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南京首创“问责风暴” 一年多来问责65名官员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5月20日17:01
  花掉2000多万元,出新刚一个月却已出现路面龟裂、沉降。5月8日,因为这条让市民看在眼里挂在嘴边的“问题路”,南京白下区5名官员被问责。其中,区建设局局长徐仁彪被通报批评,副局长刘怀江被行政记过,3名市政工程管理所副所长被免职。

  这一次,省城媒体报道行文很中性,仅以“问责”概括来龙去脉。在这座曾以“万人评机关”、“一次"创建"问责31名官员”屡屡引起全国关注的城市,“问责”正与“风暴”、与“领导拍板”悄然脱轨,成为构建责任政府、塑造责任官员的制度化实践。

  一夜免掉13人,问责逼出执行力

  两年前,南京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满城官员第一次领教问责风暴的威力。

  2008年8月13日,时任创建督查指挥部总指挥的南京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绍泽夜查羊皮巷农贸市场,发现场外垃圾成堆、污渍横流。第三天,南京各大媒体都在显目位置报道因垃圾清扫不力,洪武路街道副主任乔建民被免职。

  “之前,市委书记、市长去过,督察组去过,第四次再不动人不行了!我们对照责任分工,找到分管人,一打电话,关机!而按规定,创建期间要24小时保持开机。”南京市监察局局长龙翔说,此事在干部中引起了震动。有人质疑:干了一辈子才混到处级,扫不好地说免就免,是否小题大做?

  “当时,干部责任心不够,执行力不足,创建遇到很大困难。层层开会落实,就是贯彻不了。大家都看到问题,但都不愿动真格。”陈绍泽回忆,羊皮巷菜场的垃圾,包括书记、市长在内,三次要求整改,都没解决,说明干部“极不负责,执行力严重不够”!

  怎么让干部动起来?问责!而不明晰责任,何谈“问责”?紧扣文明城市创建的各个环节,南京制定了厚厚一本“责任辞典”,全市每条街巷创建责任都落实到人。不管哪里出问题,一翻“辞典”,就能“对号入座”找到人。像菜场环境,原由十几个部门管,谁都管等于谁都不管,厘清责任后,菜场里面由工商牵头协调其他部门管理,场外保洁交给街道负责。

  责任细分,问责有据可循。此后半年,南京有31名官员因创建不力被问责。在创建关键时刻,曾有一夜问责13人。人们惊呼:“问责风暴”来了!那夜,没有设计路线,龙翔带着一干人马,走到哪算哪,逮到谁算谁。在莫愁路附近,一位纳凉市民看见督查组,赶紧上前带路——有人在楼道盖鸡舍养鸡!从东到南,从西到北,转了一圈,他们查到不少问题:大排档占道经营、垃圾没处理……这次暗访,导致13名干部被免职,有位干部正式任命还没下来,免职的文件却已到了。

  当官就得担责。“文明创建最终检查前的中秋夜,很多市民到玄武湖玩,在环湖路扔了不少垃圾。市领导夜里看到,很激动,11点喊我们过去,明确表示:这儿是南京"脸面",怎能收拾不干净?不管是区委书记、区长还是局长,查清责任一律问责!问责不能只问基层干部的责!”当夜,市园林局局长赶到玄武湖,召集领导班子开会,决定对玄武湖管理处一批干部予以问责。事后,园林局一位副局长受到行政警告处分。他们有些委屈:“夜里扔的垃圾,以往都是第二天清晨处理。”但创建要求的责任是全天候的,问责也是全天候的。

  “问责不是为了处罚干部,而是鞭策干部不懈怠,增强责任心,提高执行力。”陈绍泽说,短短几个月,南京文明创建测评综合指数从倒数第二变为正数第二,创建最终成功,很大程度得益于从严问责。“没有"问责"这把枪在背后抵着,干部哪能拼命往前冲?”龙翔说。

  问责常态化,才有尽职常态化

  “配合"文明城市创建"掀起问责风暴,只是权宜之计。这样的风暴再多,强度再大,也不能解决干部队伍长期存在的思想、作风、能力问题。”陈绍泽说,作为倒逼干部提高执行力的重要载体,问责需要长效制度设计。

  去年3月,南京出台《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对党政干部的6类17种情形实行问责。从决策失误、责任意识淡薄,到效能低下、作风不正,分别给予告诫或责令检查、通报批评、停职检查、调离岗位,乃至责令辞职、免职的处分;凡被免职或责令辞职,一年内不得提拔或安排到同级岗位。这是全国首部党政一体化的问责制度,改变只问行政责任的惯例,将各级党政领导全部纳入问责范围。龙翔强调,南京问责制度化,重视程序规范,重视事实认定,允许被问责者充分申辩,而不是“领导看不惯谁就问责谁”。

  问责制度化,意味着问责常态化。南京出台党政领导问责制度,将问责从重大事故处理,从推进重点工作,转向日常行政,转向社会热点问题治理。南京市纪委执法室负责人透露,去年,在土地专项检查中,57名干部被问责,其中处级干部20名。“今年土地专项检查正在进行,发现违规,同样问责到人。”而在环保专项检查中,两家化工厂超标排放长期未解决,相关负责人被严重警告,这两处“关不掉”的污染源很快就被关掉。

  问责常态化,才能带来尽职常态化。在最近完成的大部制改革中,南京特地增设督查专员办公室,与监察局合署办公,整合社会投诉、舆论监督等渠道,对党政领导日常履责进行监督。陈绍泽说,问责必须全天候,覆盖领导施政全程,“纪委曾连续3天拨打80个部门服务电话,三分之一没人接,三分之一打不通,三分之一扯皮!”与之相适应,面向所有机关干部,南京正在“定员、定岗、定职”,制定岗位职责体系。

  让敬畏责任成为从政习惯

  “问责,更多体现为担当责任,而不能简单看成处分谁、罢谁的官。”采访中,陈绍泽和龙翔一再呼吁,从党政领导到社会公众,不要误读问责,应带着平常心看问责。

  “问责”是舶来词,10年前从港台引入内地。自“非典”危机启动官员问责始,至近年三鹿奶粉事件等一系列重大安全事件,大批官员被处理,问责经历自下而上的实践,逐渐成为政治领域的重要制度。去年7月,中央正式出台文件,提出对党政领导若干行为予以问责。省委党校刘长江教授认为,中央问责制度只是粗线条的,操作还需地方丰富完善。“南京问责制度化实践,具有超前性。问责,问的是工作责任心。过去,对于够不上党纪和法律惩处的官员不当行为,像态度不积极、办事效率低,缺乏治理措施,以至"不犯大错就不怕"成了官场流行心态。而正由于缺乏责任心,酿成很多重大事故。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出台问责制度,补上了责任追究体系的重要一环。”问责不能取代党纪处分,对很多失职行为往往先问责,再予以党纪处分,甚至追究法律责任。

  问责与其说是事后追溯责任,不如说意在向党政领导传递新的施政理念——职权相应、权责相等、错责相当。今年3月,南京板仓街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因把关不严造成路面塌陷,市里启动问责:市政公用局分管副局长朱俊基被诫勉谈话、通报批评,负有重要责任的排水管理处处长吕德明、副处长谭沭兵被免职。市监察局工作人员和其中一位处长谈话3小时,这位处长想不通,列举诸多理由,说跟他没关系。“出现事故,造成这么大损失,你当处长的,难道就没责任?”这句诘问,让他冷静,在处理意见书上签了字。

  “问责,让我对工作充满敬畏——头顶悬着责任这把剑。”一位市级机关的副局长说,两年前在文明城市创建中被问责,当时很委屈,“成天在外面跑,干得特别卖力,出点小事还要问责?领导说,你工作努力并不能掩盖疏忽,同样,问责也抹不去你的努力。我一下明白了。从那以后,部署工作更周密,出点疏漏,都要承担责任。”因为更加努力,他被评为文明城市创建的有功人员。

  自启动党政领导干部一体化问责,这一年多来,包括一名副区长、一名副局长、20多位处级干部在内,南京共有65名官员被问责。其中,4人被免去党内职务,5人被免去行政职务。陈绍泽说,对被问责的干部,不会一棍子打死,干得好,同样会用得好。(记者 颜芳 俞巧云 孙巡) (来源:新华日报)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马涛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