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四川日报

旱山村变成了花果山

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2010年06月10日07:11
  编者按

  水资源日渐短缺。如何水利四川、水兴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战略。我省水利事业必将取得新的提升和突破。

  为展示和宣传我省水利事业的新成就,为水利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本报开辟《再造一个都江堰 四川水利新跨越》专栏,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邹渠

  龙泉山中段,有座海拔900多米的张飞营山。

  6月8日上午,记者来到这里。漫山遍野的果树,将张飞营山下的简阳市武庙乡付夕坪村搅进深深的绿色里。连绵起伏的绿树丛中冒出一幢一幢红琉璃瓦、黄瓷砖墙外加西洋铁花栅栏的小洋房,阳光下分外显眼。

  浓浓的绿荫下,3社的袁世军夫妇正在为李子树疏果,还有1个月时间,这些李子就该收获了。“这季枇杷还未卖完,收了2万多元,加上还未上市的李子,今年收入三四万元没问题。”袁世军说。

  “现在人均年收入8000多元,10年前连800元都不到。那个时候的付夕坪,没有水,十年就有九年旱,吃饭全靠天,7月才栽得下秧,秧苗就手卡卡长。穷日子就没法说,好多人经常去上访。是搞了水利才有这么大的变化哟。”旁边的郭迪明大爷接过话。

  武庙乡来了一位叫潘水平的党委书记。在他的努力争取下,上级为付夕坪村下达了旱山村集雨节灌试点项目,开始了小微型水利设施建设。

  “我们规定:民办公助、自愿申请、绝不勉强。工程建成后,乡上对蓄水池全部发了产权证。”村党支部书记刘光应介绍。

  群众视蓄水池为家产。全村已建成220口蓄水池,以U型渠连通,形成灌溉网络。有了水,村民就种下了桃、李、枇杷等2000多亩水果。付夕坪村开始成为花果山。

  付夕坪村的经验在全乡推广,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建起蓄水池3000余口,新建、改造渠道70公里,整治塘堰68口。全乡新增蓄水175万立方米,人均增加蓄水量125立方米。

  “我们这里,一亩水果一年只需几十方水,而一亩水稻要250方水,丘陵旱山地区必须发展节水农业。”潘水平说。武庙乡以枇杷、李子等水果为主导产业,全乡已发展优质水果2.6万亩,水果年总产量达到2万多吨。加上发展畜牧业,去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50元,比大兴水利前增加4倍多。

  采访札记

  一池、一塘、一节石河堰,这些小微型水利设施,担当起了改善旱山村贫穷落后面貌的重任。

  我省有众多旱山村,群众急盼着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用水,帮助他们增收致富。目前,一批集雨节灌项目正在我省旱山村实施。付夕坪村的成功经验说明,只要干部带领群众实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及时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既节水又有较高市场价值的农产品,小水利就能发挥大作用。
()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