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经济发展报告2009—2010》发布
指出经济增长并非有利于居民收入比重的提高
休闲娱乐仍是消费“稀罕物”
记者上午从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获悉,由该出版社出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编写的2010北京蓝皮书之《北京经济发展报告2009—2010》编制完成。
报告指出,经济增长的成果并非有利于北京市居民收入比重的提高。1999年—2007年,北京市经济每年均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而居民收入在地区总收入中的比重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逐步下降的趋势。
收入结构
居民收入比重不增反降
经济持续增长,居民收入却没有增加,这是蓝皮书中所称的四大结构性问题之一的收入结构问题。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收入可以分为居民收入、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据蓝皮书介绍,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普遍在54%—65%。而对于已经步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向高收入水平冲刺的北京来说,北京市的居民收入比重明显偏低。
北京市的产业结构与1991年时的美国比较接近,但收入分配情况却大相径庭。蓝皮书显示,2007年,北京市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为43%。
【专家说法】
提高收入创业是有效途径
蓝皮书主编、北京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梅松和蓝皮书作者之一的唐勇在蓝皮书主报告文章中表示,北京市收入结构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就在于,经济增长的成果并非有利于北京市居民收入比重的提高。
专家建议,首先应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初次分配有利于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激发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追求高效率的投资热情,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从而提高整体经济运行的效率。
另外,要加大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以减负促增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保障的投入。
还应鼓励居民通过创业来增收,通过投资增加财产性收入,实行鼓励创业,支持就业的体制和政策,调动劳动者个人就业和创业的积极性,消除阻碍就业和劳动力转移的体制障碍,鼓励发展民营经济,充分利用民间资金,参与到全社会的生产活动中去,以获得更多财富。
消费结构
仍以传统物质产品为主
蓝皮书指出,北京市居民仍然以传统物质产品为主的消费结构与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所达到的高度是极其不相适应的。
从2006年开始,北京市已经步入后工业经济时代。而按照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的一般规律,其消费结构中物质类产品的消费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人们精神生活层面的服务类产品。如影视、娱乐、旅游、休闲、体育、健康、培训、咨询等的消费逐渐上升。
上午,记者采访了在北京某纺织杂志工作的两名记者,他们每天的生活方式基本都为下班以后逛超市、购物等,每周休闲、旅游的习惯几乎没有。
【专家说法】
应加大培育服务消费热点
梅松和唐勇指出,居民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居民收入比重不升反降意味着北京市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并没有真正惠及于民,这是北京市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重要原因。
专家表示,一是建设社区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社区服务。推进家庭、家政服务一体化,鼓励社区发展理发、洗染、菜市场、废旧物资回收等服务网络和综合服务平台,拓展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方式,支持有实力的连锁企业拓展服务项目。
二是扩大信用消费。创新信用、融资业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继续发挥内贸信用险在拓展市场、防范风险方面的作用。
三是培育服务消费热点,如信息产品消费、休闲旅游消费、教育培训消费、文化娱乐消费等。
【消费故事】
网民晒2009年收支:
钱不经花
今年45岁的董女士是一家中型医院的医生。年收入大约有15万元。其中,基础工资6万元,公积金大约2.5万元。此外,夜班补助等方面收入2.5万元。最后,年底还有2万元的奖金。
在投资收入方面,董女士于2009年年初购买的基金带来大约2万元的收入。
2009年,董女士的收入比2008年增长了63%,幅度似乎很高。但她仍然感觉钱不经花。
作为三口之家的主妇,董女士感觉周围的物价上涨比较明显,多收入一两万元似乎对生活没有太大的改善。
首先是蔬菜肉类的价格上涨了,去年每月花费1500元左右就能应付家里的伙食费,但现在每月都要花费2000元以上。
“我们一家三口住在一套90平方米的商品房里10年了,本来计划换套大的,但房价直线上涨,只好作罢。我整体的感觉是,收入增加了,能买的东西却少了。”董女士说。
本版文/记者王永生
北京2007年和美国2005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比较
以北京与美国作对比,1992年以后,美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2%以上。
北京2007年
居民43%
政府15%
企业42%
美国2005年
企业14%
政府13%
居民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