,记者来到南澳县博物馆见到了位于博物馆一楼已经修建完毕的脱盐水池。
博物馆馆长黄迎涛告诉记者,届时所有的“南澳I号”出水文物都将运到这里进行脱盐处理。因为持续干旱,南澳岛缺水的情况严重,每七天才能够供水一次。而为了装满这三个池子33吨水,抽水整整用了两个月。
人物:崔勇——
“南澳Ⅰ号”水下考古队领队、我国第一批水下考古人员
“汕头器”并非汕头造 昨日,在南澳岛前江码头,正在等待登上“南天顺”号打捞船的“南澳I号”水下考古队领队崔勇接受了广州日报记者采访。
当下是最佳工作季节
记者:对“南澳I号”文物的抢救性打捞发掘,为何暂停了半年?
崔勇:去年下半年,南澳海域东北季风到10月还没走,受季风、台风双重影响,作业船很难继续工作。
记者:今天打捞船就将前往现场定位,什么时候可以下水?
崔勇:如果进展顺利条件允许,当天就可以下水。现在最担心还是天气,海面上要刮起5级风以上就不适合下水了。3月至6月是南海每年的最佳工作季节,现在万事俱备,只待天公作美。
记者:考古队员在水下将做什么工作?
崔勇:首先在水下进行测绘、摄像等,再把文物搬上打捞船,对其进行编号和用纯净水脱盐处理,避免这些沉睡海底数百年的文物在重见天日后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出现变化。
船内文物4月中出水
记者:据说第一批文物有可能两三天就能出水?
崔勇:文物近日出水确有可能,在定位完成后,就将进行抽泥、冲泥的清淤工作。此前的打捞发掘主要是对“南澳I号”周围散落的文物。清淤清凝完毕后船内大量文物出水预计要到4月中。
记者:您之前称在“南澳I号”已出水文物中,发现有“汕头器”,这是否说明当时出口瓷器中也有广东制造?
崔勇:人们不要以为“汕头器”就是在汕头烧制的瓷器,其实它是途经汕头出口的瓷器。国内只发现过烧制“汕头器”的窑址,从未发现过成批的“汕头器”成品。这次的发掘,将为研究“汕头器”提供丰富的材料和研究条件。在去年暂停打捞至今的这段时间里,研究能证实“南澳I号”出水的“汕头器”主要来自福建漳州。
“南海Ⅰ号”打捞方案不适用“南澳Ⅰ号” 记者:您曾表示不建议对“南澳I号”进行整体打捞,那将要怎么捞?
崔勇:要看接下来清淤后所发现的船体的具体状态,才能确定方案。“南澳I号”确实不适合像“南海I号”般进行整体打捞。沉船遗址所处地带暗藏礁石,而且“南澳I号”所覆盖的淤泥不如“南海I号”厚,缺乏整体打捞的条件。等古船船体显现、完成测绘等具体工作后,才能最终确定打捞方案。
记者:为何将其作为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今年“一号工程”?
崔勇:首先它是目前发现的明代晚期第一艘沉船的遗址;其次“南澳I号”水下能见度好,便于文物发掘;另外,对“南澳I号”的打捞可以解决陶瓷史相关课题,也为研究明代晚期海外贸易及广东特别是南澳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有重要意义。
人物:黄迎涛——
南澳县博物馆馆长、管理大部分“南澳Ⅰ号”已出水文物
郑和或最先发现好望角
“在远在非洲的肯尼亚海滨小镇曼布鲁伊有一个穆斯林古墓,墓塔上镶嵌着几个中国瓷盘作为装饰,其中有一个单凤博古纹盘跟"南澳I号"上发现的明代青花单凤博古纹盘几乎一模一样,是江西景德镇窑生产。”南澳县博物馆馆长黄迎涛昨日告诉记者。
黄迎涛认为,航线和目的地一直处于神秘状态的“南澳I号”终于有了可以研究的线索。两件瓷器的相同或极其相似,至少可以说明,同一年代、同一窑口生产的瓷器曾经搭乘轮船从中国远赴重洋到达了非洲,而肯尼亚不一定是船只航行的终点,但大有可能是航线中停泊的地点之一。“"南澳I号"或许是这个船队中的一艘,它不幸触礁沉没了。”黄迎涛分析说。
黄迎涛认为,如果这一线索能够进一步证实,意味着中国商船在明代晚期已经能经常性地绕过好望角,这也可能成为郑和船队比西方早近百年发现非洲好望角的一个重要佐证。
“南澳Ⅰ号”可能是走私船
黄迎新认为,根据此前出水的船上所载瓷器推断,该船极有可能是明朝万历年间沉没。但当时全国实行海禁,这是否能将“南澳I号”为明万历年间船只的论断推翻?
黄迎涛认为,瓷器的年代更能直接推测“南澳I号”所处时期。至于当时的海禁政策下为何还能出现这样一艘沉没的外贸船只,有一种可能是“南澳I号”在当时是一艘走私船。因为中国瓷器海外贸易的巨大利益,海禁政策并不能完全将民间的对外贸易禁绝。
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南澳I号”为明万历早期船只。因为在万历早期海禁的政策下,明王朝当时仍留有个别专门对外贸易的港口。
另外,从船只的结构也可作为推测其是否走私船的要素。如果船只仅为两桅,其民间走私船的可能大一点。根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如果船只为3桅,则作为官方贸易的船只可能性较大。
宋、元瓷器并非“南澳Ⅰ号”所有
此前,一直有消息称“南澳I号”不仅出水了大量明晚期青花瓷器,甚至还有宋、元时期的瓷器。昨日记者在博物馆见到了传说中的这些宋、元瓷器。与其他瓷器不同,这些宋、元时期的瓷器均非青花瓷,且无论器型还是花纹,均与其他瓷器有较大差异。
“这些瓷器是与"南澳I号"部分瓷器同时被发现的,但不该是这艘船上所有。”黄迎涛告诉记者,在目前已出水的所有瓷器中,博物馆都对其进行了编号区分,而宋、元时期的这些瓷器,是边防官兵在打击盗取“南澳I号”文物时,与其他青花瓷一道从渔民手中缴获的。南澳“三点金”海域自古以来是海上贸易航线的必经之路,但因为其暗藏礁石,在这片海域沉没的船只应该不只“南澳I号”一艘。因此,渔民捞取的宋、元瓷器很可能是其他沉船所散落的。
文/记者王鹏、陈正新
图/记者梁嘉建、龙成通
关注“南澳Ⅰ号”
前世今生:
边防查获非法文物
“南澳Ⅰ号”现身
2007年5月25日,汕头边防支队云澳边防派出所在南澳岛东南三点金海域发现了非法打捞水下文物的船只,查扣了大量文物。经鉴定这批文物主要为明代瓷器。
考古人员其后初步判定水下为一艘明万历年间的古代沉船,船载大量青花瓷器。这是南海海域继“南海Ⅰ号”后,发现的又一艘保存较完好,满载珍贵瓷器的古代沉船,被命名为“南海Ⅱ号”。去年9月,在南澳岛举行的水下考古抢救发掘启动仪式上将其更名为“南澳Ⅰ号”。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