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512中国娇子中国力量大型公益活动 > 2010中国力量花絮

5.12汶川地震:永不失落的集体记忆

2010年05月10日13:50

  5.12汶川地震:永不失落的集体记忆

  今年5月,在上海举办世博会这个喜庆的日子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纪念一个令十三亿中国人所永远不应该被忘记的一个严肃的日子——两年前这一天——2008年5月12日,位于中国南方的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造成7万人遇难牺牲。

  这是自新我国成立以来,在我国所发生的规模最大和破坏力最大的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该次地震发生后,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温家宝第一时间赶往灾区,胡锦涛紧随其后,而在陕西汉中地震灾区,在一所小学上,胡总书记写下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题词。

  而在两年后,在刚刚在2010年4月14日发生地震的青海玉树,他写下了“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的题词,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到“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灾区人民的关怀,而在2008年5月19日和2010年4月21日,为表达对汶川和玉树地震遇难者的哀悼,共和国先后两次降下半旗,从而表现了中国政府对普通民众生命尊严的高度关注,经过两年的灾后重建,如今的汶川已经从废墟上重新站了起来,我要说,汶川的今天就是玉树的明天,玉树,学习汶川好榜样,玉树,加油!

  我们终究还是可以坚定而乐观地认定,这一年的时间已经足以证明,最起码,有两样东西可望成为我们民族记忆之库里的珍贵宝藏:志愿者和慈善。

  一

  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抹平身体和心灵的伤痛,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就已经过去一年了。时间快得很残酷。

  一年的时间不能算长,但是,对于我们的记忆来说,或许也并不能算太短吧。难道不是吗?鲁迅先生在三•一八惨案发生不过两周以后,就发表了《记念刘和珍君》,就因为他已经听见了“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的脚步声。

  我们是善忘的。无论创伤有多么深重,一年,大概也足以抹平了吧?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在地震的巨大灾难激发出来的全民族的高尚道德、昂扬精神、伟大价值和挺直脊梁面前,每一个中华儿女都由衷地感叹和振奋。我们朦胧的泪眼,看见了清晰的希望。这一切,都在史无前例的全民哀悼日得到了升华。我曾经写道:“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13亿中国人的高贵头颅随庄严的国旗一同低垂,然而,同时高高扬起的,却是中华民族之魂!”

   然而,我们毕竟是看惯了忘却的。于是,难以抑制的担忧,也出现在不少人头。还是鲁迅先生,他曾经深沉地提出过“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而今,这个问题或许已经转化成“灾难过去以后怎样”了吧?

  我也有类似的担忧:“灾难终将过去,但是,如何使灾难所激发出来的宝贵的集体记忆,在平和宁静的岁月里永不消淡,却是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面对和深刻思考的问题。这样的集体记忆是我们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是由数万条鲜活的生命换来的。愿凝聚中华民族、提升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永不失堕!”

  钱理群先生也在演讲里问道:“灾难毕竟是一个非常态的状况,人们最终还要回到常态之中;我的忧虑正在于,回到原来固有的生活里,我们会不会故态复萌,又恢复了那个自私的、颓废的自我,那种冷漠的、互不信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有没有可能打破这样的循环,能不能把这次灾难的‘非常态’中爆发出来的人性之美、人情之美,变成一种稳固的社会和精神的‘常态’?”

  谁都知道,这绝对不是杞人忧天。现在,一年过去了,我们大概可以欣慰地说:民族记忆的天空并没有崩塌。不过,就此而言,一年的时间就更不能算长了。我想,或许我们还是应该将心中的问号再保留一段时间。这是无奈而必要的审慎。

  

  大规模群体型的志愿者从2008年起开始出现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而5•12汶川大地震则将他们永远地镌刻在了中华历史的丰碑之上。报告文学家陈歆耕先生的《废墟上的觉醒——关于汶川大地震志愿者的问卷调查》是伟大的中华志愿者的最佳写照,我们应该凝视这本书的“附录”,其中记录的,正是数以百万计的志愿者的代表。

  雷达先生用饱含感情的笔写道:“志愿者队伍,是一支前所未有的救灾劲旅,它的出现和参战,应当说是史无前例的。……它的出现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令人振奋,表明抗震救灾不再仅仅是国家行为,也是社会成员自觉自愿的个人行为。……他们坐飞机,乘火车,搭班车,自驾车,甚至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从天南海北奔赴汶川灾区,汇成了一支志愿者大军。……志愿者是一群普普通通的人,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炫目的光环,没有个人动机,在做了大量工作,离开灾区后,他们中很多人谢绝采访,甚至不愿意披露自己的姓名。然而他们却在最危险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奔赴灾区,默默无闻地为灾区群众,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无私的奉献,把爱心传递到水深火热的受灾同胞的心坎上。”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田燕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