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救援如何预防和应对高原病 新华社发 新华网青海玉树4月20日专电 (记者马千里、吕雪莉) 玉树救灾,十万火急!由于灾区地处高原地带,目前不少救援人员出现高原反应,有的甚至还出现了肺水肿、脑水肿等严重症状,高原医学专家指出,科学救灾非常重要,灾区正在抓紧进行高原病防治。
出现症状立即施救,决不可拖延 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由于高原低氧环境引起的人体低氧性疾病,统称为“高原病”。专家指出,感冒、发高烧、过度疲劳等都是高原病的诱发因素。
19日中午,在玉树机场,记者遇到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军区总医院院长、全军高山病研究中心主任李素芝,他率领了一支25人组成的高原病专家医疗队于18日夜抵达灾区,连夜在灾区开展高原病的紧急抢救和预防工作。在机场,他们设立了医疗点,从内地赶赴灾区的人员一下飞机,他们就上前给予高原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并免费分发预防高原病的口服药——高原康。
记者看到,有一位从玉树结古镇被送来的肺水肿患者准备搭乘飞机回西宁,李素芝闻讯马上带领医务人员将他转移到在机场临时搭建的“帐篷医院”里,医务人员扶着他在行军床上躺下,马上吸氧,上了利尿、激素、补钾等措施,并给他服用了高原康。
半个小时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他说:“心不慌了,头也不疼了,咳嗽也明显减轻了,好多了。”据了解,他是《齐鲁晚报》的记者,名叫郭建政。他说,自己是15日晚到的玉树机场。以前也到过3000多米的高原。来了后,每天跑来跑去采访,很辛苦,也很紧张。刚开始没有任何反应,但是头天由于堵车,自己为采访步行了10多公里,可能太累太辛苦了,夜里就出现了胸闷、咳嗽、失眠,早上起来,还出现了咳血症状。
在一旁施救的西藏军区总医院医生黄学文说:“他的这些症状就是高原肺水肿的典型表现。到高原2天至5天是肺水肿的高发期,劳累、感冒等都是诱发因素。”
黄学文提醒说:“由于来的人都马上进入紧张的工作状态,非常劳累,如果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要马上寻求救治,拖延不得!否则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李素芝介绍说,这已经是他们救治的第19个严重高原病患者了。他说,据初步调查,虽然还没有发现因高原病死亡的,但是灾区15000多名各类人员中,很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
李素芝介绍说,人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再到更高海拔,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最初,由于灾情紧急,各方人员都未顾及高原反应的因素。如果不及时防治,弄不好,不但救不了人,还得成为被救者。他们18日夜抵达灾区,已经发现有个别救援人员发生了肺水肿、脑水肿等症状。17日,还有两支从内地来的救援队伍因高原反应严重撤离了灾区。
李素芝对救援人员提出建议:第一,重病人要及时快速转回平原;第二,救援人员能够适应这里的,也最长不能超过1个月就要下高原去休整。
情急之下,高原反应更加严重 记者在搭乘飞机从西宁赶赴玉树灾区时,由于连日来连续工作,一直处于紧张、焦虑和疲惫状态,以前坐飞机很适应,现在也出现严重的晕机反应:头晕、恶心、不停地反胃……由于风大雾重,飞机剧烈地颠簸,记者头晕得眼睛不能睁开。降落后,头重脚轻,不停地反胃。直到西藏军区总医院的医疗队给记者吸氧后,症状才得到很大缓解。
14日早上发生的7.1级地震摧毁了结古镇,记者从机场赶往结古镇,沿途路边民房一片废墟,唯一能用的建筑是民政救灾帐篷,这些蓝色的临时建筑在片片废墟中十分抢眼。由于当地海拔较高,在3700米以上,救援工作受高寒缺氧制约严重,在救援中一度连搜救犬都不工作,救援人员的健康、体力、物资、技术等保障都面临严峻的考验。
一直在灾区进行现场报道的新华社记者任晓刚说,在救援中,不少救援队员体力消耗过大,在救援间隙他们互相倚靠着休息,脸色疲惫。而新华社在前方报道的记者们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高原反应。
习服适应很重要,五类人员禁入灾区 救灾人员如何应对高原病呢?李素芝建议,要进入灾区的人员,出发前要做习服适应,必须要休息好,不要做剧烈运动,进行阶梯性适应。可以先在西宁适应一下,再进入灾区。进入灾区后,不能太劳累,最好不要提重物或跑步,要注意休息和睡眠,多饮水,可以口服点维生素、西洋参含片、红景天等。
同时,高原医学专家提醒以下五类人员严禁进入灾区: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肺部有疾病的,感冒以及易感人群,60岁以上的人员。
另外,专家建议根据个人自身情况准备一些常用药品,如防高原反应药物、防晕车药物、防皮肤皲裂的润肤膏等,以及常备的清凉油、红药水、体温计、酒精棉、创可贴、诺氟沙星等。还要预备一些维生素类药物适当服用,以防止维生素缺乏症。高原地区一旦发生感冒很容易引发肺气肿,所以药包中还应包括一些感冒药,一旦出现鼻塞、咳嗽、发烧等症状,要立刻服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