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应“去衙门化”帮作家解决实际问题
网络文学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是近年来文坛最受关注的现象。吕雷认为,对网络作家,应该放下身段,不是仅仅摆出一个姿态,而是要认真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林雄对话吕雷,共论作协体制、网络文学、打工作家
“甲:听说您作协的?乙:你才是‘做鞋’的,你们全家都是‘做鞋’的!”这个网络段子,虽是一句戏言,却反映出数千人的国家文艺组织———中国作协在民间遭遇的“信任”危机和尴尬地位。
2003年,山西省作协副主席、作家李锐发表公开信,退出中国作协,此后,作协屡屡成为社会新闻的“贡献大户”,无论是郭敬明还是金庸“入协”,总能掀起舆论波澜。今年4月底,著名作家、“童话大王”郑渊洁高调宣称退出作协,公开抨击依靠财政拨款生存的中国作协,难以促进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此事再度在全国上下引发新一轮“作协该不该存在”的大讨论。
“作协已沦为官僚机构!”“全世界只有中国作家要评职称、讲工资待遇”……“炮声隆隆”之际,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曾斩钉截铁地回复:作协存在有一万个理由!然而,网络文学的遍地开花,却让传统文学写作群体,不得不直面来自虚拟世界的实质性冲击。
当网络为每个人都提供了便捷、平等的发表平台时,“作协”和“文学”该何去何从?如何引导网络文学,将之纳入文化建设的体系之中,与传统文学“各美其美”,共同发展?文学能否适应火热的现实需求,更好地发挥温润人心的作用?广东作协近年来的工作成绩,有哪些具有普遍启示性,还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更臻完善?带着这些问题,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林雄日前来到吕雷家中,拜访了这位广东文坛的著名作家。
吕雷: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广东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1947年3月出生于重庆,籍贯广东惠东。1986年毕业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作家班。作品屡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中国作协“庄重文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重要大奖,曾入围茅盾文学奖终评。代表作长篇小说《大江沉重》、报告文学《国运———南方记事》(均与赵洪合作)。
○现场速写
把流水线上的工人培养成文学工作者也算“双转移”
林雄与吕雷的对话,紧扣“文学”二字,畅谈了作协机制与作风的革新、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角力”、广东打工文学异军突起等话题。
谈话中,吕雷表现出老一辈作家对文学的敬畏之心和对年轻作者的关爱和期待,严谨中不失温情。吕雷说话质朴实在,态度分明。聊到网络上热议的“国家出钱养作家”问题,他坦言:“专业作家拿工资我认为是无可厚非的,‘养作家’这种说法是对作家的侮辱和不尊重!作家写文章,生产精神产品,为社会作贡献,就和大家在工厂、企业上班一样,付出了劳动得到基本工资有什么不对呢?几十年不变的低微稿酬只能作为勤奋写作的奖励。再说,历朝历代都有“职业”的作家,李白不就是在翰林院任职吗?西方作家也有基金会、大机构解决生活问题啊。”
至于前段时间“童话大王”郑渊洁高调“退协”一事,他爽快表态:不过是出于某种炒作而已,每年都有成千上万人申请加入各级作协,作协来去自由,合条件的来者不拒,去亦不留!
谈话中,林雄对于当代文学的社会责任、网络文学的“堵”与“疏”、繁荣文学创作推动建设文化强省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肯定了广东作协近年来采取的积极措施和取得的丰硕成果。说到吸收打工作家入作协一事,吕雷笑言,作家也是需要职业培训的,把他们从流水线上的工人培养成文学工作者,也算“双转移”嘛!
作协应保留,“衙门作风”必须改
点睛之笔
林雄:近些年“体制内”作家推出有分量的作品少了,使得作协的影响力和威望,在读者心目中有所下降。
吕雷:中国有两大“协会”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想骂就骂的,一个是足协,一个是作协。作协的当务之急是要“去衙门化”,摆脱“官本位”思想。
林雄:网络文学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是近年来文坛最受关注的现象。网络文学不仅向传统文学的创作理念、题材、手法、规范等发起了全面冲击,还改变了读者、尤其是年轻一代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您对当前传统文学创作面临的新形势怎么看?
吕雷:我听说现在40岁以下的人,很多不看纸质的书了,这种情形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是我们这一代人始料未及的。前段时间中国作协主席团内部也开会专门探讨了这个问题,基本上分为两派意见:一派很悲观,认为网络文学将取代传统文学,网络时代“文学”将严重变形;另一派意见则认为,网络改变的只是文学的载体,并不是从根本上要消灭文学,文学艺术的诸多功能,包括启迪想像力、熏陶情感、锻造思维能力等,都没有改变,而且还将长期存在,因为人们永远需要真正的文学。
林雄:在人们的印象中,作家这个“圈子”是有边界和门槛的。现在进入到全民写作时代,谁是作家谁不是作家,边界已经很模糊了。在这种情况下,不断有人对作家协会和专业作家体制提出质疑,有的作家宣称要退会,还有人干脆主张作协可以解散了,您对这个问题持什么态度?
吕雷:中国有两大“协会”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想骂就骂的,一个是足协,一个是作协,两个协会都是没有话语权可以回击的弱者。作协内部也是大致分为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作协已经过时了,可以取消了,我倾向于赞成第二种意见,即作协的功能应该保留,但现有机制、工作方式则需要改变。其实,最初成立作协的初衷是联系作家、服务作家,这个“桥梁和纽带”的出发点是没有错的。
为什么这些年作协体制频频遭到诟病?我觉得有这么几个原因:作协本来应该是一个面向全社会的专业性团体,相当于行业协会组织,但现在清规戒律太多,门槛太高,普通人要获得准入资格很难。而制定规则的人,给作家评定职称等级的人,反而不是作家。如今人人都在网上开博客,有的人自然会有一种不平衡的心态,凭什么你是作家我就不是?凭什么你能拿工资我就不可以拿?
同时,从作协内部来说,行政机构日益庞大,衙门气息太浓,作家本该是服务的对象,反倒处于从属地位。中国作协现在有好几千名会员,但每年的经费很多都被各级机关消耗了而没有用在服务作家身上。
林雄:我想原因还有一点,近些年“体制内”作家推出有分量的作品少了,使得作协的影响力和威望,在读者心目中有所下降,甚至出现信任危机。尴尬是一方面,但问题要解决起来也不可简单化。我赞成您的意见,保留作协,但“衙门作风”必须改。您认为现在的作家协会该怎样调整改进其工作方法,以适应大环境的变化?
吕雷:回顾作协成立以来的历史,它的确为繁荣文学事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发挥过积极作用,这一点是不能抹杀的,这些年专业作家拿出的作品,不是说都不好,也有好的。我觉得作协要“去衙门化”,摆脱“官本位”思想,首先就应当还原最初定位,精简行政机构,要旗帜鲜明地坚持“以作家为主”、“服务团结作家”的方针;其次,向全社会开放,向那些有志于文学创作的年轻人敞开怀抱,引导他们的创作方向并促使创作水平的提高。
就这一点来说,广东省作协的老领导欧阳山是很有先见之明的。上世纪70年代末,他从干校一回来就发现广东作家群体青黄不接,他说,每次一开会看见台下一片白发苍苍,心里很悲凉,于是赶紧向省委省政府申请了几十个专业作家编制,抽调了一批来自基层的年轻作者。我就是那时调入省作协的,其实当时我才发表了3篇伤痕文学小说,作协里面作家人数远远超过行政人员。这个举措当时震动了整个中国文坛,也说明广东文艺界的领导是很有魄力、敢为人先的。
放下身段向年轻人广发“英雄帖”
点睛之笔
吕雷:针对年轻的文学写作者做工作,就得放下身段,经常过问关心他们,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不然人家干嘛要理睬你作协啊?
林雄:网络文学良莠不齐,一些作品格调不高。对此,不必采取强制性手段,也不宜人为设置过多限制,最好的办法是将之纳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来,使他们的创作既能保持现实生活的鲜活,又能朝着健康向上、富于建设性的方向发展。
林雄:我赞同您的观点,建设文化强省需要人人参与,作家协会需要吸纳新鲜血液,增强活力,起好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广东省专业作家队伍近年吸收了魏微、盛可以、盛琼等青年作家,特别是广东的打工文学发展得很有生气,在省作协的积极扶持培育下,一批外来打工作家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注目的文坛新秀。请您谈谈这方面工作的体会。
吕雷:据估计,外省入粤劳动人口也即所谓外来工有大约3000万之多,这个群体中必定有相当数量的文学爱好者,我相信其中一定可以出人才。为什么呢?当年全国知青总数为1600万,现在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里面2/3都是知青,有很多知名的作家都是知青出身,铁凝主席就是。所以我听说外来工群体里有一些年轻人写得还不错时,就提议去主动拜访他们,看看能不能给他们提供一些实际帮助和写作上的指导。
为此,我们对不同的青年作家个人和群体开展了思想上关心、创作上扶持、生活上帮助等多项工作,如多次举办学习班、名社名编约稿会、研讨会,组织采风和文学交流活动,为他们入会、安排工作、评定职称提供方便,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春节时登门慰问等等。省作协还在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的大力支持下,设立了“外来青工文学创作培训中心”。据我们目前的估计,有能力在国家级刊物发表重头作品的外来工青年作家,全省有40至50人,他们是广东文学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
林雄:对于这些年轻的文学爱好者来说,需要一个组织,还有像您这样有心的前辈,把他们聚拢起来,否则可能就松散掉了,省作协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那么对于网络作家能否借鉴培养打工作家的经验?这些年轻人不简单,听说一些网络作家年收入过百万,而且他们在网上直接面对读者,有作品,有粉丝,可以说有牛的资本,对于他们,你们老作家又是什么态度呢?
吕雷:是这样的。网络上很多年轻写手的作品是按网页点击率和流量收费的,其中有几十个人年收入可以过百万,甚至达到500万。但是,这些人真是一天到晚扑在网上写,写出来的东西有精品,但很多只能“浅阅读”,质量不高,甚至有的纯粹是垃圾。前两年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办了首期网络作家培训班,原本以为来的人不会多,结果非常火爆!这件事说明,他们并非全然清高,他们也渴望自我提升、获得承认,对待真正的文学还是心存敬畏的。年轻人容易心高气傲,针对他们做工作,就得放下身段,不是仅仅摆出一个姿态,简单开会讲话了事,而是要认认真真与他们联系,要经常过问关心他们,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不然人家干嘛要理睬你作协啊?
对打工作家群也是一样。王十月等青年作者一年在全国各级文学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20多篇。他们很有志气,专事严肃文学创作,完全依靠稿酬养活一家老小,生活很艰难,经常“等米下锅”,不少基础不错的作品来不及精心打磨就匆匆拿去发表,或者刊登在一些影响不大但稿酬相对丰厚的期刊上。长此以往,将难以写出精品力作。所以我们接下来计划与相关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合作,在各个外来青工作家集中的地区争取更大支持,鼓励和吸引更多文学人才向创作条件好的地方流动、集中和定居,划拨出一定的创作生活津贴,帮助他们发表作品、结集出书。只有通过这些切实的工作,让他们真实感受到“作家之家”的温暖,才能增强作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林雄:您说得很有道理。比起打工文学,网络上的作品问题更复杂,除了良莠不齐之外,一些作品格调不高,灰色、黄色基调比较突出,这里面就存在一个思想水平、社会责任和道德素养的问题。对此,不必采取强制性手段,也不宜人为设置过多的限制。最好的办法是争取将他们纳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来,使他们的创作既能保持现实生活的鲜活,又能朝着健康向上、富于建设性的方向发展。对他们来说,官员是没有号召力的,那么谁来做这个“登高一呼”的工作?新一代文学领袖吗?时下流行“网络问政”,如果我们想把网络文学作为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方向,是不是也应该请网民代表开个会,听听他们的建议?作协是否应该做这个工作?
吕雷:应该的,网民的意见很重要。我想强调的是,价值观的引导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搞个培训班发个结业证就完了,关键还是要发挥我党传统优良作风:将心比心,多办实事。年轻人有他们的长处,也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写作不仅依靠生活的积累,也有赖于感情资源的积淀,从经验和阅历来说,老一辈作家是值得他们虚心学习的。让年轻人在指引下看到光明的前途,让他们觉得有奔头,有一个努力的方向,而不是一盘散沙,自生自灭,才能一茬茬地接连出人才。对于年轻后辈,我们应该始终抱有信心和希望。
外来工更需要社会关怀和心灵滋养
点睛之笔
林雄:打工群体是广东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强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的重要力量,他们不能安居乐业,广东建设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
吕雷:建设文化强省,当以文学作为源头,只有文学这个根基实现了繁荣,才能带动文艺事业的全面兴盛。
林雄:刚才说到外来务工人员,富士康的事情发生后,很多人呼吁要对年轻的外来务工人员给予更多的社会关怀和心灵滋养。除了对他们加强心理疏导之外,我在想,文学能不能适应火热的现实需求,为普通劳动者输送精神食粮,更好地发挥温润人心的作用?我认为这件事值得一做,因为打工群体是广东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强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的重要力量,他们生活没有保障,广东就算不上真正富裕,他们不能安居乐业,广东建设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
吕雷:10年前,王十月他们还在深圳宝安打工的时候,就专门为打工群体办过杂志,然后将杂志运到各个工厂门口去卖,结果所到之处大受欢迎,其中就有富士康深圳园区,这说明农民工很需要文学的温润。现在宝安有七八个街道办事处有自己的作协,有经费出杂志,大多数都是办给外来工看的。广东作协也在考虑这个问题,比如不定期在《作品》青年专号上刊登打工文学专题,反响很好。事实上,打工文学不仅具有社会意义,商业运作的潜力同样很大,像王十月去年推出的《无碑》就是讲述最底层的打工者摸爬滚打历尽坎坷的故事,书一出来,马上就被一家公司买走改编权,要拍影视剧,而广东还“看不上”这种题材呢!
林雄:现在无论是影视剧还是舞台剧,好的创意和剧本非常稀缺,千金难求。我注意到北京上海等地有许多影视文学创作工作室,专门承担编剧及改编的任务。我们能不能借鉴这种类似工作坊的创作机制,或者搞个青年作者沙龙,大家不定期聚一聚,针对各种热门社会现象聊一聊,好像“头脑风暴”一样,说不定在碰撞中就能产生灵感火花,用文字捕捉下来就是一个很好的本子。我们可以把广东有价值的人文题材挖掘出来,有计划地形成故事,然后买断版权,改编成影视剧本、话剧、小说等,这个产业链可以拉得很长,把各种不同艺术门类打通,相互融合,后续运作的空间很广阔。您怎么看?
吕雷:深圳那边已经把建立作家文学影视工作室提上日程,打算为知名作家提供一笔经费,由他们自己自由聘请助手,帮助收集素材,分担部分案头工作,一来减轻作家负担,二来也可以培养新人,就如同博士生导师带着学生搞课题研究一样形成一个团队。话说回来,文学创作本质上是私人化的个体生产,工作室制度可以作为一种探索模式。也可以先由那些风格相近,彼此认同的作者合作成立工作室,大家共同商量出一个故事大纲,然后分别委派不同专长的人执笔完成剧本或者小说。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坚持作品的文学性。
广东作协还在筹备,打算建立一个广东文学馆,展示、宣传岭南有史以来的重要作家作品,市民可以在这个公益性场所里参观、阅读、听讲座等。总之,我认为,建设文化强省,当以文学作为源头,只有文学这个根基实现了繁荣,才能带动文艺事业的全面兴盛。
专题撰文:南方日报记者郭珊
专题摄影:南方日报记者刘力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