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副队长杨轶做客强国论坛照片
编者按:2010年5月6日10:30,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副队长、中国红十字总会联络人杨轶做客强国论坛,以玉树医疗救援经历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访谈摘要:
在高原展开救援活动最大的困难我们总结了八个字,吃、穿、住、行、氧、光、风、雪。
我们主要的任务是现场营救幸存者,再一个就是救治伤员,尤其早期,我们连轮班的人手都没有,所以大家是24小时工作的。
当时顾不上任何思考,包括自己吃不吃饭、睡不睡觉都不考虑了,第一时间主要是考虑怎么展开工作,抢救生命。那个地方温差太大,死亡率就会比别的地方高的多,确实是与死神赛跑。
普通的民众在配合救援的时候,救出来的幸存者是最多的。因为灾后在所有的救援力量没有到达的时候,那些活下来的群众是第一个上去救人的,尤其是浅层的,迈的不是很深的,主要是靠他们去救。
访谈正文:
【杨轶】: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副队长杨轶。
[寒碧]:截至目前,你们救援队共救了多少伤员,那边医疗条件怎么样?
【杨轶】:我们救援队是26号撤回的,救出的伤员总共有2507人。那边的医疗条件,总体上来说现在还是得到了很大的改观。我们刚去的时候,他们的县医院和州医院全部是危房,没有办法收治病人,他们展开了50多顶帐篷,但是这种帐篷是民政用的救灾帐篷,不是很专业,民众在里面的救治环境是非常差的。我们去了以后,解决了这方面的一部分问题,同时解放军也有两家医疗房舱医院在那边展开,在我们撤回的时候,整个医疗条件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纯情小牛牛]:嘉宾,谈谈你救援时最让你感动的事吧 。
【杨轶】:我们救援队是4月14号下午3点钟由武警总医院的侯世科带队,当天晚上8点多钟到达了玉树灾区,在整个救援过程中让我感动得事情很多,但是我个人感觉有两件事情最触动我。一件是我们侯主任年龄比较大,在去之前海地救援的时候就受了伤,还在治疗过程中,又一次到达了玉树灾区进行救援,再加上高原缺氧,尤其是在工作中强度特别大,作为救援队医疗分队的队长,他既要统筹全部的工作,又要给灾区的人民提供医疗服务,两次晕倒在了工作现场。但是为了不耽误整个医疗工作的展开,作为队长,他白天坚持工作,晚上输液,包括吸氧,起到了整个救援队的表率作用,让我非常感动。
第二件事情,在我们救治灾民的时候,因为这个地方是藏区,虽然我们语言不通,但是在我们帮助他们的时候,相互之间的关怀让我非常感动。尤其一个藏族的小男孩,我们给他治完伤以后,他每天给我们送一壶开水,因为在那个地方能喝到热水是很不容易的,虽然这个事很小,但是也让我非常感动。
[黑暗之潮]:您是一位多次参与救援行动的医生,请问是什么促使您去做这样的事?
【杨轶】:第一次参加救援任务的时候是接到的命令,但是当参加完第一次任务以后,再发生这种地震灾害的时候,你的脑海里总会反映出现场的建筑物的倒塌,大量的伤员,从心底就有一种动力促使着你去灾区,要用自己的技术去为灾区人民服务,自己的心与灾区人民是连在一起的。
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副队长杨轶做客强国论坛照片
高原救援最大困难:饭煮不熟水烧不开 缺氧严重 [一天一地一广仔]:请问嘉宾,你先后参加过汶川和玉树的地震救援,这二者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杨轶】:汶川和玉树救援两者不同的特点,从两个方面谈一下,一个是生理反应,汶川相对来说是平原,玉树,我们救灾的地点是3700多米,对人的生理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但是整个的工作量不会降低,在高原反应的情况下,比较强的工作量,这是跟汶川在生理上比较大的区别。另外一方面,汶川通讯是不通的,没有手机信号,没有电,没有水,都是靠外界往里运,但是这次玉树救援,第三天手机就有信号了,一周左右的时候就有了水和电,从整个国家的救援能力上和反应上来说,比原来强了很多,我觉得国家对这方面更重视一些了。
[不懂外语]:杨队长,请谈谈你们队的人员组成情况,你们队都去过多少个国家?共完成多少救灾任务?
【杨轶】:救援队整体是由三方组成的,中国国家地震局、武警总医院、解放军某工兵团。包括这次救援,我们总共参加了第15次救援,出国救援的有阿尔及利亚、伊朗、巴基斯坦、印尼、海地五个国家。
[冰霜新星]:在高原展开救援活动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杨轶】:我们总结了八个字,吃、穿、住、行、氧、光、风、雪。“吃”,刚去的时候没有吃,没有喝,后来是饭煮不熟,水也烧不开,我到现在吃东西嘴里还是没有味道。“穿”,温差非常大,晚上要穿羽绒服,中午穿短袖或衬衫。“住”,我们刚去的时候是睡马路,后来有了一些简单的帐篷,但是也是睡在地上。“行”,因为这个地方是高原,我们没有车,走到哪儿都要靠“11路”,所以在高原缺氧的环境下,无论到哪儿都很辛苦。“氧”,因为是高原,海拔3760,缺氧,尤其植被非常差,缺氧非常严重。“光”,这个地方的紫外线强度非常高,我们所有的队员基本脸都晒脱皮了。“风”,这个地方每天都刮一次大风,我们开玩笑讲是“风沙走石”,风来的快,走的也快,让人没有心理准备。“雪”,这个地方虽然已经到了接近5月份,但是经常下雪,而且雪还很大。
[快乐平常心]:嘉宾您好:请问您到达玉树后的第一感受是什么?谢谢!
【杨轶】:当时的情况非常凄惨,面对的都是受伤的群众,我们的医疗队去当天晚上,没有任何救治的东西,包括手术床和帐篷,当时温度非常低,好多医生护士把自己带去的大衣和被子铺开当做手术床,用车灯当手术照明灯,当天晚上救治了49个人。当时顾不上任何思考,包括自己吃不吃饭、睡不睡觉都不考虑了,第一时间主要是考虑怎么展开工作,抢救生命,那真是与死神赛跑。那个地方温差太大,死亡率就会比别的地方高的多,确实是与死神赛跑。
我们当时到了以后,自己拦了老百姓的一辆车,当时是这么过去的,就是为了尽快。要等政府派车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政府全力投入救援了,根本没有车,而且好多道路中断了。所以,当时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先弄辆车,要走路去的话不太现实,太远了。去了以后,看到民房全部倒塌,像一个垃圾场一样,其实这就是老百姓住的地方。
早期救援因没有轮班人手,医疗人员都24小时工作 [行医问药]:嘉宾您好:请问玉树灾区现在有多少名医疗队人员对灾区群众在进行医疗抢救工作?医疗队人员的作息时间又是怎样?
【杨轶】:我们现在所有的医疗队员都已经回来了,因为我们是应急救援,现在灾区主要展开的是灾后重建工作。关于作息时间,我们可以说是没有作息时间,我们主要的任务是现场营救幸存者,再一个就是救治伤员,尤其早期,我们连轮班的人手都没有,所以大家是24小时工作的。因为我们是第一个展开流动医院的工作,伤员的量非常大,大家没有休息的时间,我们的工作台也就是我们休息的地方,大家困了,稍微坐那儿休息一会儿,来了病号又要继续投入工作,到后期这种状况稍微得到一些改善。
[xzjuli]:请问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您想念家人吗?家人想念您吗?
【杨轶】:说不想念家人是不可能的,家人也很想念我,我们也电话联系。我的感受是这样的,没有经历过灾害的场景,是无法感受到家人的重要和家庭的温暖,只有真正地经历过这些,才能够深刻感受到家人对你的爱。
[淡若清雪]:嘉宾好,有专家说震区百姓的心理重建得需要十年,您同意吗?
【杨轶】:我觉得心理重建可能10年都不够,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在汶川和玉树救援过程中,心理上发生问题的都是孩子,学校倒塌以后,孩子们亲眼看着自己的同学遇难,可以说对他心灵的冲击,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我们在现场也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但是因为我们是一个应急的救援,对心理方面,一个是临时的心理辅导,包括安慰。再就是对心理上的创伤进行一个数据统计,像汶川和玉树都是一样,国家都派了心理咨询医疗队和专家,汶川解放军派了29支队伍,武警部队派出了100多人的专家进行心理上的辅导。
[宅男]:请问嘉宾,您觉得民众在配合救援时有哪些常识需要普及,我们的救援工作还有哪些方面有待提高?
【杨轶】:普通的民众在配合救援的时候,有一个数据统计是这样的,谁救出来的幸存者是最多的,就是普通老百姓,这是全世界的数据统计。因为灾后在所有的救援力量没有到达的时候,那些活下来的群众是第一个上去救人的,尤其是浅层的,迈的不是很深的,主要是靠他们去救。在国际上统计这个数量是最大的,比所有专业救援队加起来救出的人还要多,所以,自救互救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救援队成立已经10年了,经过10年的不断摸索,整个救援队工作能力还是比较强的。此次玉树救援属于高原救援,高海拔,缺氧,我们救援队是第一次在这种环境下执行救援任务,对我们救援队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包括如何在缺氧环境下,保证队员的身体的健康,还有如何保证设备在缺氧的情况下能够正常使用。我们下一步不仅仅是针对高海拔缺氧,同时还要针对高寒、热带等各个方面我们尽量考虑周全一点,把预案尽量完善,各种装备再进一步提高。
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副队长杨轶为强国论坛题词
高原缺氧下如何开展救援有了初步的解决办法 [快乐平常心]:请问嘉宾:面对高原反应这个难题中国救援队今后有何打算!谢谢嘉宾。
【杨轶】:我们不用今后再打算,现在已经开始打算了,尤其是在这次玉树救援中,在救援过程中解决了很多高原缺氧下的如何开展救援的问题,包括队员自身的缺氧的预防,在发生高原反应后的治疗,还有设备,如何让它在高原的情况下正常运转,包括如何对其他的救援力量提供这方面的医疗保障,当时进行了一些初步的解决。回来以后,我们已经展开了这方面的研讨,下一步如何完全克服这方面的问题,因为克服高原主要不在于克服缺氧,而在于克服它的压力,高原的气压比较低,这是导致高原反应的最大原因,所以我们已经在这方面开始着手了,如果下一步再发生高原救援的话,我们救援队在这方面应该不存在任何问题。
[忽闪闪]:这次救援,给你们留下了什么经验,请总结一下。
【杨轶】:我们总结了四个“第一”,第一是到达飞机现场展开搜救;第二是展开帐篷的流动医院;第三个是村入户展开巡展;第四是和当地的藏族医院展开联合救治。
[行医问药]:请问嘉宾:在医疗队进行抢救工作开展的同时,卫生药品的供给是否及时和充足?
【杨轶】:就我们救援队自身来讲,所有的药品都是自给自足的,因为我们参加十几次救援,心里是非常有数的,尤其是地震灾害,针对地震灾害之后的伤情,我们带的药品是非常充足的。但是对于整个灾区来说,药品的缺口还是比较大的,后来比较充足了。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自给自足没有问题。
[野猪]:问个问题。杨轶,根据灾区群众的疾病统计,到现在为止主要问题是什么。
【杨轶】:就是外伤,尤其在应急救援的早期外伤为主,过了一周到十天以后,慢慢出现一些其它的病,这种病就比较复杂了,根据环境的不同,像玉树救援,更多的是感冒之类的疾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地方昼夜温差比较大,没有了居住的环境,老百姓在外面露宿,导致感冒的比较多。包括一些基础疾病,比如他本身有一些糖尿病,楼塌了,药拿不出来,过几天以后他就会来找你。
[人心不足]: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杨轶】:武警总医院作为一支参加抗震救灾的力量,充分发挥了武警部队的使命,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保证人民生命安全。这支救援队一身肩负了双重的职业道德,作为医生,作为军人,体现的都非常完美。他们这次奋战是短暂也是漫长的,每个医疗队员都像战斗中的战士一样舍身往死,勇往直前,也受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他们的帐篷医院,每天都川流不息的救治受伤的群众,从包扎到救治,确实体现了军人和医生的大爱,尤其在所有人都有高原反应的情况下,自己输着液,也给别人输液。
我在玉树呆了十几天,对我人生是一种历练,当我上飞机的那一刻眼泪控制不住,酸甜苦辣一下涌上心头。有一个故事非常令人感动,体现了藏汉一家亲,血浓于水,当时一个战士把一个三个月的小孩挖出来了,当时这名战士送到卫生队,医生每天喂奶什么的,这个孩子有一天哭的非常厉害,有一位汉族的受灾群众,她来给这个孩子喂奶。让人非常感动。
[吕长银]:如果想参加救援队伍,需要通过什么渠道,才能加入这个队伍。
【杨轶】:如果想参加专业的救援队伍,基本上不太可能。首先,需要经过很多次专业的培训,像我们都是参加过国内多次考核和联合国的考核,这是一个国家的行为。如果你们想参加一些相对来说比较业余的救援队,途径还是比较多的,我了解就有很多志愿者自发组成的救援队,并且每年还会组织训练,在网上可以查到,志愿者组成的救援队与我们还是有一些联系的,有时候我们也共同执行一些救援任务。
【杨轶】:谢谢各位网友对玉树灾区的关注,也谢谢各位网友对我们救援队的关注和支持,让我们大家共同用一颗爱心重建玉树。谢谢!
嘉宾简介 杨轶 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副队长、中国红十字总会卫生救援队联络人。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