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重庆打黑-文强涉黑案二审宣判 > 09重庆打黑评论

文强牢骚中的某些“启示”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2010年06月01日03:23
  潘洪其

  二审维持原判的重庆市公安局原副局长文强已走近人生末路。他在悔过书中痛悔自己醒悟得太晚,同时仍不忘发牢骚,把自己腐败的原因部分归结为仕途多年原地踏步,导致思想上不能正确对待,产生不满情绪,升官不成就乱用权。

  觉得自己有能力、付出得多、成绩不少,理当继续升迁,而看到那些资历浅、业务不熟悉,甚至还是自己过去“下级”、“下下级”的人都升上去了,自己却一直在原地踏步,于是心理极度不平衡,要通过报复式的腐败进行“自我补偿”。这就是文强的牢骚表现出来的“腐败逻辑”。

  文强的牢骚在官场并非个别的情绪。如河北省原常务副省长丛福奎,1997年当选中央候补委员的希望落空,接着又没能扶正当上省长,于是顿觉前途黯淡,心灰意冷,遂开始疯狂弄权纳贿。我们可以将文强的牢骚和“腐败逻辑”视为胡搅蛮缠,但应当对其中反映出来的某些“实情”予以足够的重视。

  文强的牢骚主要反映了三种 “实情”。第一,由于官员职位毕竟有限,越是高级官位,竞争必然越是激烈。比如一个单位有五个副局长,一段时间之内只可能有一个副局长得以扶正,其他四个副局长要么原地踏步,要么只能另找出路。第二,竞争中既有胜利者,就必然有失利者,失利者往往感到不公平而心理失衡,总是难免之事。第三,由于“官本位”传统根深蒂固,官位承载的现实利益太多太重,竞争失利者难免痛感委屈失落、伤心绝望,若不能及时调节好心态,就会像文强那样走向腐败堕落。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一国情决定了上述第一种“实情”在短期内无法改变。针对第二种“实情”,能够改进的空间也比较有限,因为任何竞争的结果都不可能达到绝对公平,即便在一般人看来相对比较公平了,一些失利者仍然会觉得不公平。至于第三种“实情”,已经涉及官位竞争失利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关方面应当安排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一定的疏导。

  要从根本上缓解丛福奎、文强们的牢骚,避免他们由失利而失意,由失意而自我放纵、“破罐子破摔”,唯有大力推进体制改革,一方面加强对官员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使“升官不成”的文强们即便想“乱用权”,也因制度的约束而难以遂意。另一方面,大力破除“官本位”痼疾,大幅度削减官位承载的现实利益,降低官位的“含权量”和“含金量”,减轻官位对社会成员的吸引力,从而既降低官位竞争的激烈程度,又降低官位竞争失利者的失意程度。

  如果体制改革能够推进到这一步,那么,社会上就不会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竞争公务员职位,官场中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削尖脑袋拼了老命往上爬。而丛福奎、文强们如果未能爬上去,一般也能以平常心对待,而不至于把自己推向不可救药的腐败深渊。 (见A11版)
(责任编辑:黄成勋)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