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成都小巷现百年藏书楼 陈寅恪张大千是常客(图)

来源:四川新闻网
2010年04月16日12:14
百年老建筑“贲园”

  成都春熙路旁小巷里 有座百年藏书楼 

  走进贲园这座藏书楼,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就像穿越一段幽静的历史,探寻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在我们这座城市,还有多少这样的建筑、这样的处所,拥有一段与众不同的历史,等待我们去发掘,去品味,去回忆。或许是一座年代久远的建筑,一个家族的老宅,一面长满青苔的城墙,一尊静默的雕塑。

  我们想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些充满韵味的地理坐标,挖掘它们极具特色的人文故事。亲爱的读者,如果你身边就有这样一个人文地理坐标,如果你知道一段隐藏在它们身后的传奇,那么请拨打我们的热线———86612222,让大家一同分享。

  地理发现档案———

  建筑:贲园

  历史:近百年

  地址:和平街16号

  故事:曾藏书30万卷,陈寅恪、顾颉刚、张大千等文化名人是常客。

  大隐隐于市。贲园———一座拥有近百年历史的私家藏书楼,藏身于成都闹市,却鲜有人知道它的传奇。

  严韵嘉已经很久没有去贲园了。65岁的他,每天还是在青羊区西二巷一间办公室里,忙着处理各种公事。这位老人和这座百年藏书楼有着不解之缘。贲园的第一任主人名叫严雁峰,严韵嘉是他的重孙。

  4月14日上午10时许,天空飘着淅沥的小雨。严韵嘉撑着黑色雨伞,沿竹林巷拐至和平街,沿着16号幽静的过道步行一段距离后,隔着铁门,就看见深藏于院子尽头的贲园。严韵嘉向门卫借来钥匙,打开铁门,带记者走进这座藏书楼。

  书库建在花园中,系楠木结构,高大宽敞,外石,通户牖,为石库状

  ———陶亮生

  百年藏书楼 隐于小巷深处

  和平街距离春熙路仅800米,就在这条长约200米的小巷子深处,有一座很不起眼的灰色建筑,淹没在高楼林立的幽巷中:砖石结构的二层小楼,有些残破的屋檐和门窗,以及四周生长的杂草,都在提醒人们,这是一座充满历史韵味的老宅。

  这就是贲园———民国时期的私家藏书楼,里面的藏书在四川乃至全国都占有一席之地。在近百年的历史中,贲园的藏书规模曾达30万卷,比宁波的天一阁还要多;这里还留下了顾颉刚、陈寅恪、张大千等人的身影。

  “我都很久没来看过了。”严韵嘉踱步走进院内,抬头看了看贲园的二楼,用手摩挲着老宅的砖石,喃喃自语。四五岁时,严韵嘉和伙伴们常在附近玩耍。如今,曾经的小孩早已过了花甲之年,如梭时光令他感叹,唯一没变的就是贲园,“杂草比以前多了,也更冷清了。”

  贲园两侧,依偎着两棵二十余米高的银杏树。郁郁葱葱的绿叶笼罩下,满是灰尘和杂草的贲园更显出一种沧桑。经历了百年风雨,贲园现在早已书去楼空,但它独特的书香气息,却不曾被淹没。

  贲园是一座石库状的建筑,长约二十米,宽约十米,整个建筑的风格中西合璧、大气厚重。基座的大象和祥云的浮雕已经风化,斑驳的青砖灰瓦也越发陈旧。书库中部的大门为满月形门洞,上方缠绕着肆意舒展的藤蔓。二楼为西式建筑特色的小阳台,上端有一匾额,用隶书题着“书库”二字。由于年代久远,匾额暗淡失色,表面翘起片片漆皮,“书库”二字虽清晰可辨,但也斑斑驳驳。

  贲园墙体有50余厘米厚,屋檐下修有腰檐。书库四周都开有小巧精致的方形窗户,所有窗户都装有隔水板,二楼窗户上还设有气窗,这都是考虑得很细致的防潮防晒措施。

  虽然从未进入过贲园,但严韵嘉说起它却是如数家珍。当年严家前抵和平街,后到桂王桥西街,严府原址为三国时期蜀国大将赵云的府邸,又名子龙塘。府内有三个大花园,翠绿的竹林环绕四围。贲园还有一层地下室,是为让书库恒温而挖的。陶亮生(民国时期教育学家)曾这样描绘过贲园:“书库建在花园中,系楠木结构,高大宽敞,外石,通户牖,为石库状,周围种植银杏、幽篁,冬暖夏凉,清新雅洁。”

  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黄宗羲

  藏书为乐 十载建成贲园

  算起来,严韵嘉是贲园主人的重孙。对于近百年前的历史,这位65岁的老人很多都没有经历过,只能向大他12岁的大哥请教。

  贲园的主人是陕西渭南人严雁峰。清雍正年间入川,他开拓盐业致富,储文献,弘扬儒学,终成藏书大家。严雁峰曾就读于尊经书院(四川大学前身),所学甚广。甲午战争即将爆发之时,他正在北京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买了一大堆图书后返回四川。

  路过西安时,听说有人准备出卖1000多部书籍,严雁峰毫不犹豫地花钱全部买下。此后,他再未踏入官场半步,而是潜心收藏古书,并以此为乐。到了晚年,他甚至变卖自己经营多年的盐业,用所得的数万元巨款购书。

  数年时间,严雁峰的藏书就高达115000多卷,为了更好地保存这些书籍,他把书运到大慈寺一带暂存之后,买下和平街的景勋楼,将其改造为贲园。之所以用贲园这个名字,就是取了“贲”字“气势旺盛、高起来”的意思。

  贲园是按照皇家档案馆皇史宓设计的,修建时间长达十载,一直到1924年才落成。当时贲园四周银杏参天,花木掩映。书库四壁有通气孔,使库内空气流通,板壁上加一层铁皮,不让湿气侵入。书箱和书柜都采用上等楠木、檀木和香樟做成,十分精致。

  严雁峰去世后,其子严谷声花了两年时间,请人彻底整理书目。对于书籍的保护,他也花费了很大的心血。据严韵嘉的大哥严韵谟回忆,当时祖父雇了三个人,专门看守书库里的书籍。家人如想进入书库,必须得到严谷声的同意。

  贲园对虫蛀、水沤、霉烂、发脆、脱页断线等都有完备的预防设施。每年春天,严谷声都会雇人翻书,具体工作就是坐在书库内不停地翻动书页。翻书是为避免虫蛀和湿气的浸润,避免书页生霉、发脆。严谷声专门请文盲来翻书,因为他们不识字,不会停下来看书,只顾翻。

  虽历经战乱,屡遭横祸,亦不屈不挠,宁舍万金,不弃一卷

  ———严谷声墓志铭

  宁舍万金 不弃一卷

  今年清明节前,严韵嘉和大哥把祖父的坟迁到银杏园,并刻上他们撰写的墓志铭。其中有一句话,道出了书库两代主人的藏书精神:“虽历经战乱,屡遭横祸,亦不屈不挠,宁舍万金,不弃一卷。”

  严家父子穷毕生精力,倾万贯家产,矢志搜集古籍文献。近至成都,远至北京、南京、天津,乃至日本的书商,一旦有了珍贵的善本、孤本,都千方百计联系贲园,把书送来。

  凡藏书者,无不以收藏孤本和善本为荣耀,而贲园所藏的许多善本一向为藏家所羡慕。《梦溪笔谈》是北宋时沈括的名著。民国时,人们知晓的最佳版本是宋朝的宋乾道本,但这个版本有一定的缺失。到了明朝时期,出现了内容更为完备的马元调本,历代收藏家皆苦觅而难见踪影。这本海内珍本即为贲园所收藏,共计30卷。

  此外,贲园还藏有孤本宋版《淮南子》《淳化阁双钩字帖》,顾炎武的手稿,以及曾国藩的来往信札及用兵的山川地图。

  到了上世纪40年代,贲园所藏书籍已达30万卷,经、史、子、集四部皆备。其中,善本(含孤本、手抄本)逾5万卷,自刻书籍木板3万多片,全国两千八百余县县志具备无遗,居当时国内私人藏书之冠。

  据严谷声的墓志铭记载,抗战胜利后,孙科要求严谷声将藏书作价两百万元出让,并许诺让他出任国史馆顾问,美国哈佛大学也出价五十万美金收买严氏全部藏书,日本文禄堂也以高价收购地方志及四川城镇户口簿籍,但均遭严谷声拒绝。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通过邵力子致函严谷声,对他收藏和整理古籍的事业表示敬重。1950年,严谷声将这些保存完好的典籍悉数捐赠给国家,由四川省图书馆妥善收藏。

  虽然有着辉煌的过去,但贲园主人的后代们和藏书再无后缘。严韵嘉的大哥严韵谟退休前在四川大学教授电子课程,现定居北京。二哥严韵柯则在西安的输变电站工作,而他的三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也无一人继承祖父的藏书工作。

  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沧桑,如今的贲园早已是物是人非。只有那静静躺在省图书馆仓库里的30万卷书籍,证明贲园曾经的辉煌。

  无爵自尊,不官亦贵。异书满堂,其富莫京

  ———于右任

  藏书楼里 那些名人的身影

  让严韵嘉自豪的,除了贲园的藏书,还有当年来过贲园的名人。

  30万卷丰富的藏书,使得贲园成为当时人们进行学术交流的宝地。许多文化名人都到贲园来找寻资料,汲取知识。据严谷声的墓志铭记载,当年张大千、章士钊、顾颉刚、陈寅恪等人,都是贲园的常客。

  著名书画家张大千是严谷声的挚友。1935年,严谷声与张大千在北京相识。这时,严谷声收购了不少书籍,还有许多古代名画和文物,两人因此建立了深厚友谊。

  “七· 七”事变后,张大千来到成都,随行的有家眷、弟子及仆人多达40余人。严谷声连夜腾出20多间房屋接待他们,还把读书的小客厅安排为张大千的画室,甚至为他做了张楠木画案。张大千的《西园雅集园》《杨妃戏猫图》等作品均是在贲园完成的。贲园也是张大千从敦煌临摹壁画归来整理写生、加工素材的主要场所。

  书法大家于右任和严谷声也是挚交,他和张大千一起长住贲园。叶圣陶、张寒杉、谢无量等名流,都是贲园的常客。

  严家大院曾经住了一百多口人,贲园的藏书高达30万卷。如今,古雅的宅第被一道铁门隔开,只有参天的银杏树陪伴着它。和平街上的居民们只知道这是一座老旧的建筑,很少有人了解那段远去的历史。

  4月14日,当我们准备离开时,小雨已经停了。严韵嘉收起雨伞,锁上铁门。走出16号大院之前,他回头看了一眼铁门内的贲园,不知道自己下一次来是什么时候。成都商报记者 梁凡 摄影 徐群冠一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news4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