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天气 > 我国南方暴雨来袭 > 南方遭暴雨袭击消息

广州建立一套应急预案 用防洪手段经验防内涝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2010年05月09日03:32

  广州将建应急预案 用防洪手段防内涝

  新快报讯 (记者 范如石)记者昨日获悉,广州市水务局目前正准备借鉴防大江大河防洪经验,结合广州城市内涝的实际,建立一套应急预案,从制度上防止城市内涝。

  广州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抵抗“一年一遇”降水标准建设的排水设施,在这样50年一遇的强降雨面前根本无力应对。几千年来,防止大江大河洪灾的历史相比防“水浸街”更长,经验也更丰富。因此,广州水务局计划借鉴大江大河防洪经验来防止城市内涝。

  记者了解到,水务局计划建立起一套防止城市内涝的应急预案,大致为:在汛期到来前,建立排水设施的检查和维护制度,保证设施在排水时的有效性;在汛期到来时,建立紧急抢险制度,尽量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在汛期过去之后,建立排水设施的修复制度,以尽快有效迎接下一次考验。

  全城排水系统仅9%能抗“两年一遇”

  广州拟逐步提高排水设施建设标准

  新快报讯 (记者 范如石)“这次全面被淹,是这个系统整体无法应对这么大的暴雨。我们之前整治过的黑点这次比其它地方还要好,就不能说我们花了钱没有效果。”昨日,广州市水务局一工作人员回应“治水不见效果”的说法,称广州将逐步提高排水设施建设标准。

  去年花了9个亿专门治水浸街,怎么越治越严重了?针对前天的特大暴雨,市民除对水浸的原因感到不解外,也对水务部门治水浸街工作提出质疑。

  这位工作人员说,国家对城市的排水设施有明确规定,主干道为抵抗“两年一遇”的标准,次干道为抵抗“一年一遇”的标准。在这一轮的排水设施改造未完成之前,广州的城市排水系统能抵抗“一年一遇”的占83%,抵抗“两年一遇”的只占9%,有的城中村还没有排水管道。

  他说,去年广州花了9亿元对228个水浸黑点改造后,基本都达到了能抵抗二年一遇的标准,因此这次特大暴雨,原来水浸的黑点比其它地方受的影响更小一些。“这说明我们的工作是有效的。

  市排水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广州已在考虑全面提高城市的排水设施建设标准。目前须作好雨水规划,对于新建城区须按三年至五年一遇的排水标准建设,对于老城区要通过改造逐步提高排水标准。

  专家视点

  城市外表光鲜内里粗糙

  市社科院专家批评广州对“不可见系统”太轻视

  新快报讯 (记者 尹辉)“有些城市看上去很光鲜,很现代,但自然灾害一检验,就过不了关。”广州市社科院城市管理研究所所长黄石鼎直言,当前城市建设只关心高楼大厦等可见系统,对地下排水等不可见系统太轻视。

  黄石鼎说,这是一场史上少见的强降雨,这个客观事实不容忽视,但城市在应对灾害时差强人意的表现,同样令人深省。

  “中国较发达的一线城市,甚至曼谷、马尼拉等发展中国家的名城都有一个通病。”黄石鼎说,那就是在城市急剧发展过程中,城市建设更加注重城市的可见系统,比如高楼大厦、道路系统等,“相反,支撑城市的不可见系统是不太重视的。

  “我们经常可以在电影里看到美国、欧洲下水道过人甚至过车的场景,人家的下水道几乎是一条人造地下河。”反观国内,黄石鼎说,我们的设计标准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很大缺陷——用管道来解决的,“可以说,从一开始我们就没有好好设计过,也没有考虑城市应该在什么样的看不见的系统支撑下进行发展。”

  黄石鼎说,可悲的是,当城市进入急速发展时,人们依旧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当城市扩张时,只是在城市新区用新的下水管道来接驳原来的排水系统。”他认为,新旧之间没有本质区别,只是管径和材料的改变。黄石鼎认为防水浸应该抛弃目前“打补丁”的方式。他认为,广州的排水系统应该与自然的河涌及地下水系统结合起来,应该与广州特有的岭南水乡式的地脉形态相衔接。“不能哪里水浸就治哪里,那样永远都治不好。”

  “城市的排水系统不仅仅是管网的问题,对于城市地表,是不是也应该进行一些改造?”黄石鼎提出设想,今后在城市建设中可以减少使用混凝土,因为混凝土隔断了雨水的渗透,“比如用一些渗水性的材料,建在行人道和部分住宅区。”

  他说,如此一来,发生强降雨时,这些地方本身就是一个渗水的地方,不一定都排到河里,还可以渗透到地里。

  应立法建立灾难预警传播机制

  新快报讯 (记者 尹辉)“提前两个小时预报,为何依旧水浸全城?”昨日,广州市社科院城市管理研究所所长黄石鼎分析道,预警信息传播系统不健全是其中的致命要害。

  “虽然预报了,但市民根本无法知道。”黄石鼎说,如此预报的效力实在太低。“预报给谁,用什么渠道和方式预报,都应该充分考虑,而不应该仅仅只是在电视上挂个预警标志。”黄石鼎认为,应该立法要求建立一个灾难预警信息传播机制。

  “当城市遇到重大灾害时,媒介应该无条件发送信息,包括短信系统,这个时候不应该有任何的商业利益。”他说,如果每个市民都能在两个小时前收到暴雨信息,人员可以疏散,车辆可以开出低洼地。

  他认为,预警系统应该包含两个方面,除政府部门把消息传播给市民外,还应该培训每个市民发现危机后如何处理,“不然,下次即使水灾信息传播到市民手上,但他们也不知道怎么来应对。”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lianzhang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