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学者称中国经济总量失衡存在滞胀风险

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2010年06月13日05:14

  商报记者 焦素芳

  昨日,商报大讲堂第十六期如约开讲。

  北京大学副校长、著名经济学家刘伟,作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转变》的演讲。

  在刘伟看来,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威胁是滞胀。

  中国经济现在什么水平?

  现在20天生产的量

  相当于改革开放前一年的量

  一个人,最要紧的是要明白自己身在何处。国家也是。

  总量大,速度快,人均低。这是刘伟总结的中国经济的现状。“2009年全国的GDP是33.5353万亿元人民币,折算成美元是4.9万多亿。这样的数字在世界排名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对中国GDP增长速度之快,刘伟举了个很形象的例子。“30年来,GDP增长大约9.8%,中国GDP的总量剔除价格因素之后,增长了15倍多,也就是说,中国现在20天生产的量,相当于改革开放以前一年的量。”

  但按人均GDP,中国在全球200多个国家中排名100多位,人均3200美元。而去年全世界人均GDP是8600美元。

  他分析,关于目前中国经济的现状,还有两种争论。一是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低估了中国的水平。“他们觉得中国的统计有缺陷,很多行业,特别是咱们国家的服务业,有一些没有统计进去,西方人认为大约缩水了20%。”

  还有汇率。国内也有很多人认为低估了人民币的价值,高估了美元的价值。如果按美国统计的1.9∶1来折算,现在中国的GDP就放大了3倍,人均水平也要在这个上面放大3倍。

  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遇到了什么问题?

  总量失衡 存在滞胀风险

  刘伟觉得,目前经济遇到的问题集中在两方面,一为总量失衡,二为结构失衡。

  总量失衡是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不协调。“失衡太大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严重通胀,一是经济萧条,失业率增加。现在的威胁是,两种失衡都有。”

  刘伟说滞胀的危险很大。需求方面,前段时间政府财政投入400万亿,新增贷款9.6万亿。但扩大需求实是把双刃剑。这些票子在刺激经济的同时也刺激物价, 如果这些钱对实体经济的传递效果并不明显,那就可能一边是高物价,一边是高失业。“货币政策一般是6个月到18个月显效,所以通胀压力到今年下半年到明年才会显现。”

  成本方面,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无论是土地、劳动力、能源原材料都翻了很多倍。成本增加推动物价上涨,如果需求并未增加,高物价低需求必然导致滞胀。

  结构失衡 内需外需结构失调

  除了总量失衡,在刘伟看来,更危险的是内需和外需上的结构性失衡。

  外需方面中国经济增长受出口影响太大。刘伟说,这些年中国出口增长超过10%,大体就拉动经济增长1%。“去年出口是负的1.7个百分点,危机前是2.6,这样前后相差了4.3个百分点。你说对经济的影响能不大?”

  内需方面,中国过于依赖投资需求。全球的基本趋势是经济增长10个百分点,7到8个百分点靠消费需求,2到3个百分点是靠投资消费。而中国恰恰相反。

  出现这些问题如何调整?刘伟总结不外乎是在货币、财政和汇率问题上调整。

  在货币政策方面,刘伟觉得对企业不应一味宽松地放钱,而是帮助企业培育新的投资增长点,形成对货币的有效需求,货币政策才会盘活。

  名词解释

  滞胀

  全称停滞性通货膨胀,在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通俗地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

  “滞胀”的实质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但市场没有需求,只能通过利用将来的需求来带动现在的需求。
(责任编辑:刘晓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