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长三角城市群咬定世界级
长三角规划落地,意味着中国经济的1/5终于定位了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黄深钢李荣刘巍巍
考察“长三角”从一个地域概念到一个经济概念的前世今生,你会发现这是一个不断突围的过程。
“长三角区域规划,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终于落地了。这说明长三角在中国发展中的地位太重要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市长联席会议负责人胡雅龙在得知国务院正式批准长三角规划的消息后,感慨地对记者说。
5月24日,国家发改委传出消息,国务院已正式批准实施长三角区域规划,明确了长三角的区域战略定位和8个方面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长三角将努力建设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改革创新的引领区、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国际化发展的先导区。
天生一个长三角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望海潮》
北宋词人柳永年少时,从家乡福建崇安到开封应试。在杭州勾留些许时日,曾挥笔写下这阙《望海潮》。宋代文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里说,因为柳永在词里描写了富裕繁华的江南,而引起金主完颜亮对宋朝的觊觎。“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罗大经此说,尚难有史实佐证,只可聊备一说。但所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繁华也会遭人觊觎,则史之凿凿,古今皆然。
长三角城市群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而来。据历史学家考证,早在商代末期,长三角作为断发文身之地出现了第一座城市,城址在如今江苏省的常熟市。令今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不知为何,在当时的中原地区的人看来,这里是蛮夷之地。收录在《尚书》中的《禹贡》,大概是我国现存的最早一篇土壤学专著。在这篇仅有1193字的文章中,将长三角片区的国土列为下下等,在整个国家土壤中肥力最差。
而纵然是“下下等”的土地,仍不断有新的城市在长三角这块土地上产生。从战国时期起算,此后大约经过1000年,到公元400年宁波筑城,加上之前的苏州、扬州、越城(南京),长三角城市群的最初格局大体形成。
城市群是城市现代发展意义上的概念,主要是伴随科学技术进步,工业文明兴盛,经济活动的联系度越来越紧密而自然产生。通常来说,在一定区域内,有一个或数个中心城市,围绕这些城市在空间上分布着相当密度的中小城市,规模巨大,产业集聚度极高,人口密度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社会活动联系密切,能优势互补。在交通节点上具有无与伦比的区位优势。
上海在所有长三角城市中,由于天赐的优良区域位置,是当之无愧的皇冠上的明珠。它的地理位置恰好处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点,长江出海口,在“T”形交叉点上。一横是海岸线,一竖正是长江。因为江,它可以迅速深入中国广袤的腹地。因为海,它能迅速与世界建立联系。作为枢纽的上海,在承传起合之间,渐成珠玉。
上海如是,长三角何尝不如是?
“星期日工程师”——最初的经济辐射
“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那时候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邓小平
一些专家认为,长三角从一个纯地域概念跃升为区域经济体,滥觞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2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成立上海经济区和山西能源基地规划办公室的通知》,决定由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等10个城市组成上海经济区,以上海为中心,地域范围为长江三角洲,成为以地理空间为特征的长三角经济区概念的最早雏形。
1985年2月,中央、国务院批转了《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指出,“应该开放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进而陆续开放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北起大连港,南至北海市,构成一个对外开放的经济地带。”长江三角洲自此正式辟为经济开放区。
但仅过了3年,国家计委发出“计办厅(1988)120号”文件,通知“撤销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勃兴,市场经济在长三角地区已经深得民心,沪苏浙地区民间经济合作已非一纸文件所能束缚。民间不断出现了多种形式的联营,乡镇企业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对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突破,地方活力得到释放。
“星期日工程师”正是彼时一个独特的现象。在上海、南京和杭州大型国有工厂里的工程师,纷纷利用周末放假时间到乡镇企业传授技术,顺便挣取“外快”。这些“星期日工程师”中,有的是普通技术人员,有的还是技术工人。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大城市的厂里并不显得如何重要,可是一到联营厂就成了抢手人才。联营厂把他们当财神供着、敬着,原因就是长三角各地乡镇联营厂多达2000多家。这么多的乡镇联营厂,有无数的技术问题等待他们参与解决。
“我们公司能有今天,离不开当年的‘星期日工程师’。”杭州萧山的亚太机电集团董事长黄来兴告诉记者。在去年,亚太集团麾下的亚太股份成功在深圳中小板上市。在黄来兴看来,当年类似亚太这样的联营厂和工程师到底有多少,确切数据现在已很难统计,也不可能统计。但纵然时过境迁,“星期日工程师”独特的贡献却长久地印刻在这一代企业家的脑海里。
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经济的最初辐射。
“中国经济的五分之一终于定位了”
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说,长三角的经济在中国经济总量中占到20%左右,是国内其他任何区域都无法比拟的。长三角规划落地,意味着中国经济的1/5终于定位了。“而且,这还不是单单数量上的意义,是国家总体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战略步骤终于迈出去了。”
1990年,中央决定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使长三角迎来了历史性机遇,拉开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序幕。2008年9月7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把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对长三角经济区提出了全新的任务和目标。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自此跃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意志的体现。
此次批准的规划明确: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据上海市发改委人士说,长三角以全国2.1%的陆地面积、11%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1.7%的国内生产总值、24.5%的财政收入、47.2%的进出口总额。
在不少专家的眼中,长三角规划的落地,是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版面”完成“拼接”的重要一步。从去年到现在,国家已陆续出台了10多个区域规划,中国将进入一个以区域为主要单位、以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互动为主要格局的发展新阶段。
“这已是一个很明显的趋势。”用郁鸿胜的话说,中国新一轮区域合作与发展将由“点对点、城市与城市、以增长极为核心的‘集化发展’向“泛化发展”延伸。“中国南海、东海、黄海、渤海的沿海区域都将在战略规划中互动,并与内陆区域形成更紧密的联系”。
据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卓勇良等一些先后参与过规划编制过程的专家学者说,此次规划最值得注意的是,在“一核六带”等长三角区域发展布局上,改变过去比较“泛”的规划特征,更注重区域性优势资源的禀赋条件,对于沿太湖、沿杭州湾等不同地带都进行了比较准确的定位。
“只有定位准,才有差异化的政策引导。”郁鸿胜等专家说。此次规划中,有“比较丰富的笔墨”涉及区域经济制度的合作及框架。对于环保、资源等区域内公共性的问题,此次突出了协调性的政策,这些政策将由区域内各方共同制订、共同执行。政策引导将体现差异化,沿江、沿海、沿路、沿湾等条件、目标、定位都不同的地带,土地、环保等不同的政策都将有差异化的“更为精准”的落实途径。一些以生态为主的地带,肯定不会与重点产业发展地带实施同样的开发性土地供给政策,但在生态补偿上将会有充分的考虑。
从目前已公布的规划内容来看,国家对长三角在改革创新及转变发展方式上起率先示范的作用,期望较大。这也成了规划的主要“亮点”和新意所在。
相关人士表示,长三角发展较快,所以也较早面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着力推进改革攻坚”等方面的任务,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此次提出长三角要成为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这是一个较新的提法”,对长三角的期望更高了。据专家的估算,到2020年,长三角将出现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如按长三角经济每年增长10%、主导行业要占经济总量的51%以上计算,到2020年,长三角的服务业就应该超过7万亿元的规模,“这个发展量是非常大的。”
离世界级城市群还有多远
“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必须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在一些专家看来,长三角号称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但是,从实际情况看,中国的城市群与世界城市群相比,落差还很大。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相比,美国的大纽约、五大湖等三大城市群占美国经济总量的67%。日本的大东京等三大城市群占整个日本经济总量的70%以上。而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只占整个中国经济总量的40%。其中,长三角占22%左右。在城市首位度方面,纽约占美国经济的22%以上,东京占日本经济的24%以上,而长三角城市群中的首位城市上海仅占全国经济的5%。“大城市不凸起,中小城市上不来,城市群就没有竞争力。”
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研究部负责人沈玉芳指出,世界级城市群通常有着高效的统筹协调机制。如北美五大湖区城市群,由芝加哥市在2002年牵头成立了“五湖联盟”,每年聚会一次,就产业竞争、污染治理、气候应对等重大问题协调各方利益,确保实现共赢。分工明确的产业协作体系,以发挥城市间的互补性。如大东京地区的港口分工明确、各展所长,千叶为原料输入港,横滨专攻对外贸易,东京主营内贸,川崎为企业输送原材料和制成品。
“虽然,长三角各地也形成了一些协作机制,但由于整体规划一直没有出台,各自为政、产业同构、同质竞争的问题一直存在。”沈玉芳说。
据不完全统计,在长三角16城市中选择电子信息业为产业发展重点的有12个城市,选择汽车业的有11个,选择石化的有9个。同时,在产业转型方向上也往往“不谋而合”,比如提出创意经济后,长三角城市群内共建设了11个国家级动漫基地。沈玉芳表示,《规划》出台后,这些问题将有望得到解决。
此外,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中,粗放型经济仍占有较大比重,各城市经济增长仍基本依赖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生态环境脆弱、水体污染、土壤破坏和固体废弃物堆积等问题较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挺进世界级城市群的步伐。
“杭州到上海的高速公路上至今有两个收费口,而杭州到南京的就只有一个,”卓勇良说,缩减高速收费口并不存在机制或者技术上的难题,这一问题他呼吁了7年,至今仍然存在。“放在长三角合作这个大范围里来看,这说明有的部门里,有人对城际合作还有惰性,或者说是惊人地冷漠。”卓勇良直言。
此间一些专家建议,随着《规划》出台,下一步的重点应该是自上而下推出一系列配套政策。就目前长三角而言,土地制约瓶颈性问题能否打破、财税政策能否更趋于激活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活力,都是值得关注的热点。
“从历史来看,长三角具有与中央政府保持高度一致的历史传统。从现实来看,中国需要一个在国土范围内经济发达、社会稳定、各项事业和谐发展的‘火车头’。”卓勇良说,作为有较好发展基础的长三角地区,应担当起历史的责任和中央的重托。□
《瞭望》文章:区域规划谋新
陆续发布的区域规划,拼接着中国“十二五”规划的版图。随着最后两块拼图——长三角和京冀区域规划的推出和即将推出,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区域战略布局和未来发展走向,正在显露出全部轮廓。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作为中国现在和未来三大增长极,已经引领着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快速前行。
摒弃各自为战,盲目发展,“诸侯割据”,用区域发展的空间约束,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的国家意志落实为区域规划的顶层发展战略。遵照这一战略宗旨,陆续获批的区域发展规划,以国家意志,聚区域力量,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承担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谋划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一页。
这从相继出台的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可以看出端倪。受国家发改委举众力编制长三角和京津冀区域规划影响,各地区纷纷扛起区域经济的大旗,寄望以区域规划的整体诉求,获得国家层面的认可,进而争取或多或少的一些优惠或者支持政策措施。所以,从北部湾区域规划开始,“十一五”以来,十余个区域规划浮出水面,还有一些带有规划性质的综合试验区。这一方面可以起到引导区域科学合理发展的效果,但另一方面也难脱谋求超国民待遇、扰乱经济发展正常秩序之嫌。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空间开发无序现象十分严重。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以过度占用土地、矿产、水等资源和环境损害为代价,不同区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盲目开发现象。本该解决这一问题的区域规划,如果只是冲着特殊优惠而来,就大有跑偏之虞,就有可能出现在一些资源环境条件欠佳或脆弱地区,在行政区经济的大环境下,一味追求GDP增长,致使资源更加匮乏,生态环境更加恶化。而在一些已经发展充分的地区,本来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支撑能力已经呈现日益下降的趋势,结果依然凭借“关照”而更加“超载”,使区域规划的空间管制和区域调控职能落空,对形成合理的国家区域政策体系造成冲击。另一方面,由于政策制定的随意性和自由度较大,与各地的谈判和公关能力密切相关,自然会诱发地方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进行攻关和游说,跑“部”前进。
要谋求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转变,要开“十二五”和未来发展新局,需要全力保证国家顶层区域发展战略“落地”,合力开创区域规划之“新”。□(文/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