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天气 > 西南旱灾 > 云贵旱灾最新消息

贵州:防旱抗旱还须加快生态建设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5月17日11:15
  新华网贵阳5月17日专电 题:贵州:防旱抗旱还须加快生态建设

  新华社记者周芙蓉

  去年7月至今春,贵州遭遇了有气象资料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全省88个县(市、区)有83个总干旱天数在100天以上,近10个达到220天以上,累计平均降水量较历年同期偏少五成。至今仍有两个重旱县在苦盼降雨。

  石漠化加剧旱情发展

  重旱下的贵州,连绵不断的喀斯特山坡上,石头裸露,靠石头缝里仅有的一点土壤坚韧地生长了几十年的灌木、乔木大量干枯,新造林大面积枯死。

  “石漠化严重的地方,都是人畜饮水最为困难的地方。”旱区干部群众告诉记者。

  专家介绍说,石漠化是人类在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下,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岩石逐渐裸露、土地生产力衰退甚至丧失,地表呈现类似于荒漠景观的演变过程或结果。

  记者了解到,贵州重旱区的西部和南部,正好是石漠化最为集中的区域。贵州省林业厅石漠化治理办公室副主任刘茜介绍说,2008年国家启动的石漠化治理试点工程中,黔西南、六盘水、安顺和毕节26个县(市)全部纳入试点治理。

  “当前的大旱不是石漠化造成的,但石漠化却加剧了旱情的发展。”贵州师范大学教授、贵州省石漠化治理专家组首席专家熊康宁说,石漠化地区生态比较脆弱,承受干旱的能力比较低,在同样的气候条件下,石漠化加深了干旱的危害程度。

  册亨县副县长吴玉方说,越是石漠化严重的地方,人口越密集。册亨县北部4个石漠化严重乡镇有7万多人,占农业人口的近三分之一,而土地面积仅占五分之一。

  “人为因素是加剧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重要原因。”熊康宁说,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建设力度的加大,贵州石漠化扩展速度减缓,但2000年到2005年平均每年还是增加334.7平方公里。由于人口压力大,坡耕地多,喀斯特地区土地退化仍在发展,石漠化面积仍在增加。

  小水利“难扛”大旱灾

  “此次持续干旱,虽然水利工程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贵州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贵州省水利厅厅长黎平说,贵州1.9万处水库山塘99%都是小型水利水库,中型以上骨干工程只有34座,平均约3个县(市)才拥有一座中型水库,抗灾能力弱。

  据统计,大旱期间,贵州县城供水有48个受到影响,占54.5%;1380个乡镇的集镇供水有956个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占70%,其中501个供水不正常。

  黎平介绍说,目前中型水库都是集灌溉、供水及防汛于一体,生产、生活用水的矛盾非常突出。保证了生产用水,就难有效保障城市供水;保证了城市、农灌用水,工业用水又严重受影响,深感捉襟见肘。

  由于喀斯特地形、地貌占全省面积的73%,地表涵养水源能力较弱,贵州工程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存在“雨季洪水成灾,旱季无水可用”的现象。

  黎平分析说,贵州工程性缺水有两个原因:一是历史原因,基础薄弱,财政用于水利的投资极其有限;二是投资政策原因,国家水利投资主要考虑大江大河、大湖泊的治理,大型工程才能进入国家计划盘子,小型水利工程则由地方投资建设。贵州没有大江大河,又没有条件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历史欠账较多。

  缺乏条件建新水库,而对现有山塘、水库的后期管理又不到位,导致水利工程不能长期发挥应有效益。据统计,贵州建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大部分水库、山塘,目前有小(二)型以上病险的829座。

  要对大自然存敬畏之心

  黔西南州册亨县尽管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大旱,但地处县东部的秧坝镇几乎没有受到多大影响。大旱期间,记者在当地农田里看到了久违的绿色。

  村民岑卜爱对记者说:“干旱对我们影响不大,我们灌地的河一直没有干,2月份下种的辣椒一亩收入了5000多元。”

  “全镇森林覆盖率78.5%,有林面积25万多亩,河流不断,完全得益于生态建设。”秧坝镇党委书记王俊说,多年来,村民种树得到了实惠,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60%来自林业,调动了农民种树的积极性。建设生态,能够获得经济、生态双效益。长期以来,这里都没有发生较大的洪涝灾害,即使大旱当前,也没有出现群众断水、四处找水、政府送水的困境。

  “山上种满树,等于修水库”。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罗扬说,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与水的关系非常密切,森林通过对降水的截留、吸收、下渗和对降水进行时空再分配来涵养水源。

  贵州气象部门对贵州从1951年到2006年的气象观测资料表明,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贵州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气温升高显著,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摄氏度,其中冬季平均气温升高0.94摄氏度;降水量略有减少,年降水量减少了48毫米,进入新世纪以来降水偏少。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大气的水分循环发生调整,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发生。”贵州省气象局气候中心主任吴战平说,联合国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评估报告指出,气候变暖90%以上的可能性是人类活动引起的。

  罗扬说,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应对极端气候的治本之策。如何调动群众参与生态建设,将农民经济利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持续探索的重要课题。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龙平久说,极端气候产生的根源是生态被破坏。开发利用资源应遵从每个民族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生存智慧,对大自然要存敬畏之心,违背自然规律的开发,最终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赵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