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青海玉树地震 > 青海玉树地震消息

心若在梦就在:震后玉树用希望托起重生(组图)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4月20日13:50
  一场地震突如其来,一座古镇夷为废墟。

  这里聚居着10万人,其中大多数是藏族同胞。玉树地震发生后,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命大营救正在展开。

  从废墟中刨出棉被、亲戚们共同搭起帐篷一起生活,相扶相依……连日来,记者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地震灾区看到,当各地群众向青海玉树地震灾区伸出援手时,当地受灾的各族群众也在积极开展自救。

  救灾在继续,力量在传递。亘古高原上的玉树大地,崭新的希望已然升腾,灾后生活正在逐步展开!
玉树人重建家园 重现希望

  青海玉树地震发生之后,当地受灾群众积极展开互助自救,清理废墟,寻找可用的物品,为开始新生活做好准备。在临时居住点暂时安顿下来的受灾群众,在废墟旁生火做饭,晾晒牛肉,灾后生活正在逐步展开。
  4月17日,在青海玉树州结古镇扎西大屯,受灾群众在废墟上整理自家的物品。新华社记者 刘思扬摄
  4月18日,在玉树县结古镇,受灾群众在煮面条准备午餐。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这是一位受灾群众在寻亲表中寻找亲人(4月16日摄)。地震压不垮人们对生活的信心。目前,在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受灾群众积极自救,在大灾中坚强地生活下去。新华社记者 何俊昌 摄

  **

  十年前,罗中兰一家从重庆来到玉树,开了一家火锅店。“租住的平房全部塌了,家人送孩子上学,幸好没有伤亡。”罗中兰说。

  4月14日,罗中兰一家6口人来到玉树体育场,起初没有帐篷,他们捡来大块的塑料布,又找来几根木棍,搭建起临时的家。他们从已经坍塌的租住房中挖出棉被,又从废墟上捡来一床被子,算是有了个简易的家。

  罗中兰说,虽然家在地震中被毁,但他们准备继续留在玉树,因为他们相信依靠自己的手艺能够开始新的生活。

  **

  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7.1级地震以来,玉树没有停留在悲伤之中,面对大灾和死神,这个高原小城打响了顽强的生命争夺战。

  满目疮痍的灾区并非孤岛,连日来处处闪现着迷彩绿、黄色、橘红色和白色等色彩,那是救援服、僧袍、白大褂和志愿者胸前的红绸带的颜色。一时间,不论男女老幼,各地语言、各种习俗融在一起,共克时艰。

  **

  玉树地震造成大面积房屋倒塌,很多群众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然而,地震压不垮人们对生活的信心。目前,在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受灾群众积极自救,在大灾中坚强地生活下去。

  **

  随着玉树地震灾区大批伤员被转送至西宁接受救治,对于受灾群众的心理干预工作也全面展开。

  据了解,青海省卫生厅目前已成立抗震救灾心理干预领导小组和抗震救灾心理干预专家小组,全面开展受灾群众心理干预工作。4月18日,来自卫生部及浙江的3名心理学专家在西宁举办了心理干预专题培训,西宁市定点收治医院的医护工作者和志愿者180余人接受了培训。据青海省卫生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此类的培训今后还将继续开展,以便更好地开展受灾群众的心理干预工作。

“地震宝宝”出生 点燃希望

  地震发生后,在灾区和医院诞生的每一个新生命,他们将带着大家的爱健康成长,让生命得以延续。这些地震灾区震后降生的生命,为这里带来了新的希望。

  4月17日,新生儿顺利诞生。当日下午,在青海玉树结古镇体育场的群众临时安置点,西宁解放军第四医院的医护人员在帐篷内,成功地为藏族妇女噶雍接生一名女婴,女婴的啼哭声,为这个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4月19日,医生从松措手里接过婴儿,准备急救。当日12时,玉树机场隔离厅送来一名叫松措的藏族老奶奶,她怀里裹着一个刚刚出生的男婴,焦急地寻求救助。目前这名震生婴儿已经转危为安。新华社发(郑伟 摄)

  **

  15日下午,玉树,一顶救灾帐篷外,人们在焦急地等待。16时28分,随着帐篷里传出一声婴儿的啼哭,等待的人们都露出了笑容,并喜悦地鼓掌。这名还没有起名字的婴儿是青海玉树地震灾区震后降临的首个生命,为这里带来了新的希望。

  **

  “快,来个医生!”兰州军区第三二三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员李芹的一声高呼,引得无数双眼睛转向了那边。一名藏族老太太在她的搀扶下,走进了巴塘机场隔离厅里的急救帐篷。

  这名老太太穿着深红色的藏袍,怀里鼓鼓囊囊,边走边叫嚷着。由于语言不通,没人知道她发生了什么事。

  当她解开藏袍时,怀里竟然躺着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青紫的脸庞,紧闭的双眼,不断颤抖的身体告诉李芹,婴儿的生命危在旦夕。

  **

  4月14日凌晨,一名藏族小女孩降落在美丽的玉树高原。当她还未来得及感受生命中的第一缕阳光,巨大的阴霾却将她淹没,无情的地震摧毁了家园,父亲重伤,亲爱的妈妈离她而去!
学生拾起书本 拾起希望

  新的教室,就建在废墟边上。绿色的大帐篷上用粉笔书写了年级后,便成为简易的校舍。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8日清晨,琅琅的读书声从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孤儿学校新建的活动板房内传出。

  突然降临的灾难,摧毁了这所美丽的藏式建筑学校,然而,在祖国各地的支援下,70多名孩子在地震四天后重新走进了课堂,玉树州孤儿学校成为了地震灾区第一所复课的学校。
  4月17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孤儿学校四年级学生在板房教室内上课。当日下午,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帮助下,位于青海省玉树县结古镇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孤儿学校率先复课,60多名学生在新搭建的活动板房教室内开始上课。新华社记者张宏祥摄
  4月18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第一民族中学师生举行复课仪式。当日,刚刚完成帐篷搭建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第一民族中学3个年级的学生开始复课。学校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更多的桌椅等捐赠物资陆续抵达,各年级都将尽快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新华社记者朱祥摄

  **

  四年级的藏族女孩尕松卓玛正坐在靠窗第三排,高原清晨的阳光温柔地洒在她身上。一双大眼睛黑白分明,正盯着手中的汉语文课本,她和其他三个年级的学生一起大声朗读着艾青的诗作《我爱这土地》,稚嫩的童声清脆而有力。

  学生们上课的活动板房现在已经有了教室的样子,房间一头挂着黑板,墙壁上还贴了简单的名人名言。“地震摧毁了我们的教室,但解放军叔叔来了,还有不认识的好人,给我们搭教室、送吃的,我们都不害怕了。”尕松卓玛回忆说,地震发生的当天晚上自己睡不着,隔几分钟就会醒来,担心那些在地震中受到伤害的人。“我长大以后想当一名医生或者解放军,这样就可以救人了。”她说。

  **

  在青海玉树地震中,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创造了一个奇迹——学校830多名师生,无一人伤亡。今天,这所“玉树最牛学校”在震后的废墟边复课。

  **

  记者19日从新闻出版总署获悉,为使受灾地区中小学生复课时用上新课本,青海省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连夜赶印。目前,第一批新印制课本已经运抵玉树地区,并分发到20个行政村的学校。第二批课本也将于4月20日运抵,实现灾区中小学“课前到书、人手一册”。
孩子的震后生活 感受希望

  4月17日,在玉树结古镇一处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才仁坎卓(左)和伙伴一起在救灾帐篷前看书。这些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居住在结古镇一处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一顶顶蓝色帐篷是他们临时的家,在这片小天地里,原本不相识的他们成为亲密的伙伴。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摄
  4月17日,在玉树结古镇一处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尕松措毛(右)在为程烈卓玛别发卡。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摄

  **

  玉树地震发生后,许多孩子痛失亲人,地震的惨痛经历在他们幼小心灵上留下了阴影,一些孩子因此变得孤僻、封闭,难以从悲痛中走出。

  专家告诉记者,历经灾难后,儿童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只要及时有效实施心理干预,大多数儿童一周后症状将开始减轻,一个月后基本可恢复正常。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肖尧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