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铭记汶川地震 > 汶川地震震后援建 > 汶川地震震后援建消息

汶川地震2周年:他们的笑脸展震后重建新生活

来源:中国广播网
2010年05月11日08:04
姚若红奋力抛出一颗石子,乐呵呵地憧憬着未来的新生活

刘保玉已热爱上灾区,一说灾区就笑

面对新生活,老妈妈幸福地笑了

  两年前那场灾难,定格了很多人哭泣的瞬间。两年过去了,灾区已旧貌换新颜,无论是灾区群众,还是援建人员,那一张张经历过悲痛洗礼的面孔,面对如今灾后重建的成绩和生活的日渐美好,无一不重焕笑颜。

  昨日一早,本报记者与新浪四川拍客已前往汶川,记录点亮这个春天的温暖。

  说起新生活他们就笑呵呵

  姓名:姚若红年龄:25岁职业:村民拍摄地点:汶川县漩口镇蔡家杠村拍摄时间:4月10日下午3点10分

  灾区小伙子的笑脸:提起新房子他就开始笑

  提到房子,姚若红的脸上有了光彩。“地震前我住在山包包里的一个破房子里,和现在的房子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啊。”他笑着说。

  下午2点,“5·12”地震的震中——蔡家杠村附近牛眠沟,姚若红指着半山腰的一处乱石堆:“地震时,我看见地洞像挤牙膏一样喷出很多石头,我也被震倒在地上。”

  姚若红背后,跟着5名游客,开着一辆红色的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车底盘被路上的石头碰得砰砰响。他们来自都江堰,想看看传说中的震源点是什么样子。

  姚若红是村里的名人。地震时,在山上找羊的他目睹了灾难发生的全过程。有人称他是“离震中最近的幸存者”,一些媒体也报道过他的故事。此后,有游客来蔡家杠村,想看看震源点,村里人就会告诉对方:“你去找姚若红吧,他最清楚。”

  姚若红带着5人,到了牛眠沟山顶的堰塞湖。“这里有一个观音庙,以前是在半山坡,现在就在路边,在你脚下以前还有一个龙王庙……”他俨然一个专业的导游。

  事实上,姚若红是蔡家杠村的村民。导游只是他临时客串的,最多算他的一项副业。大多数时候,他骑着摩托车,在映秀镇镇口的空地上候客,当摩的司机。有人走过来,他也会大声吆喝:“兄弟,去哪儿?”

  偶尔有人来到蔡家杠村,想去看看震源点。他就临时客串导游。但与其他导游不一样,姚若红的讲解服务不收钱。除非游客想去汽车到达不了的区域,要坐他的摩托车,他会按照摩的的价格收费,“一趟下来,四五公里,我收20元。”

  有人觉得姚若红有点傻,“你嘴巴都讲干了,还是收点钱嘛。”他总是摇头:“我是个开摩托车的,挣点本分钱就可以了。”

  他用自己挣的“本分钱”,为自家的房子装修做准备。他和父亲去年搬进一栋一楼一底的新房子里,房子很宽,两人住不完,还租了几间给在村里干活的工人。姚若红的父亲在门前搅拌着一堆水泥,房子的装修已经进入了最后阶段。“政府给房子打了框架,我们自己也出了一部分钱,终于住进了漂亮的房子。”

  有了房子后,他开始考虑自己的个人问题了。“看时间找个合适的女的,把婚结了。不过,现在还没有目标。”

  他听村里的人说,蔡家杠村以后要打造成一个特色旅游小村。他盘算着,等以后来这的人多了,或许就不用去映秀镇跑摩的了。“就在村里,送送游客,也可以赚钱。”他笑呵呵地说。记者胡挺摄影吴小川

  姓名:邹亮

  年龄:44岁

  职业:生物教师

  拍摄地点:汶川县第一中学

  拍摄时间:3月9日下午5点

  援建老师的笑脸:灾区学生让我很感动

  前不久邹亮感冒了,上课声音嘶哑,几名学生凑钱给他买了一盒喉宝,送到他的讲台上,“这让我很感动,同时也让我感觉到,我们是一家人。”他笑着说。

  2009年9月16日,在过完教师节之后,44岁的邹亮来到了汶川县第一中学。

  这是他向当地教育局申请的结果。他原本在广东中山市一所条件不错的学校任教,并且有着“中山市优秀教师”的荣誉,但“一种内心的冲动和使命感”让他提出了这个申请。

  到汶川后,他教两个班共141名学生的生物课。每周16节课,他忙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但即使是在忙完了后,他也会在办公室待上一阵,然后再回宿舍。

  姓名:刘保玉

  年龄:54岁

  籍贯: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胡庙乡

  职业:山体护坡工人

  拍摄地点:都汶路

  拍摄时间:4月9日下午1点

  援建工人的笑脸:学会了川话喜欢上川菜

  “我现在特别喜欢吃川菜,味道"好得很"。”刘保玉用刚学的四川话说,笑容在他的脸上绽放。

  “5·12”地震发生后一个多月,刘保玉就和工友一起来到四川,在工地上干活。每天9个小时,晚上住临时帐篷,他不觉得累,只是刚来的时候饮食有点不习惯。

  刘保玉从事的工作,要求他每天必须拽着绳子,从坡度约70°的斜坡上爬上爬下。

  虽然几乎一年才能回一次家,但他还是很满足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每当家里在电视里看到四川有余震,马上就会打电话给我,让我感到很温暖。”

  拍摄人:张维国拍摄时间:2009年10月5日

  拍摄地点:邛崃市南宝山

  羌族老人的笑脸:迁进新家老人笑得特幸福

  身着崭新的红色民族服,羌族老妈妈坐在新修的马路旁,盼着嫩绿的茶苗快快长高。阳光晒在她身上,老妈妈脸上堆满幸福的微笑……

  这是张维国去年10月5日在邛崃市南宝山汶川灾区群众安置点拍摄下的一幕。

  去年5月,张维国途经邛崃市时遇到一位羌族老人,聊天后,他得知这位老人曾经住在汶川龙溪乡直台村,地震后安置在了邛崃市。分别后,张维国一直牵挂着这位老人,去年国庆期间他终于找到老人在南宝山的安置点。在那里,他看到安置点矗立着羌族和现代风格相结合的特色楼房,阳光下外墙上的红艳艳的灯笼格外喜庆,阳光下的一张张笑脸让他深受感动。记者朱丹笑脸推荐人:张先生推荐费:100元记者刘春梅朱丹胡挺摄影吴小川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赵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