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惹瓦南(Saravanan,右三)、合作伙伴格唐(Goutham)和餐馆员工。 中新网6月22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来自世界各地的美味佳肴,让这里的饮食文化具备了多元化的特色。比如各地家乡美食,正是一些新移民靠着自己的特长,提供了这样的服务。但在餐饮业中,也有一些“反传统”的现象。记者近日带你去看看印度新移民,为何开起中餐馆。
“反传统”生意之一 走进这家招牌极富有中式风味的餐馆,你嗅不出跟别家中餐馆不一样的地方,挂在墙壁上的一张张京剧脸谱,整个餐馆的用餐氛围极具中国风味。你可能就此断定,这家餐馆的主人肯定是个文化人,或是在文化上有一定造诣的本地华人,或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绝对不会联想到这家餐馆的主人,是来自印度的新移民。
在今年4月中旬开张的这家中式活海鲜餐馆(The Mask Restaurant),位于印度餐馆林立的实龙岗路,招牌旁挂着的一张极富中国特色的京剧脸谱,吸引了很多食客的眼球。
原来,餐馆的老板是来自印度真奈的萨惹瓦南(Saravanan,40岁),他的合作伙伴格唐(Goutham)也来自印度。目前,两人都是本地永久居民,家人也随之来到新加坡一起生活。
萨惹瓦南介绍说,他是在1995年底来到新加坡,起初是做土木工程师,还曾参与建设东北地铁线牛车水站的工程。如今他已经转行,改做买卖手机的生意。而他的合作伙伴格唐,则是2000年来新加坡,除了合伙开这家餐馆,他们俩也一起经营手机店。
萨惹瓦南聘请一名本地华人作为餐馆经理,照顾管理着餐馆的生意。他每天只是在午餐休息时间,抽空到餐馆看看而已。
从饮食文化的交汇中看到商机 在萨惹瓦南的眼中,新加坡无疑是一个充满现代气息,且无时无刻不流露着传统的色彩,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这里生活、学习和工作。随之而来的各地饮食文化便在这里产生了交汇,就像新移民族群一样。
他说:“忙碌的都市生活,使得很多家庭几乎每天都在外面吃饭。你看,不管是我们的组屋咖啡店,还是商场里的食阁、餐馆,卖的食物都琳琅满目,一到用餐时间就会出现大量人潮。
“如果你是顾客,也许今天你吃的是鸡饭,明天你可能就想换个口味试试,或许是马来餐,也可能是印度餐。这种情况在新加坡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很多种马来餐、印度餐也同样美味,像是马来人的椰浆饭(Nasi Lemak)、印度人的煎饼(Roti Prata),很多华人每天都在食用。”萨惹瓦南显然对本地的饮食文化和顾客的心理需求有了一定的了解。
正是这种饮食文化的交汇,新移民族群的日渐扩大,让萨惹瓦南看到了商机,于是便有了开餐馆的念头。
炮制中印合璧的美味 虽然老板是印度人,但餐馆的厨师和服务员几乎都是华人,他们大都来自邻国马来西亚,只有少数印度族厨师。菜单则是由餐馆经理自己制定,然后再交给主厨出菜。餐馆除了有中式海鲜佳肴,如本地人喜欢吃的螃蟹美味和龙虾外,也推出具有印度风味的各式海鲜烧烤等。
萨惹瓦南说:“我们的经营理念,就是在实龙岗路开一家与众不同的餐馆,让食客既可以享受到中式料理,又有机会品尝到中印合璧的美食。”
凭着自己对华族饮食文化的细微观察,萨惹瓦南对餐馆的布局和设计非常讲究,采用了中印合璧的做法,餐馆的桌椅采用的是华族常用的圆桌,以及印度族普遍用的四方桌。
他解释说:“华人喜欢围着圆桌吃饭象征着一家团圆,但印族人喜欢用四方桌,而且我们不卖猪肉和牛肉,是一家适合各种族食客且符合Halal条件的餐馆。”
目前前来光顾的食客,多以朋友相互介绍为主,萨惹瓦南认为目前最大的挑战,就是吸引更多不同种族的人来享受这里的食物。
如今,在新加坡生活了接近15年的萨惹瓦南,育有两个女儿(8岁、2岁)和一个6岁大的儿子。萨惹瓦南说,他已经完全适应了新加坡的生活,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有时出差到国外,反而特别想念这里的一切。
为何选择用京剧脸谱作招牌? 选择用中国京剧中的脸谱作为招牌,这在本地鲜为少见,如果老板是位华人,还算合情合理,可来自印度的萨惹瓦南却大胆、执著地喜欢,并应用了这种创意。
说起创意背后的故事,萨惹瓦南脸上无不洋溢着一种自豪,侃侃而谈地讲述起来。他说,他对中国京剧脸谱的痴迷,缘于一次在本地观赏中国京剧的经历,当初给他的感觉既新鲜又神秘,同时也有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这也引发了他的好奇心。
后来由于工作的关系,他到香港出差时,发现了一家以脸谱为招牌的四川餐馆,生意非常火,他当时就被那种创意深深吸引,于是走进去品尝了那里的食物,亲自感受了那家餐馆的食物和用餐氛围。
谈起这些经历,撒惹瓦南似乎有些意犹未尽地说:“食物味道是很不错,只是没有海鲜,非常可惜!”
虽然给自己留下了一点小遗憾,但他却被这种创意深深打动,于是在实龙岗开了这家以中式海鲜为招牌的中餐馆。(马龙云)
(责任编辑:黄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