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最低工资“涨”声一片 加薪潮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来源:中国江西网
2010年06月22日11:20
图片来源:国际商报
图片来源:国际商报

  曾经在相当程度上依靠廉价劳动力取胜的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人力成本上涨的挑战。

  近一段时间,富士康和广州本田所引领的“加薪潮”开始蔓延。今年以来,上海、深圳、北京等地相继宣布上调最低工资标准,这也必然加大各地的劳动力成本。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在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中国已基本具备条件,实现“年均工资增长15%以上,5年左右就可以翻一番”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所以应该在“十二五”规划或者政府的工作计划里面,酌情考虑或者采取类似的做法。

  种种现象表明,中国正在加快改革收入分配体制的步伐,并已进入实质阶段。

  涨工资是必然,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大势所趋,未来工资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例还将进一步提高。虽然短期内企业将面临阵痛,但从中长期来看,加薪对我国制造业发展有益,劳动力成本上升将逼使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并通过行业洗牌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原文摘编

  最低工资标准“涨”声一片

  6月3日,北京市人保局发布2010年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方案,自今年7月1日起,北京最低工资标准将从现行的每月800元上调至960元,涨幅达20%,比常年平均增长比例高出近一倍。

  今年以来,各地最低工资标准“涨”声一片。目前,上海月最低工资标准为1120元,为全国最高;从4月1日起,浙江省对全省的最低月工资标准进行调整,最高一档的最低月工资标准提高到1100元;广州市最低工资标准上调至1100元,新标准从5月1日起正式实施。从7月起,深圳最低工资亦统一提至1100元。(摘编自6月10日南方日报作者胡剑龙、邓俊芳)

  点评

  北京最低工资标准从800元上调至960元,涨幅达20%。涨幅之大令人惊喜,毕竟涨幅高达20%。但这个最低之低仍令人感叹,不足千元的最低月薪,不够买一件名气较响的国产品牌服装,不够一家人在饭馆吃一顿高档点的饭,更不用说与生计相关的租房、买房了。

  与网上曝出的国企高管百万年薪相比,最低工资标准折射出的居民收入差距之大令人瞠目。

  国际上通常认为,基尼系数0.4是警戒线,一旦基尼系数超过0.4,表明财富已过度集中于少数人。根据世界银行报告,从2000年开始,我国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警戒线,2006年已升至0.496,2007年为0.48。中央党校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教授估计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在0.5左右。显然,收入分配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

  然而令人担心的是,最低工资标准自上而下的“指导价”,就怕遭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实尴尬。这种事情在受金融危机影响的2008年就发生过,彼时,处于困境的珠三角一些企业总是想方设法在满足最低工资标准上做手脚。深圳当代社会观察研究所调研中就发现,不少企业在给劳动部门和客户提供虚假人工成本文件。

  但愿今年的“用工荒”能让企业真正认识到劳动者的价值,能把让劳动者体面工作落到实处。

  原文摘编

  纺织服装业最受加薪影响

  笔者根据上市公司2009年年报提供的数据,对制造业受人力成本上升影响的敏感程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制造业的各个子行业中,纺织服装皮毛行业是劳动力最密集的行业,平均工资最低,工资成本占营业总成本的比例最高,对人力成本变动的敏感性也最强。当加薪潮来临时,受冲击最大的也必然是这个行业。

  笔者对968家制造业公司的工资水平进行了统计,统计中分别提取了上市公司2009年度员工人数、工资总额、营业总收入、营业总成本等指标。

  统计结果显示,在电子、纺织服装、机械设备、金属非金属、木材家具、食品饮料、医药生物、造纸印刷等10个制造业子行业中,纺织服装是劳动力最为密集的行业。

  行业平均工资的统计结果则显示,纺织服装行业在所有制造业中处于最低水平。2009年度该行业员工年度平均工资只有3.1万元,远低于制造业5.65万元的年度平均工资。制造业中员工年度平均工资较高的是机械设备仪表和金属非金属两个行业,达到6.5万元以上。

  从员工工资占营业总成本的比重来看,也是纺织服装等行业最高,达到10.24%,其他制造子行业均在9%以下。若员工工资进一步上升,纺织服装行业感受到的压力肯定强于其他行业的公司。

  在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下,我国制造业的廉价劳动力成本优势将逐渐丧失,短期企业将面临阵痛,但长期看来则未必是一件坏事,人力成本上升将逼迫我国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对此,中金公司王汉锋也早有论述,他表示,劳动力成本上升将促进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具体来看,劳动力成本上升将给中国带来三大中长期产业趋势:制造业占比萎缩,传统制造业规模平稳增长但各行业进入重组与整合、行业集中度提升阶段;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占比扩大和产品档次提升;劳动者报酬改善支持消费、服务规模扩大与结构升级。(摘编自6月11日证券时报作者刘巧玲)

  点评

  纺织服装业是市场化和民营化程度很高的行业。改革开放以来,纺织服装业在发展过程中,每遇挑战,都能将其转化为行业转型和提升的驱动力。但愿此次应对人力成本上涨所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也能有所收获。

  从短期来看,劳动力密集的纺织服装等行业将面临一个痛苦的过程。这些行业的竞争本来就异常惨烈,中小企业太多,行业竞争无序,竞争中多采用价格战。工资逐步上涨后,竞争力差的小企业生存空间受到压缩,最终可能会关闭。中长期来看,加薪对纺织业发展有益,劳动力成本上升将逼迫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并通过行业洗牌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目前,已出现一些好的苗头,部分企业在产业转型和升级方面已迈开坚实的步伐。如鲁泰、华孚色纺等凭借较高的研发水平、议价能力和定位高端、差异化等策略,拥有比同类公司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见解一

  应培育中国劳动力市场自主议价定价功能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不仅是条件具备,更是情势所需。当前中国劳动力市场的谈判与价格体系正面临着剧烈的震荡,而中央监管层与当事企业均采取了大幅提升收入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虽然企业涨薪可能需要在人力成本方面增加投入,但是从避免下游跨国巨头因舆论压力转移代工订单来看,其实际的收益不低。况且企业自身也面临摆脱低端代工的诉求。

  实现国民收入倍增与社会贫富差距缩小的关键在于提升中低阶层的收入水平,而这部分中低收入阶层主要就业于政府无法直接行政干预的民间企业。但从当下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状况来看,如果仅仅提高收入而不改变各方话语权和谈判地位,企业依然会在工资制定方面保持强势。

  政府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更应着眼于培育中国劳动力市场的自主议价定价功能,普通工人才可以通过集体议价与企业管理层达成一致,实现自身收入水平的市场提高。(摘编自6月9日新京报作者陆志明)

  点评

  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已是毋需讨论的问题。如果继续压低劳动力成本,意味着全球制造业所产生的污染会继续往中国集中;同时原材料和终端产品“两头在外”的世界工厂模式,仍无法改变。这样的经济增长模式越持久,对中国的环境和资源破坏就越深。

  虽然近期江浙粤等地均大幅提升最低工资标准以应对劳动力输入不足,但是事实上由于基数太低,仅靠最低工资标准提升来实现5年内国民、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倍增恐怕难以实现。

  实现国民收入倍增与社会贫富差距缩小的关键在于提升中低阶层的收入水平,而这部分中低收入阶层主要就业于政府无法直接行政干预的民间企业。企业利润与劳动力成本是一对矛盾,企业不可能自觉自愿地提高劳动者收入。要使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倍增计划得以实现,政府更应着眼于培育中国劳动力市场的自主议价定价功能,唯此,普通工人才可以通过集体议价与企业管理层达成一致,实现自身收入水平的市场提高。

  见解二

  把握好调整最低工资的时机和力度

  我国知名薪酬专家、中国劳动学会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认为,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对于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能够改善民生,促进内需,拉动地区经济发展。

  他认为,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也迎合了公众的热切期盼,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一定意义上这也是应对国际上呼吁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压力等不利因素的手段。上调最低工资标准还可以促进企业加强管理,降低不必要的物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低端基础性产业向内陆转移,促进相对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

  他同时表示,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是一柄双刃剑,如把握不当会产生负面效应:即最低工资标准上调过高会加重企业负担,导致企业运行成本过高,可能导致企业裁员,从而不利于稳定和扩大就业;如上调幅度超出当地经济承受能力,还会影响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如调整过于频繁,则会干扰市场的正常运行等。

  他强调,把握好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的时机和力度至关重要,不要大起大落,要及时适度,又不超前过高。(摘编自2月8日新华网作者徐博)

  点评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如把握不当会带来负面效应。专家的观点并非杞人忧天。

  有资料显示,珠三角一些加工制造业企业的利润率普遍在3%以下。最低工资标准从前年的900元提高到现在的1100元,企业成本要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加上购买五险一金,提高伙食费、全勤奖、加班费、住房等各种补贴,企业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利润空间会被进一步挤占。享受过多年廉价劳动力优势的企业主们,面临两难局面。在传统“世界工厂”的成本构成中,人力成本是唯一具有弹性、可被企业控制的部分。而现在,不加薪于法、于理、于情都缺乏理据;加薪,则低成本这一竞争力筹码有可能丧失。

  此前即有知名经济学家表示,普通工人工资收入水平的提高将推动企业外流,可能成为中国经济的灾难。但也有专家指出,任何发达国家都曾经历了经济发展与公众收入水平提升的过程。如果经济增长了而公众收入得不到提升,那么经济反而无法实现内生性持续增长,最终将落入到依靠外需,处处受制于人的境地。

  须知,长期依靠出口导向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并非经济增长的终点,中国经济转型必须依赖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而这种创新能力的提升绝不能自动实现的。如果政府始终是提供廉价劳动力的温床,企业就根本不会有任何创新前进的动力。从这个角度看,加薪潮有助于推动企业转变发展模式。

(责任编辑:news6)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