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中科院公布城市上班耗时报告 市民质疑其科学性

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
2010年06月07日13:35
北京环线的交通信息提示牌上显示“车多行驶缓慢” 新华社资料图片
北京环线的交通信息提示牌上显示“车多行驶缓慢” 新华社资料图片

  综合广州日报、华西都市报、成都晚报报道

  近日公布的一份《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对内地50座城市上班花费时间进行了排名,北京以52分钟居首,其次为广州48分钟、上海47分钟、深圳46分钟。记者随机采访了10名广州市民,得出的上班花费时间平均约45分钟。但也有市民质疑报告的科学性。

  《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是由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牵头,组织多名专家学者,历时一年完成的研究成果。

  ■内地上班族上班耗时领先全球

  报告中称,英国咨询公司雷格斯公司日前对13个国家和地区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内地上班族每天在上班路上(从家到单位单程)花费的时间领先全球。这项调查显示:中国内地上班族上班平均需要时间为42分钟,其次是印度,39分钟,而美国和加拿大排在第9和第10,分别只需要23分钟和22分钟。经济学家分析,中国内地城市的拥挤是导致上班用时过长的一个原因。

  据称,《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选取了我国内地的50个主要城市来计算,上班平均花费时间是综合5个方面的因素计算出来的:产业人口分布、平均上班里程、人均道路长度、城市交通立体率和公共交通出行率。为准确反映各城市不同人群上班的花费时间,上班族的交通方式分为步行、自行车、公交车和小汽车等几种。

  ■内地5大城市上班耗时40分钟以上

  报告显示,在我国内地,上班平均花费时间位居前四位的是北京(52分钟)、广州(48分钟)、上海(47分钟)、深圳(46分钟),上班平均花费时间在40分钟以上的城市有5个,30分钟以上的城市有17个。

  牛文元教授认为,上班路上花费的时间说明,城市化的发展带来更大的交通流量需求;交通发展跟不上城市化;时间表还体现了现行的城市交通状况、城市的宜居程度以及统筹城乡过程中,如何克服城市率的问题。

  ■市民案例一:住郊区路途遥远耗时多

  记者随机采访了10名居住、工作区域不同,交通方式不同的市民,他们平均的上班时间为45分钟。

  云姨家住海珠区南洲路,处于市区最南端,但上班的地方恰在广州北端的白云区黄石东路,距离其住所将近30公里。之所以将房子买得那么偏远,主要还是考虑价钱。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每天花大把时间在上班的路上。

  云姨上班有几种选择,最理想的方案是搭乘楼巴,可楼巴常常满座。云姨只能倒两趟公车,花40分钟到珠江泳场站下车,在总站乘36路车至黄石东路。一般情况下,这段路都不会太堵,云姨花费在上班路上的时间约为1小时50分。

  在人民中路上班的陈欣住在白云区乐嘉路。按理说,最方便的上班方案就是在楼下乘58路到海珠中路。从地图上看,这段路程只5.6公里,8个站。但是,一进入窄窄的海珠北路,车子就慢了下来。陈欣上班少不了要一个小时。

  ■市民案例二:道路通畅省时间

  郑和均是有车一族,住在五羊新城的他工作在广州大道南洛溪大桥附近,一般20分钟之内就能回到单位。“早上广州大桥北往南基本都不会塞车。 ”

  王君住在天河员村山顶,上班地点在烟墩路,顺利的话45分钟可以回到单位。 “有多路公交车可以到东山口,一般5分钟以内就能等到公车,车上大概25分钟,但下车后还要步行15分钟。 ”王君说,黄埔大道近期施工基本完工,路况通畅了很多,上班很少超过50分钟。

  ■市民案例三:换乘地铁较保险

  卢娜住在海珠区江燕路,上班地点在林和东路,她选择公交车换乘地铁的方式上班,“如果步行15分钟,有直达的线路可以回公司,我以前试过这样乘搭,但是时间不好控制,有一次迟到后,我就选择转地铁了。 ”现在卢娜要乘公车到江南西转二号线再转一号线和三号线。“乘地铁也不一定就准时,去年我就碰过三号线出故障的情况,有了经验后赶紧出地面步行。 ”正常情况下,卢娜40分钟能从家回到单位。

  ■市民质疑:报告是否科学

  “广州上班耗时48分钟,我觉得较合理,但问题是北京、上海的城区面积比广州、深圳大很多,上班耗时相当,会不会调查不够科学? ”市民黄新亮在北京上的大学,之前在深圳工作过,他认为,“除非都在轨道交通沿线居住和上班,否则北京的上班平均耗时很难在1小时以内。”多名社情民意调查和城市管理专家表示,很难评价报告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网友评价

  北京网友“只取一瓢饮”:我和我的同事上班可能只有2-3人能够达到52分钟,大部分都要在90分钟以上。

  网友“cCchina”:深圳 46分钟坐车肯定不可能,大约关外200万的人口到关内上班。等车最少20分钟。

  “21号·半成品”:我在上海,每天上下班3小时20分左右。

  中产个税负担沉重 制约收入增长

  □据人民日报报道

  负担沉重的“中间阶层” 很多中等收入者并不认为他们属于“中等收入群体”

  在北京一家公司工作的陈先生,前几天刚收到税务部门寄来的2009年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虽然平时对每月缴多少税都有数,但一看到去年近2万元的纳税额,他的心里还是感觉有些异样。

  他告诉记者,在北京打拼已经10多年了,目前月收入超过1万元,加上妻子一年五六万的收入,家庭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听起来这个数字相当不错,但他却觉得每天都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每月五六千的房贷月供,孩子的教育,老人的赡养,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手头很少宽松。自己和妻子每年缴的个人所得税,加起来在2.5万元左右,对全家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 “橄榄型”分配格局,是调整社会财富分配格局的一个重要方面。按社会学观点,中间阶层的壮大,使原来对立的贫富两极变成了一个连续性的排列,这就让每一名社会成员看到拾级而上的希望,有助于缓和贫富差距造成的社会对立情绪。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如同陈先生一样,很多中等收入者并不认为他们属于“中等收入群体”。以个人所得税为例,就存着相互矛盾的观点。一方面,尽管近年来个税起征点一再提高,但很多人仍然觉得税负太重,要求提高起征点的呼声不绝于耳;另一方面,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绝大多数工薪阶层并不用缴纳个税,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个税缴纳群体所占比例要小很多。

  专家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矛盾,与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在收入调节方向和力度上的问题有关。比如对于生计费用的扣除,没有考虑纳税人的家庭人口、赡养系数、家庭总收入、物价上升等因素对个人开支的影响。在计征办法上,实行分项课征,造成所得来源渠道多和隐蔽性强、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不纳税或少纳税,而所得来源渠道少、收入相对集中的纳税人多纳税。正是由于这样的税负不公平,才导致很多中等收入者觉得个税负担沉重。

  税收是否存在“逆调节” 过重的负担不仅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制约了员工的收入增长

  在长期从事收入分配研究的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看来,不仅是个人所得税,税收杠杆在很多时候对收入分配都是“逆向”调节的作用。

  “这首先表现在中小企业的税负过重。 ”周天勇分析,企业需要承担的税收包括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但据他了解,在很多地方,对于小企业都采取按营业收入的13%“包税”,过重的负担挤占了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不仅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制约了企业员工的收入增长、福利增长。

  由于小企业一般是劳动密集型居多,其发展对于改善分配格局、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具有很大意义。

  相比较而言,由于财产税的空缺,富人承担的税负与其纳税能力相比,就显得很轻。资源税的调节作用也没有得到体现。周天勇说,在国外,对于电信企业使用的空间频道资源都会征税,我们在这方面是空白,本该属于国家的税收变成了相关电信企业的利润,也成了这些行业畸高收入的一个来源。煤炭等矿产资源近些年来已经成为暴富的源头,税收在这方面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橄榄型”社会怎么建 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是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的关键

  有测算显示,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偏低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存在着较高的收入分配不均等,以及比较大的城乡收入差距。 2009年收入低于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人群比例高达62%。这部分低收入人群主要在农村,占农村总人口的85%左右。因此,中国现在的居民收入分布结构,类似于一个宽底座的金字塔,与“橄榄型”收入分布还有不小的距离。

  针对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我国前几年提出了“提低、扩中、调高”的思路。周天勇认为,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是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的关键。而中低收入者绝大多数是主要依靠劳动获得收入,因此“提低”最重要就是扩大就业。与直接“给钱”、让利相比,让低收入者安居乐业,收入快速增长,才是更加可持续的方式。

  专家认为,政府在二次分配方面也应该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发挥财税政策的收入转移作用,确保财政的公共性和满足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有关方面的发展目标。通过加大二次分配领域的调控力度,将公共支出和基本公共服务的重点,逐步转向城市低收入者和广大农民。

  就“限高”而言,要让高收入者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例如,加强针对高收入者的税源监控和税收征管,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适时开征物业税、遗产税等新税种。同时,要调整不合理的高收入、规范灰色收入、打击非法收入。

(责任编辑:news1)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