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距离世界一流大学到底还有多大的差距?在耶鲁、牛津、剑桥、斯坦福这些国外顶尖大学校长的眼中, 中国高校当前最需要变革的是什么?怎么才能解答“钱学森之问”,让高校培养出杰出人才?在昨天于南京举行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20所世界知名大学的校长,及121位国内大学校长济济一堂。记者专访了5位国内外著名高校的校长,请他们为 中国高校把脉、“挑刺”,多位校长不约而同地认为, 中国的大学绝对能办成世界一流大学,只是还需要一点时间,最快估计,需要20年。
世界一流大学主要有3个标准:一是有从事一流研究工作的国际知名教授;二是有一大批影响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三是培养出一大批为人类文明作出很大贡献的优秀学生。
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具备四个“一流”:曾担任十载哈佛大学校长的陆登庭教授在谈到一流大学的概念时,用四个“一流”加以概述:一流的设施,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生,一流的评价。
“世界一流大学”固然拥有各种耀眼的光环,但“一流大学”独特的社会声望和学术声誉,需要长期的发展、积累和培养,不可一蹴而就,更不能揠苗助长。相比建校数百年的牛津等名校,我国高校还需要长期的积淀。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首先致力于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及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克服浮躁心理、功利心态的影响,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中外大学大对比: 中国大学与国外大学到底有哪些大差距
教学方式
中国:
课程设置中,以讲座式为主,而小组讨论的方式很少。
中国的教学法是一种生搬硬套的模式,学生总是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他们把注意力放在对于知识要点的掌握上,不去开发独立和评判性思维的能力。
西方:牛津、剑桥大学的导师系统,要求学生必须自己进行立论,进行辩论。而美国的模式就是一些互动式的讨论会,或者说是一种小班授课,他们会挑战彼此,而不是盲目接受导师的观点。
学习方式
中国:
学生缺乏自主的思维和创造性的思维,缺乏挑战学术权威的勇气。
西方:自我学习、自我激励、挑战导师 挑战权威
专业选择
中国:
高校让学生选择专业的时间太早了,缺乏跨学科的广度
西方:美国的本科学生在头两年会尝试各种学科,然后会再选择一个主科。因为通过对多个学科的接触,会有不同的视角,使他们有能力以创造性的方式解决新的问题。
质量建设
中国:
大学更注重的是学生数量的扩张上,忽视质量建设
西方:重视 质量建设
温总理说:“一些大学功利化,什么都和钱挂钩,这是个要命的问题。”他还指出:“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的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在听完代表发言后,他又对大家说:“我们要下决心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略微停顿一下,温总理提高了声音,语气坚定地说:“中国一定能够出现世界一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