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让少数民族文化焕生机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6月12日23:08
  新华网长春6月12日电(记者常亦殊)12日,53岁的中国朝鲜族居民金明春,在刚刚从上海世博会赶回老家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后,就来到延吉市参加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现在,他对农乐舞的技艺更加珍惜,也对这一舞蹈的传承充满信心。

  金明春是中国朝鲜族农乐舞的著名传承人。这一舞蹈已被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中国卓有成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让农乐舞等更多的少数民族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

  2009年,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与端午节、书法、篆刻、南音、粤剧、侗族大歌、藏戏等21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同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增至26个,而农乐舞是唯一一个舞蹈类项目。

  农乐舞是中国朝鲜族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形式,它最初源于古代人们的农耕、狩猎生活,还具有祭祀元素。每到新年伊始和丰收时节,朝鲜族人民都要跳起热情奔放的农乐舞,来表达他们对幸福生活的祈愿。

  金明春从1977年开始跳农乐舞,当时他只有20岁,“新鲜、有趣”使他成为农乐舞的爱好者。他说:“可以在充满激情的舞蹈中表达自己,这就是农乐舞的魅力。”

  在上海世博会吉林周活动中,金明春演出了8场,有上万人次观看。“谁能想到曾经都快没人学的舞蹈,能引起这么大反响。不只是国内游客,就连澳大利亚、日本等外国游客也为我们叫好。”金明春说。

  上个世纪80年代,金明春到汪清县文化馆工作,开始教授农乐舞,并组建了一只小型农乐舞演出队,用以宣传这一传统舞蹈。此后,他总想把自己的一身本领传授于人,却无“用武之地”。

  “因为舞蹈的动作力度大,必须是男孩子跳,可想学的人很少。好不容易找到几个好苗子,结果没学多长时间都因到国外打工而离开了。”金明春很是惋惜。 2003年,中国启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5年,又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6年,农乐舞被中国文化部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2007年开始,金明春作为农乐舞的传承人,每年都能得到政府发放的2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他传授农乐舞技艺。今年这笔资金将增至70万。

  据介绍,中央和省级财政已累计投入17.89亿元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遗”保护的科学体系正在逐渐形成。

  “农乐舞成为世界级"非遗"后,大家关注的多了,想学的人也多了,现在我们在县里的各幼儿园、小学、中学建立了15个农乐舞培训基地,有800多人先后接受了培训,”金学明笑着说,“以前想教没人学,现在是想学的人多得教不过来。”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文化也随着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深入而焕发生机和活力。在上海世博会上,满族剪纸、蒙古族马头琴演奏、鄂温克族舞蹈等众多少数民族文化就纷纷亮相,同样博得世人喝彩。

  中国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介绍说,据初步统计,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近87万项,国务院先后公布了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而其中有许多都是少数民族文化项目。

  对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曹保明说:“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而不可替代的文化,为中国悠久文化增添了璀璨光彩。而"非遗"保护,不仅对保持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作出贡献,也让这些少数民族文化有了活态传承,让人们重新找回那些祖先留下的文化财富。”

  现在,汪清县已经成立了农乐舞展示厅,专门展示这一古老舞蹈的发展历史。“一切才刚刚开始,”金明春对农乐舞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不仅要让孩子们学,还要让他们理解并喜欢农乐舞,这才能让祖先传承了数百年的艺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刘士朋)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