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 域外华闻

美国《华尔街日报》:恐惧中国别只顾影自怜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5月24日10:49
  美国《华尔街日报》文章 原题:中国不止是邻国的一面镜子

  这两年,中国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在邻国眼里的“威胁度”也在上升。日本日益担心中国军力崛起,印度疑似患上了恐华“妄想症”,即便是跟中国关系不错的俄罗斯,在不久前举行的卫国战争胜利日阅兵式上也未邀请中国军队受阅。

  俄、日、印三国分别可以算作过去的大国、现在的大国以及未来的大国。在俄罗斯眼里,中国或许是它30年前的影子;在日本眼里,中国大概是它的青春版;而在印度眼里,中国没准是它透过时光隧道瞥见的10年后的自己。

  中国就像一面镜子,俄、日、印三国本意是要看中国,但目光不自觉地投向镜子中的自己,俄罗斯看到自己的韶华老去,日本看到自己的中年危机,印度看到自己的身单影薄。它们都对自己镜中的形象不满意,于是便本能地迁怒于镜子,俄罗斯疑心镜子把自己照老了,日本埋怨镜子把自己照丑了,印度则担心镜子把自己照小了。这三个国家净忙着顾影自怜,对中国这面“镜子”本身,却好像一直未顾上得出客观的印象。

  那么,中国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呢?有人说,要评判一个人的人品,在他最得意和最失意的时候去观察他,往往能够得出最准确的结论。如果一个人能够在得意的时候不忘形,在失意的时候不自弃,那便可以称得上是君子了。

  人品如此,国品大概也是这样。《华尔街日报》近日有专文谈及两位和中国发生过密切关系的洋人,一位是明朝万历年间到中国传教的利玛窦,一位是曾长期执掌燕京大学的司徒雷登。

  利玛窦在中国生活的年代,正值万历中期的太平盛世。1610年5月,利玛窦在北京病逝,中国一些官员反对皇帝在北京赐地埋葬他。但时任内阁首辅的叶向高却力排众议,因为在他眼里,利玛窦的出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道德学问和对中国的文化贡献。这种博大的文明心态,西方人恐怕是在确立全球主导地位许多年后才逐渐具备的。

  司徒雷登在中国生活的年代,则是中国的国运跌至低点的抗日战争前后。司徒雷登在卸去美国驻华大使之职回国后颇不得志,全赖他在中国的学生傅泾波一家照料。司徒雷登后来在遗嘱中表示,希望自己的骨灰能够被送回中国。他这样做,除了对出生地的一份眷恋外,恐怕也缘于他通过与傅泾波等中国知识分子交往而对中国文化产生的敬重。一种文化,当它处在最低潮时仍能赢得强势文化的尊重,这不简单。

  中国的左邻右舍在对着中国这面镜子顾影自怜之余,应该也抽空想想这面镜子的前世今生。 (来源:国际在线)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马涛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