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都“变脸”——看煤焦大市介休向文化产业转型发展的亮丽之笔
来源:
山西日报
2010年04月14日06:38
号称“焦都”的介休市,在靠煤焦带来滚滚财源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态遭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如何打破“一焦独大”的畸型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2006年,市委、市政府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提出了建设“文化介休”的新奋斗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一条从挖煤、炼焦到“挖”文化的转型之路。
而今,富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产业在介休发展得风生水起:在清明节发源地绵山举行的清明(寒食)文化节,正逐步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节庆活动之一;绵山风景区入列山西规模最大、人气最旺的旅游景区;“全国十大魅力名镇”之一的张壁古堡、“中国琉璃艺术博物馆”后土庙正在“大手笔”的保护开发中;国内一流的张兰古玩艺术品市场即将破土动工……据了解,该市在今后5年将启动12大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近30亿元。回眸“焦都”走过的转型发展路子,耐人寻味。
在各地都抢搭文化产业这辆“车”之际,关键是要把自己的特色挖出来,彰显个性,惟此才拥有竞争力
“山西民营企业的发源地”“焦炭之都”。过去,一提起介休,人们脑海中就会迸出这样的名词。
一直不为人们熟知的是,介休的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不仅拥有众多宝贵的文物遗存和文化遗产,而且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优美的山川景观。早在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这里已有人类繁衍生息。介休因史出春秋时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东汉时期博通典籍的教育家郭林宗和北宋时期出将入相50载的名臣文彦博等三位贤士名达,而有“三贤故里”之美誉。介休还是山西老陈醋的发源地和晋商文化发祥地之一。作为介子推的焚身之所、清明节的发源之地,绵山气势磅礴、奇险俊秀。张兰镇从清代以来就是全国有名的古玩集散地。全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96处,其中包括位居“全国十大魅力名镇”之一的张壁古堡、号称“中国琉璃艺术博物馆”的后土庙、“中国祆教第一楼”祆神楼……
面对丰厚的文化历史资源,该从何入手发展产业?
市委、市政府认为,文化最强调特色和个性,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在各地纷纷进军文化产业时,惟有把自己最独特、最鲜明的特色挖出来,才能拥有竞争力。否则,将陷入“千人一面”的同质化竞争。
该市先后召开了两次文化介休建设研讨会,诚邀知名专家、介休籍文化名人和全市社会各界人士近百人献计,征集论文60余篇。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通过对诸多文化资源实施整合,最终确定了主打的5大文化品牌:“三贤故里”、中国清明(寒食)文化之乡、中国琉璃艺术建筑的宝库、晋商文化发祥地之一和中国古玩集散地。
这5大品牌,深挖出介休的文化底蕴,彰显了介休的城市个性。
一流的文化资源≠一流的文化产品,只有通过一流的开发才能使二者间画上等号
4月1日,绵山。第三届中国清明(寒食)文化节盛大开幕。
文化节的举办始于2008年。这年4月初,介休市捕捉到国家将清明首次确定为法定节日的契机,适时策划推出首届中国清明(寒食)文化节。绵山景区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和“中国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聘请国内名导精心打造的新编晋剧《介子推》隆重首演。2009中国清明(寒食)文化节活动期间,央视播出《我们的节日·清明——中华长歌行》晚会,省政府命名介休为“清明寒食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今年的文化节上,《清明节》纪念邮票首发,来自海内外的近百名民间文化学者论清明,话寒食,千余名中小学生诵读经典美文、缅怀先贤。
文化节的举办,大大提升了绵山乃至介休的影响力。3年来,在现场和通过电视观看活动盛况的观众累计超过2800万人次,各大网站收录的相关条数累计达754万余条。3年间,绵山的旅游高峰总是比往年提前半个月左右到来,至今已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超过138万人次。
以清明(寒食)文化节为抓手,擦亮“中国清明(寒食)文化之乡”这张金字招牌,是介休市实施文化品牌开发战略结出的一个硕果。
市委、市政府认识到,尽管自己选定的5大文化品牌个个是精品,但一流的文化资源≠一流的文化产品,二者间要画上等号,关键在于实施一流的开发和营销。
为此,该市不遗余力地实施文化品牌开发战略:绵山风景区计划投资2.4亿元,兴建游客换乘站和寒食清明博物馆,向5A级国家旅游区冲刺。组织专家深挖“三贤”文化,出版《介休历史文化研究丛书》。投资2亿元,开发建设后土庙文化广场。投资9000万元,再现国内一流的介休琉璃烧造工艺。张兰镇连续举办了七届“中国古玩收藏交流会”,投资1.5亿元的张兰古玩艺术品市场近期开工。张壁古堡摘回“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桂冠,并已完成了保护性开发规划方案……
“随着一个个文化品牌的强势崛起,介休的文化产业必将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市委书记秦太明说。
企业是“水”、政府是“渠”、文化产业是“田”。
“浇田”要靠“水”,政府重在帮企业“水到渠成”
绵山,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1995年以来,三佳煤化公司滚动投资逾10亿元,使绵山由一片废墟成为4A级旅游景区。2008年,借介休市委、市政府搭建的清明(寒食)文化节这一平台,绵山的文化旅游业又迈上了新台阶。
绵山的启示是,如果把文化产业比作是一块“田”,那企业就是“水”。“浇田”要靠“水”,政府不能替代企业。但政府也并非无所作为,它好比是“渠”,重在“因势利导”,让企业“水到渠成”。
介休市委、市政府认为,在发展文化产业中,政府所要做的就是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创优发展环境,在政策上予以倾斜与引导,增加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性专项投入和基础设施投入,引导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去年,山西凯嘉能源集团公司与介休市政府签署了关于保护性开发张壁古堡的协议后,市政府表态,将为古堡开发积极创造条件,提供优质服务。此后不久,市里拿出3千万元,修建了一条8公里的古堡旅游专线。“有政府做坚强"后盾",我们转型文化产业一定大有"钱"途。”该集团负责人信心十足地说。
记者在“介休市2010年—2015年重点文化建设项目表”上看到,其中的市文化活动中心、张兰古玩艺术品市场、顺城关古文化明清一条街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均由政府买单来建。
在政府的引导下,文化产业迅速成为介休民间资本的投资热点。三佳煤化公司继续加大投资,提升绵山风景区的档次。山西凯嘉能源集团公司斥资5.5亿元“进军”张壁古堡。九洲公司投入200余万元修缮回銮寺,打造佛教休闲基地。全市还活跃着和谐之声艺术团、蓝梦艺术中心等民营文艺团体20余家。据统计,近年来,介休社会力量投入文化的资金达到近10亿元。
文化产业必须“以人为本”,只有得到大众的认可,培养起群众的文化消费习惯,它才拥有发展的“原动力”
“从年首到年尾,全年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线,形式不重样,人人可参与。”这是介休市民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直观感受。2009年,该市组织开展了春节元宵节、广场文化节、全民健身活动、少儿才艺大赛、丝绸之路长跑比赛、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歌咏比赛等群众文化活动近30项。
在介休市委、市政府看来,文化产业也必须“以人为本”,以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为追求目标。因为,只有得到大众的认可,培养起群众的文化消费习惯,文化产品才能有市场生命力,文化产业才能拥有发展的“原动力”和“底气”。
在这一科学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介休市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呈现出节庆活动红红火火、广场文化蓬蓬勃勃、农村文化喜闻乐见、校园文化氛围浓厚、老年文化形成规模的景象。特别是连办5届的广场文化节已成为市民不可或缺的一道文化大餐,累计演出60余场,吸引观众80万人次。与此同时,介休文化硬件建设步伐加快。投资3000万元的汾河生态湿地公园一期工程完工;投资6000万元,完成了迎宾广场、汾秀公园、东城文化公园等大型文化广场的建设改造;投资2800万元,在60个村建设了高标准的文化广场和文化站;投资2亿元的市文化活动中心,即将破土动工。
市民的文化享受和参与,直接拉动了文化消费,也推动着文化产业迈上新台阶。每年的广场文化节尚未开幕,企业商家就早早打响了冠名权的争夺战。一批民企老板纷纷斥资涌入文化产业,以民间资本投入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已在介休形成。
伴随文化产业的加快发展,逐步崛起的文化软实力还不断演变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硬实力。近年来,介休市先后获得“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和全省卫生城市、全省园林城市、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市等殊荣。一个产业优势突出、经济持续发展、城市靓丽多姿、生态文明和谐、民生显著改善的新介休正在三晋大地上崛起。
本报记者范林鹏范非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