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天气 > 我国南方暴雨来袭 > 南方遭暴雨袭击消息

关岭滑坡首批灾民住进“四合院” 大难希望不灭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2010年07月01日09:45

  昨日,关岭“6·28”山体滑坡灾害抢险救援在继续;外出打工的村民陆续赶回来守候着,希望见到遇难亲人最后一面;而转移出来的村民则陆续住进了安置房……

  最新确认99名村民被掩埋

  贵州关岭岗乌“6·28”滑坡灾害现场抢险指挥部6月30日上午通报,经进一步排查核实,原报的38户107名村民被掩埋应为37户99名村民被掩埋。

  通报说,近两日来,关岭县组织人员反复核查被埋人数,发现有部分原先统计在被掩埋人员名单上的村民,事发当天有事外出不在村庄,事后,当地政府陆续联系上了这些人。为此,“6·28”灾害共造成岗乌镇大寨村大寨组、永窝组两个村民组37户房屋被掩埋、99人被埋。

  目前,抢险救援工作正紧张有序开展。

  专家分析史上罕见特大灾害

  经过实地现场勘察分析,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员、国际滑坡委员会副主席殷跃平等专家认为,6月28日发生的贵州关岭县地质灾害是一起罕见的特大滑坡碎屑流复合型灾害。

  殷跃平研究员6月30日下午在此次灾害的现场抢险救援指挥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贵州关岭“6·28”地质灾害呈现高速远程滑动特征,下滑的山体前行约500米后,与岗乌镇大寨村永窝村民组的一个小山坡发生剧烈撞击,偏转90度后转化为高速碎屑流呈直角形高速下滑,并铲动了大寨村民组一带的表层堆积体,最终形成了这起罕见的特大滑坡——碎屑流灾害。

  殷跃平说,这起特大地质灾害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当地地质结构比较特殊,山顶是比较坚硬的灰岩、白云岩,灰岩和白云岩虽然比较坚硬,但透水性好,容易形成溶洞,地势比较平缓的地层是易形成富水带的泥岩和砂岩,这种“上硬下软”的地质结构,不仅容易形成滑坡,也容易形成崩塌等地质灾害。

  二是这次灾害发生前,当地经受了罕见的强降雨,仅27日和28日两天,降雨量就达310毫米,其中27日晚8时至28日11时,降雨量就达到237毫米,超过此前当地的所有气象记录。

  三是当地地形特殊,发生滑坡的山体为上陡下缓的“靴状地形”,加上高差大,相对高差达400米至500米,因此滑坡体下滑后冲力巨大,不仅形成碎屑流,而且滑动距离长达1.5公里。

  四是去年贵州遭遇历史上罕见的夏秋冬春四季连旱,强降雨更容易快速渗入山体下部的泥岩和砂岩中。

  殷跃平说,这次罕见的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灾害成灾模式,在贵州历史上没有记载。

  关岭地质灾害无人机低空航拍

  6月30日下午,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利用无人机低空航摄遥感技术对关岭县岗乌镇大寨村永窝组地质灾害区域周边10平方公里实施航拍,查看灾情。

  6月30日14时13分至15时,国土资源部门利用无人机低空航摄遥感技术对关岭县岗乌镇大寨村永窝组“6·28”地质灾害区域周边地区实施航拍监测。记者从救灾现场了解到,因灾区地形较复杂,航高900米,地面分辨率为了达到30厘米,获取影像447张,初步成果为航拍影像,通过实施控制测量可生成三维正射影像和1:2000地形图。

  据了解,6月30日晚上,国土资源部门将完成影像拼接生产,打成大幅面影像图提供组织抢险用图,并用于灾情分析和险情排查。

  6月28日,贵州省关岭县岗乌镇大寨村因强降雨导致山体滑坡灾害,两个村民组37户99人被埋。

  找到8名遇难者

  昨日,降雨停止,天气闷热异常,但救援工作仍在继续,武警和消防官兵坚守在现场,10多台挖掘机同时开工,轰轰作响。现场警戒线外,尽是苦苦守候的村民。

  当日14:50左右,一台挖掘机在作业时,突然挖到了人的头发。“土坑底下应该有遇难者!”闻讯赶来的消防官兵,立即展开救援。

  由于担心挖掘机破坏遇难者遗体,消防官兵只能用手刨,小心翼翼拨开遇难者身上的泥土。这是一名中年女子的遗体,大半身子深埋在土里,救援难度很大,但是,消防官兵没有放弃。

  四周很安静,几位守候在旁的老年人,哭着用布衣语唱起了挽歌。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艰苦救援,消防官兵终于将遇难者遗体刨了出来,并送下了山。这是当天消防官兵搜救出的第3具遇难者遗体。

  “我们要尽量保全遇难者的遗体,否则花不了这么长的救援时间,这是对死者的尊重!”来自关岭消防大队的战士张东波,在参与完整个救援后,累得大汗淋漓,浑身沾满泥土。

  6月28日,山体滑坡发生后,接到指令的张东波,在第一时间内与战友一起赶到了现场。接连几天,他们的救援工作没有停止过,吃的是盒饭,晚上只能挤坐在消防车里过夜。救援工作很辛苦,不过,张东波觉得自己所做的工作很有意义,“因为即使没能救出生还者,但能帮家属找到遇难者遗体,这对生者就是一种安慰!”

  对此,王战平深有同感。他说,面对失去亲人的村民,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做得好些,帮助他们找到死者遗体。王战平是武警交通部队第二工程处一名上士,是个开挖掘机的好手,这个憨厚的80后,曾参加过汶川地震的救援工作,有着丰富的救援经验。但即便如此,在受灾现场救援的时候,他还是遇到了考验。

  之前降雨不断,塌方处土堆极为松软,接到命令后,王战平开着挖掘机上去救援。但是,很快,他连同挖掘机陷入了土堆里,无法展开救援。一番倒腾,王战平成功解围,如此几次,人已累得筋疲力尽。

  王战平正在作业救援时,一位老乡突然冲破警戒线,一把拉住他,哭着请求他挖自己遇难的孩子,结果,接连忙活了大半天,王战平一无所获。不想,此后20米开外,这位老乡的孩子被挖了出来,“他不顾危险,一下子就冲了过去,拉都拉不住,这让身为人父的我,深受触动。”

  另昨晚现场抢险指挥部提供的最新消息,经过抢险人员50多个小时的艰苦努力,截至6月30日22:30,已发现8名遇难者遗体。

  偷偷回家喂猪

  52岁的李光英也是昨日下午被运送到1号安置点的,她被安排住在205室。记者见到她时,她正爬在钢丝床上通过从家中带来的移动座机接大儿子从关岭打来的电话,最后,她在电话中对儿子说:“我住在205,到时候你们来205找我。”

  李光英的丈夫张登国瘫痪在床已有3个多月。事发当晚,在转移人员时,救援人员将丈夫送到了关岭治疗,大儿子和小儿子便到医院护理父亲,她与大儿媳和小孙子在救灾帐篷里住了一夜,6月29日,她便将大儿媳及两个孙子送到了一个亲戚家。

  昨日被安置到1号安置点,刚铺好床,在关岭护理父亲的大儿子便打来电话,询问她这几天的生活情况。她告诉儿子,有政府管起的,有吃有住的,她让儿子不要操心,招呼好父亲就是了。李光英还说,到了这个安置后,她终于有些踏实了,她已经电话通知了大儿媳妇,7月1日带着两个孙子到205室来一起生活,毕竟是一家人。

  在大寨村,许多人家用的都是有天线的移动座机电话。到安置点来之前,村民们都将电话机抱了出来,以方便给亲友报平安。

  还令李光英牵挂的,就是家中的牲畜。她家共喂了两头猪,每头猪都有约250斤重,此外,她家还喂了1头牛,9只鸡和1条狗。出事后,她与许多村民一样,跑到屋外躲避,之后就一直没有回过家。在临时安置点的帐篷里住了一晚上后,6月29日一早,她不顾危险,偷偷绕开工作人员,回到家中。此时,猪圈里的两头猪饿得“嗷嗷”直叫,不停啃着圈板。而狗看到她回来后,贴过来不停用爪子刨着她哼唧,几只鸡也跑过来叫着围着她……李光英的眼泪一下便流了下来。

  此时,外面仍在下着雨,因为害怕,李光英赶紧撮了10多斤包谷丢在猪槽里和撒在鸡的旁边,又喂了狗,又给牛圈里的牛丢了3个谷草。之后,她收拾好两床被子和家中的移动座机电话,带着狗走出了家门。半路上,遇到消防官兵,官兵将她拉上了车。车开动后,狗与她分开了,她看见,狗目送她一段后,回头慢慢往家的方向走去。

  希望能见上“最后一面”

  听到家里遭遇山体滑坡的消息后,原本在广东当建筑工的邓连华,咬牙花了800多元,连夜坐飞机赶回贵阳,随后又包车奔赴大寨村。

  以往美丽的村寨,突然间变成一堆土山。而自己年迈的母亲,还有才15岁的儿子,早就身埋其中了。眼前出现的一幕,让邓连华这样的一个硬汉,也不禁号啕大哭。

  事发之前的晚上,邓连华还打电话回家,是儿子接的电话。邓连华关心的是家里的秧苗插好了没,懂事的儿子却劝说他不要担心:“家里困难,你在那边安心打工,我们会做好地里的活路的。”没想到,这竟是儿子留给自己最后的话语。

  当天,雨下得很大,儿子没能去学校念书,于是和奶奶呆在家里,不想横祸飞来……

  回到老家后,邓连华天天守在受灾现场,人也变得很沉默,经常吧嗒吧嗒地抽着烟。他说,希望能找到儿子和老母亲的遗体,见他们最后一面。

  险情不断的生命通道

  从滑坡地点到转移灾民临时安置点,是一条长约5公里的乡村公路,顺着山脚蜿蜒向远方。两天来,已经陆续通过这条土路,上千群众从这条路上被转移出来。与此同时,大型挖掘机械正源源不断地向滑坡现场开进。

  作为灾区通向外界惟一的生命通道,随时面临着旁边山体发生滑坡的危险。开车从这里经过,不时会碰见松动的石块夹杂着泥土从崖壁上掉下来。

  在6月28日大滑坡发生以前,这条不足5公里的通道,发生滑坡堵路的地点,就有10多处,车辆根本无法开进去。武警安顺支队一位负责人说,当天下午,武警部队第一时间到达这里时,所有战士不得不下车,带着铁锹徒步跑到现场。

  大量滑落的土方在大雨长时间的浸泡下,烂在路中成了最大的拦路虎。越靠近滑坡事故现场地点,淤泥堆积越多,以至于在6月28日,一名救援人员不慎一脚踩下去,淤泥一下没到了胸部位置,不能动弹,好在挖掘机赶来才得以脱险。

  后面跟进的推土车尽可能地扫清淤泥,但是连续的大雨,刚刚被清理的道路很快又变得泥泞不堪。在救援初期,沿途随处可见救援车辆排成长队的缓慢前行。

  为了保障生命通道的畅通,在6月29日,救援指挥部不得不采取严格的交通管制,限制车辆和无关人员进入。一方面是缓解交通的压力,另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则是为了防止再次发生事故。

  昨日,本报记者再次获得特许,搭车跟随救援人员进入事故挖掘现场,在每个可能发生滑坡的地方,都设有一名武警战士值守,24小时注视山顶。但每一次经过这些地点时,驾驶员都被要求加大油门迅速通过。

  而中途最险的一次是在一个拐弯点,一块石头落下来,直接砸在前面一辆运输货车上。好在旁边有一辆推土机,才把这辆受伤的货车给拉出来。

  就在这条险象环生的生命通道上,救援人员和救援车辆从未间断过,他们没有丝毫犹豫,义无反顾地奔赴抢险现场。

  首批灾民住进“四合院”

  昨日中午12时许,在关岭“6·28”山体滑坡灾害指挥部侧面的空地上,一些灾民正在救灾帐篷里收拾着不多的行李。半小时前,现场工作人员通知,他们将被车辆送到5公里外的光照电站业主营区重新安置。

  在一顶帐篷里,赵开学、韦仕英夫妇正在折叠式钢丝床上收拾被子、衣物等,他们收好的被子、衣物装进了3个牛仔包里。头一天晚上,他们与儿子、媳妇、孙子一家5口住了一夜。对于安置点,他们充满期待,他们说,那边是以前修光照电站工人的生活区,条件肯定比帐篷里好。

  收拾完东西,赵开学与家人将所有的包都拎到了帐篷外,与其他村民一样,等待着车辆的到来。等车的时候,正好武警官兵在现场做的饭菜好了,数名官兵抬过来,招呼他们排队吃饭。

  中午1时许,一辆中巴车开了过来。由于车辆不够,只能分批运送。排在前面的赵开学一家坐上了这辆车。不到20分钟,车便到了5公里外的光照电站业主营区后面一座院落里,这里,属于晴隆县的地界。

  这座院落是几年前光照电站的施工单位的生活区和办公区,四面的房屋围着一块上千平方米的院子,就像一座四合院,这里,被抢险指挥部命名为1号安置点。赵开学一家到来前,已有114名灾民被安置在这里,此时,大家或蹲在院子里、或坐在被安排的房间里,呼呼吃着方便面,院子里停着几辆医疗急救车,各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在大院里忙忙碌碌。

  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赵开学一家被安排在了二楼一间屋子里。不久,赵开学一家从安置点办公室领到了3张钢丝床。领来床,赵开学的妻子、媳妇开始铺床,床铺好后,一家5口坐在床上,赵开学才叹了一口气。根据安置点的通知,下午,他们还要去领取被子、衣服,还有脸盆、脸帕等。

  赵开学说,滑坡的当晚,他们一家5口与其他村民一样,被转移出来,政府为他们提供了方便面,还有水和各种饮料,吃的没有问题,现在又将他们安置在这里,他们感觉很好,只是,一想到10来公里外的家,心里还是有些想哭。

  不久,中巴车载着另一批村民又来到了安置点,他们纷纷提着行李和刚领到的钢丝床,匆匆从赵开学一家的窗前经过。

  据了解,根据安排,赵开学一家所在的1号安置点将安置67户386名灾民。而2号安置点位于数公里外的毛坪村小学。住在临时安置点救灾帐篷里的所有村民,都将陆续被安置在这两个安置点。

  在1号安置点的另一边,关岭自治县岗乌镇党委副书记陈红梅已经是整整两天没有睡觉了。

  灾害发生后,陈红梅与其他领导干部一起,第一时间便赶到了现场协助、协调各方面的工作。6月29日后,她便被分到1号安置点,负责来自各方的捐赠物资分发。从29日开始,便陆续有灾民住进了1号安置点,于是,她忙着登记,发放钢丝床、方便面、矿泉水、牛奶,不停地领着灾民们到所分配的房屋,不停地与灾民们说着话,记者见到仍在忙碌的她时,她已经整整两天没有睡觉了,说话的声音开始沙哑。
(责任编辑:廖恒)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