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600元造出木牛流马 专家称符合诸葛亮发明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4月30日08:10
江苏农民600元造出木牛流马
专家称此“木牛流马”与《诸葛亮传》中描述的原理基本一致
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人领中,舌着于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大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每牛载十人所食一月之粮,人不大劳,牛不饮食。
——《三国演义》中对木牛流马的描述
诸葛亮在北伐中所发明的“木牛流马”,一直是个千古之谜。昨日上午,三国圣地武侯祠博物馆来了一位侍作凯先生,61岁的他,是来自江苏连云港的农夫!他驾来了自己花600元制作的“木牛流马”。当这个独轮四脚的大家伙出现在众人面前时,所有人都对它奇特的前行方式颇为不解:明明有轮子,为何还要用四只脚一步步地向前挪动?对此,武侯祠三国文化专家梅铮铮、赵彬表示,侍先生的“木牛流马”已经首次将《诸葛亮传》中描述的原理基本落实,这已是相当大的进步!
外形
类似家用折叠椅
初见侍作凯制作的“木牛流马”,一眼看去,造型很奇怪,两个长方形的箱体中间转动着一个大的轮子,轮子上连着一个圆柱体。而在圆柱体的下面,也就是箱体前端,又伸出4只脚,类似于上世纪80年代家用折叠椅的支脚。
随后,侍作凯一一介绍各个部件的作用,“长方形箱体,是装粮食的,而在它之上,还应该有木或革制成的雨披式物件。”至于那个奇怪的、像动物舌头一样的圆柱体,侍作凯解释为“车刹”,即 行进途中刹车之用。记者当场检验,刹车后“木牛流马”果然纹丝不动!
行进
“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三国演义》
4只脚伸缩前行
这个笨重的大家伙如何 行进呢?这时,侍作凯拉动圆柱体,在独轮的推动和4只脚的一伸一收中,大家伙慢慢地向前移动。“你看这个距离,《三国志·诸葛亮传》的原文中写到"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我这个差不多就刚刚好。”
不过靠 4只脚伸缩前行,实在太纠结!不仅速度缓慢,而且遇到地面不平,上坡下坎,大家伙就困在原地,根本不可能日行“二十里”。针对这一问题,侍作凯也略显尴尬,他坦言:“这样走起来的确费劲,也是我如今想要改良的。”
对于如何上坡,他说运输时应该前后有两人,“后面的用手扶,上坡下坡。”但《诸葛亮传》不是说使用它“人不大劳”吗?侍作凯想了想,说:“我会改进,可能会把方的4只脚改成圆柱体,这样接触地面时阻力会小一些。”
专家评价
实用性有待加强
对侍作凯的“木牛流马”,武侯祠专家梅铮铮、赵彬都给予了肯定。赵彬认为侍作凯比较好地落实了诸葛亮《作木牛流马法》中的文字和原理,比如,“一足四脚;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板方囊两枚”等记载,“但其实用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而谈及侍作凯认为木牛和流马是一种,而并非两种运输工具,赵彬直言:“如果侍作凯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对历史学中古代度量衡的研究和《三国志》中关于"木牛流马"的称谓都是一个挑战,这个问题学术界有必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名词解释·木牛流马
诸葛亮与司马懿对阵川山山区,为解决军粮运输问题,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用其在崎岖的栈道上运送军粮,且“人不大劳,牛不饮食”。
作者其人
地道农民还研发出诸葛连弩
复制“木牛流马”并非稀奇,武侯祠在这之前已经从民间征集了不少,武侯祠专家梅铮铮透露:“侍作凯的这个,已经是我们馆收集的第8代"木牛流马",也是第9个。”但与之前的那些制作者不同,61岁的侍作凯竟然是一个地道的江苏农民,初中只读了一年!
更令人意外的是,侍作凯并非一个三国文化的长期研究者,“我就是去年春季看到央视上一个关于武侯祠的专题片,然后就突发奇想,开始动手制作。”花了10多天,侍作凯亲自动手做了个模型,然后找来专业的木匠,做出了实物,仅花了600多元!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复制“木牛流马”,侍作凯还研究制作了可以“十矢俱发”的诸葛亮连弩。但因为碍于刚刚研制出来,侍作凯这次并未将其带在身边。据他描述,连弩一次可以批量射出略呈扇形分布的箭。赵彬对此很是期待,他表示:“如果侍作凯真的制作成功了,那将是第一个诸葛亮连弩制作成功者。” (来源: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