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 解放军报综合

“国”字号工程催生新型军民关系(图)

来源:解放军报
2010年05月03日06:53

核心提示

  正在加快进行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即将在河南省焦作市穿城区而过。此前,有人担心,究竟能不能如期开工?以往经验表明,征迁工作顺利与否,是一个重要因素。

  今年3月到4月间,河南省南水北调办公室、河南省移民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分赴工程沿线区域,查看督导征迁工作。焦作市3个100%引起各方广泛关注:总干渠城区段1111.06亩农用地移交完成100%;城区段191.55万平方米房屋征迁完成100%;城区段13个行政村、28家企事业单位满意率100%。

  焦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称赞说,焦作军分区大力支持配合,在征迁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河南省军区、济南军区先后组织考察后称,“国”字号工程催生新型军民关系,有效推动了军民融合式发展。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官员表示,这一探索实践可称之为“焦作模式”。
6个月近3万人大征迁

  从满城风雨到波澜不惊:军地联合、军政互动、军民同心是化解重大工程中征迁难题的可靠途径

  2009年初,一条消息在焦作市传开:城区近3万人即将大征迁,6个月内完成。

  引发征迁的正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水北调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人工调水工程,分东线、中线、西线3条调水线路,总投资约5000亿元。中线从河南省淅川县丹江口水库引水,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沿唐白河流域、黄淮河平原西部边缘开挖渠道,靠自流经河南、河北、天津到达北京,调水规模可达130亿立方米。

  焦作成了中线工程唯一穿越城区的城市。这段长不过8.82公里的河段,征迁人口占全省干线迁移人口总量的16.5%,被称为中线咽喉工程,有“中线工程看河南,河南工程看焦作,焦作工程看城区”之说。

  面对即将开始的大征迁,许多居民欢心之余隐隐有些担心:欢心的是,穿城而过的总干渠堪称一条“清水长廊”,也是一条“绿色长廊”,城市用水和生活环境将得到极大改善;担心的是,征迁补偿究竟会有多少,能不能买得起同等面积新房?迁移地带生活条件怎么样,会不会比从前差?一时间各种议论纷起,真可谓满城风雨。

  焦作军分区司令员阚辉敏锐地意识到,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军队责任重大。军分区党委紧急召开会议,迅速采取两个动作:一是军分区率先成立由司令员、政委任总指挥长,司、政、后三个部门联动的“焦作军分区支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指挥部”;二是主动向市委、市政府请缨,将征迁任务难点、重点任务交给军分区。

  征迁安置工作涉及多方利益,人称“天下第一难”,军分区有必要挑这个头吗?市委常委、焦作军分区政委王继元的回答是,焦作作为革命老区,驻军不少,军政军民关系底子好,老百姓一直很信赖、很支持解放军,部队出面做好解释政策、说明情况的工作,既是为党分忧,也是为民解愁,对地方也是一个有力支持。任务分解的结果是,焦作军分区承担7个行政村、908户、3327人的征迁任务,分别占城区段征迁安置任务总量的53.8%、11%、12%。

  军分区立即召开党委扩大会议,统一对征迁工作的认识:这是一次军地联合的大征迁、军政互动的大征迁、军民同心的大征迁。并迅速形成工作思路:支援和参加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支持和配合地方工作,一定做到补台不拆台,转化不激化,聚焦不散光,帮忙不添乱。接着,又提出“三个维护、三个不给”的工作原则:维护地方党委政府权威,不给征迁户许愿开口子;维护军队军人形象,不给征迁户撒气说粗话;维护群众利益,不给征迁户添堵找麻烦。

  出人意料的是,面对征迁工作一个又一个难题,军分区承担的任务在全市率先完成,为全市立起标杆,整个征迁工作波澜不惊,实现了“零上访、零积案、零强拆、零事故”。征迁以高速度、高效率、高满意度,得到社会各界认可和好评。
穿军装的人大代表

  从千头万绪到分类解难:军分区作为地方党委“军事部”和地方政府“兵役机关”的双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2009年3月,焦作市山阳区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召开。一位 穿军装的人大代表引起会场内外的关注,他就是山阳区人武部政委申延芳。

  申延芳向大会提出的建议,一些人大代表此前不曾留意:同一条街道两侧居民的征迁补偿标准,不能差距太大。申延芳发言,有名单、有数据、有群众呼声。代表们先是频频点头,后来自发鼓掌向他表达敬意。

  这条街道是城区大征迁所涉及区域,街道两侧居民有农业户、非农业户之分,国家现行政策在补偿标准上差距较大,导致群众产生抵触情绪。申延芳提议,既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备了条件,就应该通过财政补贴尽量缩小这个差距。有关部门经过充分论证和积极协调后,原先每亩只有2万多元的补偿金提高到每亩6万多元。群众利益得到了维护,征迁工作也更加顺利。

  征迁工作本来千头万绪,军队出面做工作,绝不能螃蟹吃豆腐——吃得不多,抓得挺乱。“ 穿军装的人大代表”让群众倍感亲切,也给军分区党委“一班人”以启示:抓住维护群众利益这个根本,就能少走弯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解决具体问题,做好一人一事的工作。马村区水采社区搬迁户孙振兰因意外而腿部粉碎性骨折,区人武部领导当即组织官兵与马村街道办事处人员为他捐款1.8万元,治好他的病,还帮老孙下岗的妻子在过渡安置房办起“便民超市”。

  东王褚村70多岁的居民李风枝签完搬迁协议后,儿子突然患病去世,生活陷入困境。区人武部及时为老人申请低保,每月按时给老人发放零花钱,人武部干部时常帮她买粮油蔬菜,还发动社区20多名志愿者到医院陪护。老人感动地说:“我失了一个儿,得了一群当兵的儿啊!”

  用发展的眼光,帮有特长的居民消除顾虑。苏蔺村村民张全新有3亩多梨树园,1000多棵梨树都已挂果,2006年调查登记的是树苗,如果按原登记补偿,张全新损失很大。了解到这一情况,军分区立即协调省、市专家重新认定,为他追加了6万多元赔付款。辛店村居民王洪生凭一手裁缝手艺经营,要他征迁,老王坚决不干。解放区民生街道武装部长康小国通过社区为他协调免费门面房,还联系救助资金,王洪生才同意搬迁。如今,因诚信经营、做工精巧,“王洪生裁缝店”名气更大了,生意更好了。接受采访时,老王不好意思地挠着头皮说:“幸亏挪了个地方!”

  靠心连心的行动,处理好普遍性矛盾。去年冬季来临前,军分区组织驻军和民兵小分队进村入户,为征迁户送医送药,落实过冬措施,确保群众能在临迁过渡中不失落、不埋怨、不上访,实现能生活、有发展、可致富。

  依托可作为的平台,调动群众征迁积极性。河南一直是兵员大省,适龄青年参军入伍热情向来很高。军分区根据这一特点,对签订征迁协议户实行子女入伍“两优先”政策:凡初审初检合格,优先确定预征对象,优先征集入伍。调查摸底阶段,73户符合条件的征迁户中有21人表达参军入伍意向。去年冬季征兵,这21名征迁户子女全部优先应征入伍。

  统计显示,军分区先后救助38个贫困家庭,动员169户富裕居民与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协调政府职能部门为征迁户提供6次就业培训和1038个就业岗位,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征迁户的生活保障和致富发展问题。
大校军官的办公室进了村

  从关照特殊群体到兼顾全体群众: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有亲民观念,更要有为民之举

  大校军官的办公室进了村?这话一点不假。征迁工作一开始,军分区司令员阚辉就把解放区东王褚村委会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办公室。作为包村领导,他对东王褚村274户征迁户了如指掌,每天到征迁现场工作不少于4个小时。

  让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感动的是,阚辉“一图一表随身带”、“3个电话每天打”:东王褚村征拆迁户分布图和全市征拆迁工作进展情况一览表,他随身带着;每天还要给市南水北调指挥部、焦作市驻东王褚村工作组办公室和东王褚村委会主任各打一个电话,及时协调解决各种矛盾。

  东王褚村村民王遗新十几年前因承包企业破产负债几十万元,家庭生活十分困窘,孩子考上大学,学费还没着落,便想借征迁之机多要点补偿,迟迟拖着不签征迁协议。包户干部上门做工作,孩子情绪失控,闹出了大动静。阚辉得知后立即带领工作人员上门了解情况,主动协调相关部门和企业为王遗新解决债务纠纷,落实孩子上大学的学费,自己还当场掏出2000元钱予以资助。王遗新感动了,主动签订征迁协议,还积极帮助做其他征迁户的工作。后来,王遗新在南京大学读书的儿子王歌,给阚辉写信说:“因为您尊重人格,尊重人的尊严,所以我永远敬重您!”

  “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遇到事该如何处理,答案就会在心中一目了然。”军分区系统参与征迁工作的40多名现役干部心中都有这样一杆秤。他们进百姓家,串百姓门,吃百姓饭,把征迁户当亲戚常走动,把征迁户当朋友常问候。在完成征迁任务中,摸索出“六心工作法”:耐心讲政策,细心摸实情,真心解难题,全心寻资源,用心想办法,爱心大回访。

  马村区水采社区王秀方一家靠卖豆芽为生,担心搬迁后生意受影响,不愿意搬迁。马村区人武部领导和社区主任一起,多次到家中做工作,一谈就到深夜。为帮他解决实际困难,人武部为他一家找了临时住所,协调区里为王秀方安置了月薪1200元的岗位。一家人愉快地按时搬迁。

  做好特殊群体的转化工作,还要满足全体征迁户的普遍性需求。军分区政委王继元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被征迁户称为“民情簿”,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200多条征迁户的意见和建议。大到政策规定怎样完善,小到征迁户中贫困户的生活生产需求;从征迁户安置房规划设计方案,到征迁户家庭人员就业安置建议,等等,所有这些都为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征拆迁优惠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您施工我站岗,您搬家我帮忙。”各县区人武部按照军分区统一部署,协调驻军、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成立服务队,维护征迁安置工作中的社会稳定,帮助有困难的群众搬迁安置。解放区人武部组织17支民兵突击队,出动民兵预备役人员500余人,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目标纳入日常巡逻路线,全力保障工程施工安全。
70多岁老人的哭与笑

  从动员群众服务群众到学习群众组织群众:“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的道理,需要在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背景下发扬光大

  征迁户赵通虎,2005年用全家多年辛苦积攒的40多万元,盖起300多平方米的二层楼房。拆迁那天,他70多岁的老母亲看到一辈子的心血就要化为平地,坐在地上号啕大哭。在场的工作人员于心不忍,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没想到,老人哭过后站起来,眼泪一抹,笑着对儿子说:“这是国家的大事,咱拆了吧!”哭是真哭,笑也是真笑。朴实的百姓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最早感动老百姓的恰恰是军人。马村区人武部办公楼,1996年竣工建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恰巧人武部营院位于河道中心。部长张保江、政委王光晓二人向区委表态:“不能让群众看党委政府的笑话,我们军事机关带头搬!”他们第一个搬迁,搬到一个尚不通水电的敬老院里。看到人武部“动了真格”,征迁户没了话说,征迁工作顺利推开。

  这只是一个缩影,“国”字号工程中军民关系的缩影。

  就拿马村区人武部张保江来说,一人分包78户征迁户和靳作、王张、下马村400多座坟墓的征迁任务,是马村区领导干部中任务量最大的。他挨家挨户做工作,仅两个月就完成了所有征迁任务。焦作市分管南水北调工程的副书记王明德逢会必讲:“为什么军分区、人武部分包的工作总是第一个完成?就是因为军队干部有敢打硬仗的作风!”张保江自己的回答却是:做好群众的工作,还是要依靠群众自己。

  解放区人武部部长成万森分包士林村,采取“刚性政策+亲情操作”的措施,提出了“三勤”——嘴要勤、手要勤、腿要勤,“四心”——平常心、忍耐心、同情心、必胜心,“五不怕”——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挨骂、不怕拒之门外、不怕冷嘲热讽。结果,他成了大多数征迁户的好朋友,不少征迁户反过来帮着他做其他征迁户的工作。

  付出自有回报。征迁群众对军分区干部的评价充满了褒奖:“看见穿军装的人,就觉得心里踏实、格外亲!”军分区干部对征迁户的评价带着浓浓亲情:“群众真可敬,群众真可亲,群众真可爱,人民群众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军分区专门组织力量收集整理了97个发生在征迁群众身上的感人故事,下发全体官兵,并作为党委中心组学习和经常性教育的教材。他们组织“从人民群众身上看到什么,从人民群众身上学习什么”专题讨论,营造“学习群众,服务人民”的浓厚氛围。还举一反三,征求基层官兵意见建议,修改完善了加强党委作风建设的措施。

  大征迁促进大融合。在征迁工作中,焦作市通过建立军地一体的联合指挥机构,形成了快捷高效的科学机制。这种坚强有力的干部队伍、衔接配套的政策规定、跟踪及时的后续服务,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军地之间联合指挥能力和协同攻坚能力进一步增强,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不仅在应急机制、指挥体系上实现融合,也有效推动了工作融合、思想融合、决策融合、工作落实融合。军地双方的统计显示,驻军人才队伍建设有11家地方单位新加盟给予具体支持,驻军7项成果直接“军转民”用于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军民融合式发展带来的效益越来越明显。
“焦作模式”引起关注

  从办好一件大事到感悟83年军民关系变迁:军民关系的新变化只有积极适应时代要求,才能不断吸纳新的特质,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

  焦作军分区在支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中,为什么能赢得上上下下、军内军外的一致称赞?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军区政委颜纪雄对此有着一番独到见解:因为这个军分区能够主动适应时代要求,以社会稳定为己任,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和谐征迁,努力争当为党分忧、为民解愁的时代先锋。

  在4月份济南军区组织的党委书记座谈会上,焦作军分区党委作典型发言。会上会下,“焦作模式”再次引起与会者的浓厚兴趣。大家结合焦作军分区的先进事迹交流讨论,梳理把握我军建军83年以来军民关系的变迁,对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有了更深一层感悟。

  大征迁面前,焦作军分区之所以不为难、敢挑头,就因为他们把老百姓当成了自家人。从建军初期“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到上个世纪40年代确立“为人民服务”思想,来自老百姓、服务老百姓成为我们这支军队的“红色基因”之一。“如果真的把老百姓当成自家人,当成兄弟姐妹,遇到家里有难处,碰上兄弟姐妹有大事,哪有撒手不管的道理?”焦作军分区领导这番话,谁听了都服气。

  大征迁面前,焦作军分区不辜负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期待,就因为他们相信动真情、想办法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从上个世纪50年代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到上个世纪60年代全国上下学雷锋,人民群众的信任和厚爱成为我们这支军队的崇高荣誉之一。焦作市广大干部群众评价,征迁过程中,军分区的同志真正做到了有困难随叫随到、有问题随问随讲、有事情随需随办,难怪不少群众会动情地说起那句老话:“见了你们格外亲!”

  大征迁面前,焦作军分区不计名利得失,就因为他们把履行使命当成了展示形象的舞台。从上个世纪70年代全社会对军人的崇拜,到上个世纪80年代“老山战士”与《小草》风行全国,默默奉献、甘当无名英雄成为我们这支军队的“本色追求”之一。军分区领导一言一行感动着当地群众,征迁户毋济超是个退伍兵,母亲去世,父亲失业,自己又没有稳定工作。征迁之时,他一番话感动了军分区每一名干部:“咱是当过兵的人,在部队听首长的,回到地方就要听政府的!”

  大征迁面前,焦作军分区之所以敢啃“硬骨头”,就因为他们一直保持着不变的军人作风。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一场洪水检验我军的威力,到世纪初年决战非典和最近3年两次大规模抗震救灾,重大考验面前当好主力军和突击队成为我们这支军队的“战斗号角”之一。征迁工作中,从军分区机关到各区县人武部,全部启动“5+2”和“白+黑”工作机制:每周正课5天与周末2天,白天与夜晚,支持地方征迁工作不间断,全身心投入。地方干部群众感叹:“那股子拼命精神,还是当年的解放军!”

  大征迁也是大考验。经过这次大考验,军政军民关系有了新的升华。前不久,焦作市委书记路国贤对河南省军区司令员刘孟合说,焦作军分区的实践充分表明,军政军民关系的新变化只有积极适应时代要求,才能不断吸纳新的特质,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军民同心,其利断金。”在刘孟合司令员看来,不断发展的军政军民关系,既要在平时工作中塑造,又要在执行和完成重大任务中锻造、推进和发展。

  采访手记
大事·喜事·难事

  征迁是件大事,是件喜事,也是件难事。河南省焦作军分区为什么能把大事办成,能把喜事办好,能把难事办妥?

  在全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总结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学习实践活动“为党和国家办成大事、办好喜事、办妥难事提供了强大动力和重要保证。”对照总书记这一论断,我们完全可以说,焦作军分区之所以能办成大事、办好喜事、办妥难事,在于他们时刻牢记人民军队为人民的神圣宗旨,真正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一切工作。

  随着军队职能使命的丰富和拓展,军队支援地方建设有了越来越丰富的内涵:支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参加和支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参与和支持各地平安建设,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中,军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诚如邓小平同志早在1984年所深刻指出的那样:“军队各个方面都和国家建设有关系,都要考虑如何支援和积极参加国家建设。”在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怎样把地方所需、群众所盼与部队所能统一起来?这既要看军队究竟有没有大局意识,又要看具体工作中能不能积极创新实践。

  现实中,党和政府的大事往往是人民群众的喜事。同时,由于历史与现状的限制,办成大事、办好喜事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暂时的具体困难。解决问题、排除困难的过程,恰恰是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对军队来说,也是催生新型军政军民关系的过程。

  办大事有招数,办喜事动真情,办难事不退缩。河南省焦作军分区的探索实践启示我们:当新型军政军民关系逐渐确立起来的时候,军民融合式发展也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