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 山西日报

王家岭记忆:他设计了生命信息通道——2号垂直钻孔——省煤炭地质局副总工程师、现场抢险专家李振拴记

来源:山西日报
2010年04月13日06:32
  开栏的话

  2010年3月28日,中煤集团一建公司王家岭项目部在建矿井发生透水事故,153名工友被困井下,一水相隔,生死难卜。第一时间,不同地方的人奔向同一个地方——王家岭;众志成城,每一名救援者都抱着同一个信念——我一定要找到你!

  十多个牵动人心的日日夜夜里,当听到井下不期而至的“生命之音”,当第一名被困工人成功升井,当第115辆救护车驶进医院,当不抛弃、不放弃的搜救工作坚持到最后一刻,救援者、被困者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坚定地将生命救援的接力一棒一棒地传递着。

  他们是一名名普通的矿山救护队员,她们是一名名平凡的白衣天使,他们是一名名攻坚克难的专家权威,他们是一支支靠得住、过得硬、打得赢的救援队伍,他们是一个个妙手回春、充满爱心的救治团队。时光流逝,高尚永存。王家岭的记忆中,永远留驻着他们忙碌奔波的身影;全中国人的感动中,永远铭刻着他们的奉献与功绩。

  4月2日14时10分,在王家岭矿抢险救援现场地面2号垂直钻孔处,救援施工人员忽然听到从井下传来了敲击钻杆声!“井下有人活着!”消息传来,现场欢呼沸腾,人们热泪盈眶。

  2号垂直钻孔联通了地面和井下,向全中国发出了强有力的生命信号,成为救援过程中的关键转折点,所有人的希望在瞬间被高高燃起。

  4月12日,记者采访了这条生命信息通道的设计者——山西省煤炭地质局副总工程师、“3·28”透水事故现场抢险专家李振拴。

  3月29日18时,在接到数个紧急电话后,李振拴于18时40分搭车从太原出发匆忙赶赴救援指挥部。因为当时排水量小,巷道水位下降慢,救援进度不利,一路上他接到了无数次救援指挥部专家的来电,催促赶快到达现场。23时30分到达后,李振拴同其他专家马上讨论救援方案,把制定方案的重点放在了快速降低水位上,决定在积水巷道最低处对应的地面往下打两个钻孔。通过钻孔,将巷道内的积水自动流入到距巷道80米以下的奥陶系含水层内。该方案向救援领导组汇报后,立刻得到批准,此时已是3月30日零时30分。

  方案虽然批准了,施工队伍也马上就要进场了,但李振拴整整一宿未合眼,他在思索方案的每一个细节。尽管山西在灰岩地区的成井率高达70%—80%,但本次钻井必须是百分之百成功,否则就会延误救援时间,责任重大,必须慎之又慎,不能有半点失误。李振拴越想越睡不着,环保、技术等难题像读书一般一页一页、一遍一遍在他脑海里“翻过”。天快亮时,他的手机又响了,省煤炭地质局白秀平书记、潘增武副局长等到了现场,要求必须尽快确定井位,钻机马上就到。

  在第一个井位确定后,省煤炭地质局114勘察院李新民院长带领钻机人员开始平整场地,他和其他人员又在开拓平面图上详细查找第二个孔的位置,发现在辅助运输巷北部巷道处打孔有以下有利条件:1.孔位附近预计积水深度2米左右;2.共有4个作业点77名被困工人;3.距出水点较远;4.人员有时间逃生和向此方向聚集的可能。李振拴当即建议将第二个孔由原来设计的漏水孔改变为通风及食物通道孔。经实地测量,2号孔被确定在辅助运输巷内距巷道北头1400米处,并通过GPS在地面确定了位置。李振拴受专家组的委托,起草了建议稿,经专家组讨论后最后形成建议意见。

  3月30日23时30分,指挥部批准了专家意见。经过省煤炭地质局148勘察院16个小时的连续奋战,2号钻孔进尺251.8米。4月1日上午9时18分,这条生命信息通道终于打通了。

  正如王君省长所讲,李振拴设计的2号钻孔是一个通风通道、信息通道、生命通道,收到了“一孔三用”的效果。

  2号钻孔是通风通道:一是排气作用,从4月1日9时18分到4月2日6时,共排气20多个小时,总排气量约6万立方米,解决了井下被困人员呼吸困难问题;二是通风作用,当井下贯通后,该井由排气转变为进风,给井下被困人员提供了新鲜空气,并起到了降低瓦斯浓度的作用,保障了工人的生命安全。

  2号钻孔是信息通道:发现有井下敲击钻杆的声音,并有湖南籍工人龚长中在钻杆上绑了铁丝,充分证明井下有生命迹象,完全起到了井上井下信息沟通的作用。这不仅树立了井下被困工人活下来的信念,而且更加坚定了地面抢险救援人员的决心,也使被困工人家属看到了希望,得到了安慰。

  2号钻孔是生命通道:从4月2日16时50分到4月5日11时,通过采用各种方式分7次向井下输送营养液、牛奶共计560余袋。从2号钻孔所在辅助运输巷内解救出的106名被困工人,升井后他们体征良好。

  54岁的李振拴,从事水文地质勘探及研究工作已达28年,是我省知名的水文地质专家。当记者问及他设计的2号钻孔发挥了如此大的作用有什么感受时,李振拴只是平淡作答:“以自己的专业知识能为救援工作尽绵薄之力,都是工作职责,分内之事。这次救援也是我人生经历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向那些生命的坚持者和拯救者致敬。”

  本报记者张临山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