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全球进入灾难多发期 理性应对地震谣言
来源:
新华网
2010年05月04日09:54
地震传言事件背后
“汶川与玉树大地震后,人们产生恐慌心理是正常的。全球范围进入灾难多发期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但《2012》电影中的艺术想象是不可能发生的”
传谣与辟谣
4月25日这一晚,清华大学博士生周逵在学校宿舍里难以安眠。
此前网上有传言,京津地区25日至28日会发生地震。直至29日,地震没有发生。
“我一般不会听从小道消息。”从事新闻传播学专业研究的周逵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但全球范围内巨灾不断发生,大环境让人不安,这让大家的敏感度提高了。”
他回忆,4月24日网络上出现了京津地区要发生地震的传言,联想起一段时间以来北京地区天气异常地持续偏冷,到25日,面对层出不穷的传言及学生群体间的影响,他一度产生当天返回京外家乡的打算。
玉树7.1级地震发生后,地震传言事件在中国境内数次发生。4月24日,广东省佛山市地震局告知市民,此前“盛传6月13日三水(区)将发生7~8级左右地震为谣传”。散播谣言的两名学生,已被当地公安部门依法行政拘留。
4月25日,一女子在网上发帖称南京近期将发生地震,南京警方以其扰乱公共秩序对其施以行政拘留。南京市地震局同时在其官方网站发布辟谣公告。
此间,互联网上还有预测陕西、河南等数地近期会发生地震的传言。还有网友发表这样的言论:地球已调到震动模式,《2012》电影中的末世情节会在现实中出现。
“汶川与玉树大地震后,人们产生恐慌心理是正常的。”中国地震局研究员、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成员高建国说,“全球范围进入灾难多发期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但《2012》电影中的艺术想象是不可能发生的。”
“玉树地震前有一次前震,这在当时没有引起广泛警觉,说明防震减灾意识还亟待加强。”高建国说,“从另一方面讲,恐慌可以说明大家在关注地震,这对于公众增强防震意识,对于社会进行减灾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
京郊四月飘雪
4月26日下午,一场降雪落至北京市郊延庆县。4月底飘雪的现象很少出现,这是延庆多年来最晚发生的降雪。
26日上午延庆县天气晴好,中午气温陡降,15时雪花飞落,县城降雪持续近1小时,随即融化。县城以北山区由于海拔高、气温低,降雪未完全消融。已经吐绿花开的植物被银装素裹,县城内外出现冬春两季仿佛互映同存的景观。
4月28日,中国气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其公开信息表明,中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的平均气温均为1954年以来同期最低值。
“4月以来北京市天气比较特别,比较冷。”周逵说,在网上传言流布的过程中,还有人称在北京北部城区拍到了地震云(事后证明并非地震云),这些都为流言传布提供了宏观背景,更主要的是此前全球范围特别是中国境内发生的一系列巨震,也让他产生了警觉与联想。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4月14日接受人民网专访时介绍,从2009年7月15日至今的9个月以来,全球发生7级以上地震共24次,平均每月2.6次;相比20世纪百年每年19次,每月1.6次的平均记录高出不少。而7.7级以上地震的百年平均值是每年两次,而最近9个月内全球则发生了6次。
灾难多发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在此背景下面对传言与谣言,如何理性应对,避免过度恐慌?高建国说,判定是否为地震谣言要把握两条标准,就是精确的地震预报人类还不太可能作出。对外公布地震预报的时间、地点、震级,如果说得非常准确就值得怀疑。还有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只有政府才有权对外发布地震预报,这两者结合是识别谣言的标准。
防震减灾欠账
同济大学日本留学生前德美穗子告诉本刊记者,日本发生地震,死亡率通常不会很高。以她的观察,“中国建筑房子还不够结实,所以地震时比较麻烦。”
该校另一位日本留学生铃木贵思对本刊记者说,他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中国的很多建筑没有足够的设防。在日本每幢建筑都会严格按照抗震设防来建设,如果达不到标准,就不允许竣工。
高建国认为,网络上产生地震谣言并由此在社会上引起恐慌心态,这反映了防震减灾基础工作欠账过多。比如公共建筑的设防标准偏低,广大农村地区以及一些城区建筑的安全性需要加强。相比之下,日本、美国建筑设防做得较好。
他建议目前应该实际采取的行动是:有关部门应该进行抗震知识的广泛宣传。1975年海城地震前,地震局都做了大量、长期的抗震知识宣传,普及防震知识,这为最终地震预报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据他介绍,上世纪80年代福建泉州出现过地震传言事件,渔民甚至跑到香港。当地地震部门经过认真研究分析,做了很多工作,解除了当时的恐慌。
高建国认为,要大力开展群测群防工作。中国要坚持地震预报科研自主创新的道路,同时相信老百姓的力量。地震预测预报任务不能完全寄托在专业队伍身上。要坚持周恩来总理当年提出的“专群结合、土洋结合,大打人民战争”这一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防震减灾思路。
地震来了怎么办
39岁的陆阳,是一位在上海工作的医生。她在日本留学时,经历了一次大地震,在学校的师生中,她是唯一没有急救包的人,这反映了中日两国公民在防震意识上的差距。
“从小到大,从来没有这方面的常识教育。”周逵说,他最近才知道,地震时不应该躲在桌子下,这是他通过网络学到的知识。
“中国人对地震完全没有想法。”铃木贵思说,中国同学如果遭遇地震都不知道怎么办,即使来自地震多发区的四川省的同学也是如此。
前德美穗子说,日本的学校基本上每学期都要演习。从幼稚园起,每个人都要参加。演习如何跑、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
铃木贵思说,学生坐在身下的坐垫折起来就是一个帽子,演习时扣在头上,坐垫虽然是软质,但是很厚。日本有地震预警,通过电视提前发出预告。
“充分的准备高于一切。”日本旅华作家、中国观察家加藤嘉一说,“如果公众没有做好相应准备,当然会发生恐惧。”
加藤嘉一说,日本历史上也有死伤很多的地震,达到今天的防灾水平是一个历史进程。
他认为,中国公众平时要提升防震意识,“从小学到高中,日本人接受至少12年的防震知识教育。我们都明白,地震发生时应该怎么做,地震到来时也就不恐惧。克服恐惧不要从教材与理论出发,要靠体验。老师、学生都要有这些常识的储备,这是一个综合系统的构建。”
“防灾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恐惧是不可能完全消失的。”加藤嘉一说,“不要盲目把地震、台风看作敌人。它是生命、生活的一部分,防灾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日本人从出生到长大,就这么准备着,即使最后不发生地震,这也不是白做,要有这样的清醒认识。万一地震发生,无法正确应对,损害将是非常巨大的。”
周逵说,地震传言事件后,他思考产生恐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作为80后一代没有经历过唐山地震;二是近年来中国发生大地震,媒体侧重于报道抢险救灾,事前的防震减灾知识传播偏少,公众这方面的信息匮乏。”
“中国发生大地震,人们因惊慌而盲目奔跑,这样死亡的人数一定不少(大地晃动时跑出楼房,易于被掉落的砖瓦砸中),我为此心里很不舒服。”前德美穗子说,“日本人这方面有经验,地震的当时不能乱跑。可以跑的时候是晃动停止的时刻。”
“中国发生过唐山大地震,但对多数人来说地震还是陌生的。”加藤嘉一说,“对于中国老百姓,已经到了这么一个阶段,必须认识到地震是会发生的。这方面的意识两国国民差别很大。玉树地震的发生,证明地震的可能性是时刻存在的,中国东部和西部,都应该做好准备,这是最重要的。”(刘巍) (来源:瞭望)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