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中央部门瞒报各项收入资产近6亿;查出金额1.42亿元的假发票;发现经济犯罪线索104起,涉案473人。受国务院委托,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昨天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作《关于2009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公布了上述审计结果。
中央部门假发票套现9784万发福利
刘家义表示,此次共审计56个中央部门,接受和使用虚假发票列支问题比较普遍。抽查56个中央部门已报销的29363张可疑发票中,有5170张为虚假发票,列支金额为1.42亿元。其中:8个部门本级和34个所属单位在无真实经济业务背景的情况下,利用虚假发票套取资金9784.14万元,主要用于发放职工福利补贴等;12个部门本级和37个所属单位对票据审核把关不严,接受虚假发票报账4456.66万元。
一些部门及所属单位挤占挪用财政资金和违规发放津贴补贴10.95亿元。这10.95亿元分别为:35个部门本级和83个所属单位因项目预算编制不够细化、执行不严格等,造成挤占和挪用预算资金9.22亿元。
报告还披露,一些部门多申领财政资金或瞒报收入和资产等6.21亿元。
民生资金不符合条件家庭领走3.3亿低保金
刘家义介绍了审计署对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资金等民生资金的审计情况。
在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分配中,由于对保障对象的审核和监管机制不够健全,人口变动、收入财产等信息尚未实现共享,有194个区县向不符合条件的6.29万户家庭发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补助3.3亿元,其中向1.19万户登记拥有个人企业、车辆或2套以 上 住 房 的 家 庭 发 放7376.65万元;9个城市向705户不符合条件的家庭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86.89万元、分配廉租住房74套。
审计还发现套取、滞留、转移挪用或挤占财政资金等问题7.14亿元,其中:涉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57亿元、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项目资金3.06亿元、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资金0.51亿元。
重大案件473人涉案落马790多人被究责
审计署上报国务院或直接向有关部门移送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104起,涉案人员473人。
这些案件发生的环节和领域相对集中,主要涉及审批、决策、信贷发放和招投标等环节,其中发生在金融交易、国有股权转让和土地矿产资源管理这3个领域的有56起,占53.8%。内外勾结牟取私利的“串案”、“窝案”仍较多。如吉林四平九丰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实际控制人李树岩、李树君两兄弟,伙同当地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部分工作人员,采取编造虚假财务资料及收粮凭证等手段骗贷2.66亿元,部分资金被用于境外赌博挥霍等。
对本次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署依法征求了被审计单位意见,已出具审计报告、下达审计决定。迄今已追缴或归还资金941.16亿元,挽回或避免损失53.38 亿元,有790多人被究责。
地方财政地方政府债务高达2.79万亿
审计报告首次披露了备受社会关注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地方政府性债务总体规模较大,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性债务平均占一半以上。审计调查的18个省、16个市和36个县本级截至2009年底,政府性债务余额合计2.79万亿元。其中:2009年以前形成的债务余额为1.75万亿元,占62.72%;当年新增1.04万亿元,占37.28%。在这些新增债务中,仅有8.92%用于中央扩内需新增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还有相当部分用于建设2008年前已开工的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这些地区共有各级融资平台公司307家,其政府性债务余额分别占省、市、县本级政府性债务总额的44.07%、71.36%和78.05%,余额共计1.45万亿元。
刘家义向出席会议的170多名常委会组成人员坦言:“部分地方政府偿债压力较大,存在一定的债务风险。”
(本报综合新华社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