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天涯论坛”上出现了一篇题为《吁请媒体立即停止对于丹之流的吹捧》的帖子。帖子抨击了于丹借以成名的央视《百家讲坛》节目,文中还称“《百家讲坛》应立即让于丹下课,并向全国人民公开道歉”。
帖子出现在天涯论坛后很快引来数万点击量和上千跟帖,随后此事被媒体以《十博士联名抵制于丹》为题予以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一场壁垒分明的论战。
徐晋如:清华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转读北大中文系,现为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古文献和古诗词。此前并不为人知,“博士联名反于丹”后才开始受人关注。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硕士生导师,曾获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学位。2006年在《百家讲坛》主讲《论语》心得一炮而红。
事件回放
由于在百家讲坛主讲《论语》心得,于丹一炮而红。于丹的蹿红一直伴随着争议,很多读者对她无比推崇,但也有不少人从未停止对她的批评和抵制。
3月2日,天涯论坛上出现了一篇题为《吁请媒体立即停止对于丹之流的吹捧》的帖子,起草者为中山大学在读博士生徐晋如,签名支持的有分别来自清华、北大、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的2名博士、4名博士生、1名硕士生和1名学士共计8人。据了解,徐晋如最早是把帖子发在某高校论坛上征集到上述人士签名的。文中言辞激烈,称于丹“极度无知,传播错误的甚至有害的思想”,文中甚至要求于丹从《百家讲坛》中下课,并向电视观众道歉。
联名抵制的另一位是中山大学博士刘根勤,是徐晋如的同学,研究古典文学专业,也是此活动的积极响应者。刘根勤说,他之所以参与这次活动,是因为不想让人们再受于丹的误导了。在刘根勤看来,于丹所讲的《论语》和《庄子》,不仅偏离了文本本身,也给人造成了误导。刘根勤称不管结果怎样,都应该有人凭良心发出这样的声音。
博士很生气于丹很淡然
一方言辞极其激烈一方却态度平和
本来于丹的“火”更多是与正面效应联系在一起的———两周前于丹在北京某图书大厦签售新书时,在雨天里人们打着伞排着长队,从五楼排到一楼,苦等数小时之久。但是在当时也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一名男子身着写着“孔子很生气、庄子很着急”及抵制快餐文化字样的T恤衫闯进现场,意在表达他的抗议。紧接着“博士联名反于丹”的消息就出现在了媒体版面上。
■碰撞一:文化观点之争还是人身攻击?
面对外界形势的“转变”,于丹淡然表达了她的观点:“网上这样的人多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就连麦当劳和肯德基大家还各有所好呢。”后来于丹做客千龙网时再次表述了她对这些批评意见的看法:“对学术提出严谨治学建议的,还有提出批评探讨建议的人,都应该和他们握手。文化是一个金字塔,往往越到塔尖精英力量越强,但是在塔尖上是一种纯学术的研究,我现在试图是走到塔的基座上做外延探讨。如果能够这样,我愿意跟所有对我提出探讨的人一一握手,最后携手把这么大的文化金字塔建设起来。”
而“博士”之一的徐晋如从清华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转读北大中文系,现为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在读博士生。但此前并不为人知,“博士联名反于丹”消息出来之后才开始受人关注。
对于于丹的平和反应,徐晋如却表现出了另外一种状态———他说自己现在还在写针对于丹的评论文章,准备一共写9篇。徐晋如说:“我认为她毫无学问,文史功底等于零,而且极其狂妄,以她那样比纸还薄的文史功底,竟敢去动中国文化的元典。多少年后,人们会说:看呵,在那个荒谬的年代,一个‘文盲’都可以上电视讲《论语》。”
学术探讨本属正常,但是过多的人身攻击之语,难免令人怀疑徐晋如的动机。对此,徐晋如很坦然地说:“那些说我们做这件事情是出于嫉妒的人,他们不能理解真正做学问的人,我们的一切行为基于我们太热爱知识和真理。我认为我们的抵制会促进一些有头脑的人思考,何以被媒体吹上天的于丹会被如此激烈地攻击?!”
■碰撞二:经典应走向大众还是继续“供”着?
徐晋如反对于丹的基础就是她对《论语》的解读是完全错误的,他觉得如果大众按照于丹的解读去理解孔子,就会认为孔子原来是一个浅薄的人,从此对中华传统文化“失去敬畏之心”。在他的心里,孔子和《论语》是中国文化的根本代表。
在他看来,除却极少数的圣人和大人君子,普通大众“肯定是要划归到另一个阶层”,既然这些人也应在圣人的教育下向圣人的方向努力,那么他们该怎么来接受《论语》这样的经典的教诲呢?”徐晋如说他其实并不想把学者和大众对立起来,但“最重要的是大众接受的必须要是正确的知识”。
他说:“我们从来没有反对过经典的通俗,我们反对的是对经典的猥亵与糟改。精英的东西也可以给大众,可以把知识讲得让人易于接受,但易于接受不等于真正掌握,要掌握一种知识,必须要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
而在于丹看来,《论语》却不是神坛上的牌位,而是和每个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于丹说:“我从来不把《论语》看作是宗教,我把它当成是中国最朴素的经典,是中国人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真理,是我们这个民族血液中的滋养。大众就算不能建立起一个理论体系,只是从里面获得只言片语、对人生有用、什么时候想起来有一种温暖的力量也未尝不可,所有的经典和所有的文化哪怕是审美也带来愉悦。我在签售时见到很多大爷、大妈和小孩子,他们跟我说的不是怎么认识圣人,而是在自己的生活里发现了什么,我觉得这就是心得。”
■碰撞三:学术造星是耶?非耶?
从去年开始,因为解读经典火起来的学术界人士前有易中天,后有于丹,他们现在已成为大众心目中的“学术明星”,有人还分别给他们冠上了“学术超男”和“学术超女”称号。徐晋如对此却不以为然,采访中他甚至以“不学无术”这样感情色彩强烈的词汇来形容于丹:“说于丹是‘学术超女’,这既侮辱了学术,也侮辱了超女。目前成为明星的有学者吗?易中天是一位很好的说书人,也许他在其他方面有学问,但我没读过。于丹跟学问毫不沾边,完全是不学无术。”
在徐晋如看来,“学者成为明星”根本是一个伪命题,大众对他们的追捧是中国人“随大流”的习惯使然,他说:“知识分子的天职就是传播知识,开启民智,但《百家讲坛》无耻地利用了大众对知识的渴望,向他们传播有害的伪知识,这是我们坚决反对的。”
而对于自己被当做明星,于丹则表现得比较谦虚,她认为这并不是自己有什么个人魅力,而是源于她所讲述的经典的力量和传播的力量。在听到博士的评论后,她也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愤懑:“我自己认为《百家讲坛》从诞生到目前的使命不是在造星,是在电视平台上请学者跟老百姓聊天式地完成这种传播,它起的作用是导读,并不希望大家停留于此,你穿越这个导读,再接着有更多自己的延伸,再去看经典的原文。”
有人认为这些专家、学者在电视上露面是出于通过作秀提高知名度的目的,于丹很坚定地回答:“上节目作秀不是绝大多数教授的本意,他在大学里还有自己的一份本职工作,不见得要在这方面专门作秀。起码就我个人而言,我是真心想来做点事的。”
各方观点
“粉丝团”打成一片
博士们的帖子出现在天涯论坛上之后就引来了许多议论,接着又被大量转载,现在徐晋如在百度贴吧上又有了自己的地盘。抱着不同立场的网友们追踪而至,于丹的粉丝们也是拼命捍卫偶像的声誉。
■挺于派:我们需要“心灵鸡汤”
网友姚小远说:“快餐文化没有出来之前,怎么你们就推不出文化的大餐来温暖现代中国人干瘪空洞的文化的胃呢?”另一位网友轻尘也说:“她的书是属于类似于‘心灵鸡汤’之类的小册子,但在当今社会压力空前巨大的情况下,需要这么一本小册子来让我们学会放松,学会现实一点地活着。这帮博士们,知道你们的专业水准很高,但你们为这个社会做了多少贡献呀,除了浪得一个虚名外。”“任在天涯”对博士们的批评更是尖刻:“文化不是用来服务于占人口1%的文人的,而是用来服务于占人口100%的所有人的。”
■倒于派:误导没读过《论语》原著的人
但是支持博士们的人也为数不少,他们认为于丹确实名不副实,比如有人说:“于丹应该算得上是灌水大师,她用《论语》的一点概念炒作出了一大桌只有色相而味同嚼蜡的大餐,更重要的是她借此炒作了自己。”
还有位高校文科学生说,他听过老师们谈自己读古代经典的心得,认为整理出来未必不如于丹有趣,只是他们的口才不如于丹好罢了,他说:“于丹的解读只是一家之言,何况她也不是什么名家,再讲给一些只是羡慕文化其实并没有怎么认真读过原著的观众,她的思想观点就容易先入为主甚至误导。”
■中立派:于丹只是在讲述自己的心得
除了立场分明的“挺于派”和“倒于派”,还有不少人保持中立,公允地认为双方各有道理也都有缺陷。一位网友说:“首先声明于丹讲的东西很多我并不认可,不过我觉得毕竟她仅仅是在讲述自己看书的心得,而不是在翻译或者注释,观众认可与否是观众自己的事情。不同的学者以不同的眼光、方式表达各自的思想和研究,对于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应该不是什么坏事,毕竟于丹并没有宣扬一些诲淫诲盗的东西,另外给她扣这样那样的大帽子也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百家讲坛》“不搭理”指摘
记者刚提到反于丹的“众博士”,《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便不屑地说:“搭理他们干吗!”随后他很痛快地表示:“我们对此事不做任何评价。”当被问及选择学者的标准和对于丹等人出名原因的看法时,他称自己以前已说过很多所以不想再说。随后记者从此前的报道中梳理出了他的“一些说法”。
万卫曾表示,《百家讲坛》这个节目不是学术论坛,他们的宗旨是激发起大众对祖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兴趣,让大家都去关心、谈论传统文化并从中得到有益的知识,所以不对主讲人在学术上做太高的要求,只要他能够吸引观众,观点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
他说:“我们不怕有人指责我们‘不学术’、‘不权威’,我们要是‘学术’了、‘权威’了,观众们都跑了怎么办?我还怎么达到普及传统文化的目的?如何寓教于乐?再说学术的问题永远都会争论不休,怎么讲也不会让人没意见。”
以前曾有评论认为主讲人讲得太浅,万卫回答:“这个非常正常,说明我们节目对他们的要求他们达到了。在报纸上能站出来说话、掌握话语权的这一部分人,他们文化水平相对都是比较高的,他们是用专业眼光来看待《百家讲坛》,这一部分人不包括在我们的目标受众群里。”万卫对目标受众的定位为初中文化水平,他说这不是指为初中毕业的知识层次的人服务,实际上只要一个人跨出所学习的学科,在其他学科就是初中水平,节目就是要让所有这些跨学科的人都能听得懂,另外这档节目还是做给那些不读书或者没有时间读书的观众,而不是专门做给读书人看的。
随着易中天、于丹的走红,有人提出《百家讲坛》作为一档“造星”节目的功能甚至超过了它本身的教育意义,万卫坦承:“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推出受观众喜欢的学术明星。”而且他认为易中天、于丹本人也确有星气质。
专家看法
每个人都有表述的权利
对于于丹、易中天等学者借由电视节目成为大众明星的现象,人大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认为这既有普遍原因也有中国特色。他介绍说,法国一位知名思想家曾说过,知识分子的角色之一就是知识和文明的传播者,因此所有知识分子都应该有某种公众性,都有责任把知识反哺于社会。只不过在各种传播渠道发达的西方国家,知识分子们表达自己观点的方式更为多样,而在中国目前传播渠道还比较狭窄的情况下,像电视这样的大众传媒与学者的关系更为密切。
喻国明认为,现在的中国人在对文化和精神的认同上有一种缺失感,精神上需要支持,想从历史文化中寻找根,而于丹等人讲述的内容恰巧能和中国人的困惑、话语方式、生活经验相重合,容易引起共振和认同,他们的表达方式也能实现和大众的契合。知识分子分为原创者和传播者,他们就是后一种,他们在学术上可能确有漏洞,不算一流学者,但却能从传播者的角度把浓的化不开的东西加以稀释,使之更易为大众接受。相反,一些一流学者倒可能因为过于严谨的治学态度而不屑于或不太会用生动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学术成就。
博士们对于丹的《论语》心得有不同看法,喻国明觉得这很正常,他说:“人们对经典的看法各不相同,都有表述经典的权利和空间,可以说他们是在共同完成对经典的解读,两者之间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